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范蠡:成功逃避诛杀而退隐

范蠡:成功逃避诛杀而退隐

【摘要】:范蠡的智慧大家都耳熟能详。[1]范蠡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那倒不是,那只是范蠡用来劝导文种的说辞。其实范蠡对勾践起疑心是在越灭吴后的一次庆功宴上。[7]看到这一幕,范蠡明白了勾践是个“爱江山,不爱功臣”的主——功臣都在等着领赏受封,但勾践却“面无喜色”。可是,文种此时正在兴头上,没有把范蠡的忠告当回事。而在范蠡走后的第二年,文种被赐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范蠡称得上是吴淞江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智者。

说到吴淞江上的智者,最早的恐怕就是那位帮助勾践复国、灭吴的范蠡了。范蠡的智慧大家都耳熟能详。《吴越春秋》上说:“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人莫知其所适。”[1]范蠡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因为他觉得越国国君勾践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以履危不可处安”[2]。就是说范蠡觉得勾践这个人脖子细长,嘴巴突出像鸟嘴,看人像鹰,走路似狼。这样的人是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

难道范蠡会看相、算命?那倒不是,那只是范蠡用来劝导文种的说辞。其实范蠡对勾践起疑心是在越灭吴后的一次庆功宴上。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勾践灭吴后,耀兵淮上,诸侯毕贺,周元王也派使者给勾践赏赐。此时,勾践志得意满,竟然想自封为王(那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而勾践的封号是子爵。)。后来被范蠡劝谏后,才没做出如此狂妄举动。

回到吴地,勾践在文台摆庆功宴,命乐师作“伐吴之曲”。乐师在作曲前占了一卦,是个“屯”卦,其卦辞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3]。这个卦是个吉卦,意思是“利于举行大祭。不要出远门,利于建立自己的邦国”[4]

见占到这么好的卦,大夫文种马上上前向勾践捧上祝贺之酒,还说了一段祝酒词,内容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这样的:“老天爷保佑,大王得到福报。大臣们尽心谋划,这是大王的品德。宗庙辅政,连鬼神都来帮忙。大王不忘记臣子,臣子都尽心竭力。苍天在上,这是不能遮掩、蒙蔽的。献上两升祝福酒,祝大王‘万福无极’。”[5]

勾践听了文种的祝酒词,并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而是“默然无语”[6]。此时已经高兴过头的文种显然没有注意到勾践脸色所显示的不快,继续兴高采烈道:“大王贤德仁厚,灭掉仇敌吴国,没有忘记回国。赏赐将遍及所有有功将士,毫不吝惜。这样那些说闲话的人就无话可说了。这样就君臣和谐,保佑越国千万年。我再献酒两升,祝大王万岁无疆。”于是“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7]

看到这一幕,范蠡明白了勾践是个“爱江山,不爱功臣”的主——功臣都在等着领赏受封,但勾践却“面无喜色”。于是,范蠡就想离开了。但当时他们还在吴地,如果范蠡那时离开,就有失君臣之义。于是,范蠡在跟着勾践回越的路上,私下跟文种说了他对勾践长相的看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话,比如:“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8]“子若不去,将害于子。”[9]“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10]等。可是,文种此时正在兴头上,没有把范蠡的忠告当回事。

回到越国后,在勾践二十四年(473)九月丁未,范蠡向勾践辞别,勾践是这样回复他的:“留,跟你共执国政;走,就把你的妻子儿女都杀掉。”[11](www.chuimin.cn)

范蠡听了,不为所动,他回复勾践道:“我听说君子是根据规律处事的,所以他的计谋不会违背规律,死了也不会受到怀疑,这是他的内心正直守信的缘故。我既然离开了,我的妻子儿女又犯了什么法?你要把他们都杀掉?国民和将臣会怎么看你?大王,你好自为之,我这就告辞了。”[12]

范蠡像

于是,范蠡独自一人离开越地,乘一叶扁舟,过三江口,由吴淞江进入太湖,没人知道他的具体藏身地是在什么地方。

而在范蠡走后的第二年(勾践二十五年),文种被赐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范蠡称得上是吴淞江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