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陆德原:散财避祸的先行者

陆德原:散财避祸的先行者

【摘要】:而按照澄湖陆氏宗谱查下来,陆德原是唐时隐居于甫里吴淞江边的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第九代子孙。宋朝时阳和王的别墅竹堂寺,到了元朝,成了陆德原的私家园林。陆德原到底有多富呢?[41]也就是说,当时的陆德原是吴中首富。[42]陆德原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陆德原已经料到天下将大乱了。乱世拥有巨额财富无疑会招来破家亡身的祸害,所以他要散财免祸。这不能不让后人佩服陆德原的高超智慧。

清代的《吴郡甫里志》上的记载:“陆德原,字静远,又字志宁,长洲籍,元至元初举茂异,署为甫里书院山长。……按陈湖(即现在的澄湖。)陆氏宗谱,德原为鲁望九世孙,郡城竹堂寺先为宋阳和王别业,元为德原。为馆园亭最胜,好植竹。琅玕数十亩,寻舍为僧舍。”[39]也就是说元朝时期有名的大富豪陆德原是苏州长洲县人,字静远、志宁,在至元初被举为茂异,做了甫里书院的负责人。而按照澄湖陆氏宗谱查下来,陆德原是唐时隐居于甫里吴淞江边的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第九代子孙。宋朝时阳和王的别墅竹堂寺,到了元朝,成了陆德原的私家园林。该私家园林有几十亩,面积很大,里面亭台楼阁,竹林茂盛,极尽豪华。后来,陆德原把这处私家园林捐作寺庙了。

史志上有关陆德原散财之举的记载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兴学”方面,更是慷慨得很:“教授平生,留意学校中事,于郡则创邑学,并置学田十亩。子游学道书院,将废,又葺之。于里则创甫里书院,割私田四顷有奇,以供四方来学之费。兴学之教厥功甚伟。”[40]据此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陆德原为了兴学,散了很多财:在苏州城里拿出10亩地作为学田创设邑学;出资修复行将废败的子游学道书院;在甫里(即今甪直)创立甫里书院,并拿出400多亩私田作为四方学子的学费开支。

那么,陆德原为什么这么慷慨?难道他真的有用不完的钱?陆德原到底有多富呢?对此,史志上也有明确的记载:“又别记,元时德原赀甲吴中,……名流咸与之游。”[41]也就是说,当时的陆德原是吴中首富。至于他是怎么成为首富的,因为与本篇宗旨无关,也就不再述及。总之,陆首富把财富看得很轻,不只大笔大笔地散财兴学,还将大部分财富送给了沈万三,自己做道士,和家人去澄湖里隐居。对此,史志上也有提及:“处暮年,召其治财者二人,以赀屋付之曰:‘吾产皆与汝,但恐为汝祸耳!’,德原遂为黄冠师,居陈湖之上,间瑞云馆居之,改名宗静,又纳赀为道判。云所谓二人者,其一沈万三也,其一姓葛,亦大富,名不传。”[42]

陆德原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据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三十七《陈湖道士》条的记载,是陆认为财富积而不散,会酿祸,“陆富甲江左,秀出其门,甚见信用,一日叹曰:老矣,积而不散,以酿祸也。尽以与秀,弃为道士,筑室陈湖之上,曰开云馆,居之,竟以寿终”[43]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陆德原已经料到天下将大乱了。乱世拥有巨额财富无疑会招来破家亡身的祸害,所以他要散财免祸。关于这一点,乾隆年间的章腾龙编纂的《贞丰拟乘》卷上《古迹·沈万三宅》条里有明确的记载:“陆知世将乱,以家赀裨沈,去为黄冠。”[44]

对此,也是江南富豪、与陆德原过从甚密的著名画家倪瓒(倪云林)也做出了相似的决定:“家故饶赀,一旦舍去。……放舟五湖三泖间,以轻吟自适。”[45]倪云林祖上就是有钱人,而且是非常有钱的,但他也是全部舍去,然后和家人乘着一只大船在太湖、吴淞江与三泖湖(吴淞江支流古东江下游的大泖、圆泖和长泖三个大湖)之间往返优游,也算是仿效唐时陆龟蒙的隐居生活吧。他这样做的原因,竟然也是认为:“天下将多事矣!”[46]

两人做出了相似的决定,所以他们都没有遭到沈万三这般的抄家充军、发配边疆的厄运;也没有遭到另一个著名的富豪顾阿瑛那样的财富被夺、举家被迫迁往江北穷寒之地的厄运。这不能不让后人佩服陆德原的高超智慧。

历史的长河中,像以上所述的吴淞江上的智慧隐者还是很多的,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吴淞江流域的“地灵人杰”;而从他们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中,我们也能够获得宝贵的启示,从而使我们艰辛而又多彩的人生之路能够得到更多光明的指引。

【注释】

[1][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2][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3][宋]朱熹注:《周易本义》,卷之一,上经,屯卦,中华书店,1994年,第23页。

[4]房松令著:《学易必读·周易真解精述》,屯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5][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6][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7][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5页。

[8][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9][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10][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45-146页。

[11][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12][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13][唐]房玄龄原著:《晋书》,文苑,《二十五史精华》(第二册),岳麓书社,1989年,第127页。

[14][唐]房玄龄原著:《晋书》,文苑,《二十五史精华》(第二册),岳麓书社,1989年,第127页。

[15][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16][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六,迎潮送潮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5页。

[1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十一,人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页。

[18][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一百三十四,列传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

[19][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一百三十四,列传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www.chuimin.cn)

[20][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冬柳,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9-170页。

[21][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岛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9-170页。

[22][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江边,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3页。

[23][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新沙,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6页。

[24][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七,放牛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1页。

[25][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九,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2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十一,人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页。

[27][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28][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四,田舍,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29][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30][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十一,人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页。

[31][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刈获,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2页。

[32][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十一,人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页。

[3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十一,人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页。

[34]王怡主编,吴江档案局编:《道光吴江县志汇编》,[清]佚名纂《震泽县志续稿》,卷十一,集诗,广陵书社,2010年,第176页。

[3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八,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55页。

[36][唐]陆龟蒙撰,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七,食鱼,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3页。

[3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四十九,杂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37页。

[38][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十一,人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19-320页。

[39][清]陈维中纂修:《吴郡甫里志》,卷六,征聘,《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498页。

[40][清]陈维中纂修:《吴郡甫里志》,卷六,征聘,《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498页。

[41][清]陈维中纂修:《吴郡甫里志》,卷六,征聘,《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498页。

[42][清]陈维中纂修:《吴郡甫里志》,卷六,征聘,《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498页。

[43][明]朱国桢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卷之十七,陈湖道士,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3056页。

[44][清]章腾龙原本,[清]陈勰增辑:《贞丰拟乘》,卷上,古迹,沈万三宅,《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14页。

[45][清]陈维中纂修:《吴郡甫里志》,卷十,游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621页。

[46][清]陈维中纂修:《吴郡甫里志》,卷十,游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