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片上看,这时的摩根虽然年仅26岁,但他那闪烁着光芒的大眼睛,看上去令人觉得深不可测;再搭上短粗的浓眉、胡须,会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人。其实,凡世间众人皆有犹豫,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在同时发生,它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犹豫是来自自己的想象,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便能将之克服。只要能够克服犹豫不决的问题,就一定能在年轻时脱颖而出,取得让人艳羡的成就。......
2024-04-04
说到吴淞江上的智者,最早的恐怕就是那位帮助勾践复国、灭吴的范蠡了。范蠡的智慧大家都耳熟能详。《吴越春秋》上说:“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人莫知其所适。”[1]范蠡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因为他觉得越国国君勾践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以履危不可处安”[2]。就是说范蠡觉得勾践这个人脖子细长,嘴巴突出像鸟嘴,看人像鹰,走路似狼。这样的人是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
难道范蠡会看相、算命?那倒不是,那只是范蠡用来劝导文种的说辞。其实范蠡对勾践起疑心是在越灭吴后的一次庆功宴上。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勾践灭吴后,耀兵淮上,诸侯毕贺,周元王也派使者给勾践赏赐。此时,勾践志得意满,竟然想自封为王(那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而勾践的封号是子爵。)。后来被范蠡劝谏后,才没做出如此狂妄举动。
回到吴地,勾践在文台摆庆功宴,命乐师作“伐吴之曲”。乐师在作曲前占了一卦,是个“屯”卦,其卦辞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3]。这个卦是个吉卦,意思是“利于举行大祭。不要出远门,利于建立自己的邦国”[4]。
见占到这么好的卦,大夫文种马上上前向勾践捧上祝贺之酒,还说了一段祝酒词,内容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这样的:“老天爷保佑,大王得到福报。大臣们尽心谋划,这是大王的品德。宗庙辅政,连鬼神都来帮忙。大王不忘记臣子,臣子都尽心竭力。苍天在上,这是不能遮掩、蒙蔽的。献上两升祝福酒,祝大王‘万福无极’。”[5]
勾践听了文种的祝酒词,并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而是“默然无语”[6]。此时已经高兴过头的文种显然没有注意到勾践脸色所显示的不快,继续兴高采烈道:“大王贤德仁厚,灭掉仇敌吴国,没有忘记回国。赏赐将遍及所有有功将士,毫不吝惜。这样那些说闲话的人就无话可说了。这样就君臣和谐,保佑越国千万年。我再献酒两升,祝大王万岁无疆。”于是“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7]
看到这一幕,范蠡明白了勾践是个“爱江山,不爱功臣”的主——功臣都在等着领赏受封,但勾践却“面无喜色”。于是,范蠡就想离开了。但当时他们还在吴地,如果范蠡那时离开,就有失君臣之义。于是,范蠡在跟着勾践回越的路上,私下跟文种说了他对勾践长相的看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话,比如:“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8]“子若不去,将害于子。”[9]“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10]等。可是,文种此时正在兴头上,没有把范蠡的忠告当回事。
回到越国后,在勾践二十四年(473)九月丁未,范蠡向勾践辞别,勾践是这样回复他的:“留,跟你共执国政;走,就把你的妻子儿女都杀掉。”[11](www.chuimin.cn)
范蠡听了,不为所动,他回复勾践道:“我听说君子是根据规律处事的,所以他的计谋不会违背规律,死了也不会受到怀疑,这是他的内心正直守信的缘故。我既然离开了,我的妻子儿女又犯了什么法?你要把他们都杀掉?国民和将臣会怎么看你?大王,你好自为之,我这就告辞了。”[12]
范蠡像
于是,范蠡独自一人离开越地,乘一叶扁舟,过三江口,由吴淞江进入太湖,没人知道他的具体藏身地是在什么地方。
而在范蠡走后的第二年(勾践二十五年),文种被赐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范蠡称得上是吴淞江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智者。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从照片上看,这时的摩根虽然年仅26岁,但他那闪烁着光芒的大眼睛,看上去令人觉得深不可测;再搭上短粗的浓眉、胡须,会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人。其实,凡世间众人皆有犹豫,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在同时发生,它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犹豫是来自自己的想象,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便能将之克服。只要能够克服犹豫不决的问题,就一定能在年轻时脱颖而出,取得让人艳羡的成就。......
2024-04-04
李佳东一个没有教养的人肯定会另周围的人讨厌,这样的人想要获得成功实在是太难了。教养就是“为使精神和道德正确、规范或完善而进行的训练。”也就是说,有教养的人以精神与道德的完善为标志。道德与正直有关,因为有教养意味着在工作和道德方面有完善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有教养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有能力在没有地图指路的条件下成为经济上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要归功于他们的教养,而不是运气或者其他因素。......
2024-04-08
李佳东哪怕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决心去争取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他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是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车站反复强调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抱着这样的信念,甘布士终于在年轻的时候抓住了一个成功的机会。甘布士最初的成功就取决于他用百分之百的决心去争取哪怕有百分之一的机会。......
2024-04-08
也就是从战时国家暂时垄断恢复到战前私人垄断的“常态”。哈定把许多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公开安置在内阁重要职位上。在哈定总统任内,贪污腐败成风。1923年8月哈定突然去世,副总统加尔文·柯立芝继任总统。当时美国正处在繁荣时期,柯立芝采取的仍然是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政策。他强调美国政府要保护大资本家的利益。他认为“美国的事业便是企业”。......
2023-11-27
岱山诸岛,唐代设蓬莱乡,境内有蓬莱山,因秦朝徐福东渡而得名。如,象山有栖霞观,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记载:“栖霞观,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宏景皆隐迹于此。”[5]故岱山自古有“蓬莱岛”之称。综上所述,岱山古称“蓬莱”,是因为徐福东渡自此而得名。......
2023-11-21
逃避责任有害无益。当他面对员工“逃避责任”的行为时,一定会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每一个员工绞尽脑汁替自己辩护,换来的其实是高风险的结果:逃避责任是可耻的行为,每一个老板都不会姑息的。所以,现在热衷于逃避或者是遇到事情会下意识逃避的人,醒醒脑吧,逃避责任只会害了自己。他们以为暂时躲过了“纳税”的责任,就能占到大便宜了,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024-01-17
第六节范蠡的兵学观范蠡,字少伯,其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楚国宛人,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这说明,范蠡曾有兵书流传于世。范蠡的军事思想同样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具体地说,范蠡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这一问题上,范蠡的认识没有例外。这一点在范蠡的军事思想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2023-11-28
也许在越灭吴后的归途上,范蠡思索的正是这一问题。历史很快证实了范蠡的论断。范蠡与文种的两种结局,说明了隐在人生中的价值所在。无论作为仕者还是隐者,范蠡无疑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成功者。范蠡的一再成功表明了,人类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土地,也不是权势,而是人的智慧、人的韬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范蠡被迫弃政从农从商,又实是古代士大夫们的一种悲剧,古代智慧和谋略的一种悲剧。......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