首页 理论教育关于蛟龙潭的传说及存在性

关于蛟龙潭的传说及存在性

【摘要】:后来,他们那里的人都叫那个湖为“蛟龙潭”,所以他们这个地方就叫蛟龙大队了。这当然是传说,笔者认为这“蛟龙”有可能是鳄鱼,在古代,沼泽地带常有鳄鱼出没,就被当地人误以为是龙了,所以就有了“蛟龙潭”的由来。只是,这个蛟龙潭是否存在?[16]原来蛟龙潭就是赭墩湖,这下终于弄明白了。

文革”时,车坊的好多乡村的行政编制的名称都做过修改,都改成很“革命”的,很有“战斗性”的,很有“时代特征”的名字,比如“建华”“战斗”“红旗”“向阳”等,还有“蛟龙”,这个很特别,与众不同。笔者记得当时有一个姓张的同学就是属于蛟龙大队的,那人书法很好,也擅长篆刻,人也和善,乐于助人。笔者那时想跟他学篆刻,还去他家里玩过。记得要走很长的路,过几个渡口,才到他家。他家在吴淞江边的一个村子里。

笔者曾经很好奇地问他,那地方为什么叫蛟龙,他似真似假地告诉我:他们那里本来有一个很大的湖,湖和吴淞江相通,有一次,东海的一条龙沿着吴淞江游到这里,发现这个湖非常好,就留了下来。自从那龙来了以后,他们那儿就一直风调雨顺了。后来,他们那里的人都叫那个湖为“蛟龙潭”,所以他们这个地方就叫蛟龙大队了。

这当然是传说,笔者认为这“蛟龙”有可能是鳄鱼,在古代,沼泽地带常有鳄鱼出没,就被当地人误以为是龙了,所以就有了“蛟龙潭”的由来。只是,这个蛟龙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现在又在何处?

为此,笔者到曾经的蛟龙大队去询问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都对此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笔者又翻阅方志史料,终于在《正德姑苏志》中找到了出处,在其第十卷“水”部里提道:“黄天荡之东为独墅湖、为王墓湖、为朝天湖,三湖连缀,中微隘如川,其实一水也。又东为尹山湖,为赭墩湖(一名蛟龙潭),为车坊漾,漾比诸湖为深,故又名镬底潭。”[16](www.chuimin.cn)

原来蛟龙潭就是赭墩湖,这下终于弄明白了。但是,这个赭墩湖又在哪里呢?北宋水利专家郏侨在其《水利大略》中首次提到“赭墩淹”[17],就是说那时还不是“赭墩湖”,“赭墩湖”这个称谓要到明朝的方志史料中才出现,比如在明朝的《隆庆长洲县志》中就称其为“赭墩湖”[18]了。吴淞江流域的好多湖泊都是在唐宋期间形成的,唐朝后期,气候转冷,海面下降,陆地东扩,三江河道延伸,导致清水流速减缓。宋初,上源筑塘,塘浦圩田堰闸体系遭破坏,导致三江清水骤减,无力冲刷浑潮入海,导致海潮倒灌,海沙淤积在三江河道,久而久之,古东江和古娄江淤塞成陆,吴淞江也变窄变浅,于是,吴淞江流域一遇大水,就形成内涝,许多低洼地带就形成了湖泊。这种积水地带有诸如“淹”“漾”“荡”“瀼”等之类的不同称呼,而“赭墩湖”最早的称呼是“淹”,意思就是“被大水淹没的低洼之地”。但是,郏侨没有说清楚这个“赭墩淹”具体在什么位置。经过多方寻找,笔者终于在2001年出版的新编《斜塘镇志》中找到了它的详细资料:“赭墩湖位于吴县东南部,属郭巷、车坊两个乡共同管辖,北靠独墅湖,东临镬底潭,原有水面1327亩,水深2.5米左右,湖底比较平坦,历来是我县渔民捕鱼的天然水域。1969年由两个乡沿湖的农民进行围垦,造田872亩,种植粮食;由于产量低,成本高,郭巷乡于1976年,在县水产局的具体指导下,在该湖的西半部,开挖了486亩规格化精养鱼池,建立了郭巷乡水产养殖场。该湖的东半部,由车坊乡夏浜村和车渔村经营,他们在郭巷乡水产养殖场的带动下,也都开挖了鱼池,采用‘一脚踢’承包给农民或渔民经营。这种承包办法,产量和效益虽然提高较快,但对鱼池的再建设,舍不得花资金,不愿再投入,因而带来了后劲不足的弊端。”[19]

至此,笔者终于知道了赭墩湖(也就是蛟龙潭)的具体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了,也终于弄明白这个历史悠久的蛟龙潭是怎么消失的了——先是“文革”中的“围湖造田”硬生生地把一个湖泊改造成了大片的农田,“文革”后又变成了成片的鱼塘,现在则成了一片荒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