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文化研究:手工业分工明确、工艺先进

吴淞江文化研究:手工业分工明确、工艺先进

【摘要】:对吴淞江流域远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当时先民的经营活动已经有明确的分工,其手工生产已经分出纺织、制陶和琢玉等门类,甚至还有酿酒,而且其工艺都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在三四千年前的吴淞江流域的先民们竟然已经能够制作出精美的漆器了!总的来说,吴淞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形状和纹饰都是形式多样,工艺先进的。上面,笔者简要叙述了吴淞江流域远古文化中先进的手工业。

对吴淞江流域远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当时先民的经营活动已经有明确的分工,其手工生产已经分出纺织、制陶和琢玉等门类,甚至还有酿酒,而且其工艺都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

比如在纺织方面,在绰墩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层,考古人员竟然挖掘到了一件磨制得非常光洁的蛇纹石纺轮,经专家鉴定,该石纺轮是属于距今7000多年前的吴淞江流域的先民用来手工纺织劳动的实物。

同样,草鞋山遗址的结构性房屋中挖出了6000多年前的炭化的纺织品残品,还挖到了一张由野马的马筋织成的革布,该革布考证下来,也是属于距今6000多年前的先民纺织的实物。

而在崧泽文化遗址发掘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桑树花粉。

也就是说吴淞江流域的先民们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纺织;而在距今6000多年前,其纺织工艺已经很先进了;到了距今5000多年前,则已经学会栽桑养蚕了。

在制陶方面,其工艺的多样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草鞋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鼎、罐、壶、豆、杯、钵、盆和盘等陶器。而且出土了一件几何纹扁壶,是崧泽文化时期发现的新器形。还有一些带腰沿的碟形器、瓢形器等,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器形。而在其中的T304墓葬中,甚至还出土了花瓣形彩陶。这些发现让考古学家们惊喜连连。

崧泽遗址陶器

绰墩遗址的陶器出土还要丰富,在1961年1月第一次发掘时,出土了许多鼎、豆、罐、壶、甑、盉(古代先民用来调和酒、水的器具)等陶器,其中的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这不仅体现了那时吴淞江流域的先民比较先进的制陶工艺,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那时的吴淞江流域水稻种植广泛,粮食非常多,于是,有一部分粮食被用来酿酒了,所以会有这么多的陶盉。而在1998年的第三次考古挖掘中,则出土了大量马桥文化时期的陶器,陶器分为泥质陶、印纹陶和原始陶三种质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甗(古代的一种炊具)、三足盘、簋(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和豆等。纹饰有篮纹、席纹、回纹、梯格纹、云雷纹和叶脉纹等,美轮美奂。而在2004年的第四次考古发掘中,又有了惊人的发现,竟然出土了一件通体刻有鸟纹的阔把黑皮陶壶,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犹如鬼斧神工,可以说是代表了良渚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而另一只彩绘木漆碗的出土更是为考古学家所料未及。你能想象吗?在三四千年前的吴淞江流域的先民们竟然已经能够制作出精美的漆器了!(www.chuimin.cn)

至于琢玉方面的工艺体现就更加突出了。现在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一般都认可“我国‘青铜文化’之前的文化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辉煌的‘玉石文化’”这个观点。在草鞋山、张陵山、绰墩等遗址的崧泽文化遗存中清理的墓葬中都出土了一些玉器,比如玉璜、玉玦和玉耳坠等。而在草鞋山遗址的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其中有一件是1973年考古学家在遗址的M198号墓葬中挖到的玉琮。该玉琮整体外方内圆,表面刻有象征兽面的纹饰。现在有专家考证出该纹饰中的兽面是野猪,至于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礼器上刻上野猪纹饰,就不得而知了。这件玉琮在我国史前墓葬中是首次出土的,它的出土,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所以这件珍贵的器物被誉为考古史上的“中华第一琮”。

良渚时期玉器

管钻穿孔

在赵陵山遗址中也挖掘出了200多件玉器,其中有些玉器上的神人鸟兽透雕玉饰体现了精湛的琢玉工艺。

总的来说,吴淞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形状和纹饰都是形式多样,工艺先进的。有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带钩和匙,等等,纹饰有半圆形饰、牌饰等,还有鸟、龟、鱼等动物雕像。玉器多通体磨光,规整精美,并使用了切割、管钻技术(比如张陵山遗址中出土有玉镯、玉瑗、玉管和穿孔玉斧就是很好的证明。)。玉器都镂雕复杂,可谓冠绝古今。

上面,笔者简要叙述了吴淞江流域远古文化中先进的手工业。制作工艺如此高超的陶器,雕刻如此精美的玉器,竟然是由距今4000~5000年前,甚至是距今5000~6000年前的吴淞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们亲手制造出来的,你能想象吗?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吴淞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这真的让笔者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