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流域赋税超重,农地荒芜水患频发

吴淞江流域赋税超重,农地荒芜水患频发

【摘要】:赋税的加重,使得了农民逃税现象严重,农民因为交不清赋税,所以纷纷逃离家园,导致田地被人为抛荒,水利建设也无人管理,所以吴淞江流域的水系淤塞严重,水旱灾害频发。昆山、嘉定地区一些砂土瘠薄地区,也要每亩征税三斗,这么重的税如果完不成,百姓就会被官府“追比”,经常会遭到拷打、刑讯,有的甚至被官府打死了。

赋税的加重,使得了农民逃税现象严重,农民因为交不清赋税,所以纷纷逃离家园,导致田地被人为抛荒,水利建设也无人管理,所以吴淞江流域的水系淤塞严重,水旱灾害频发。对此,负责开浚吴淞江中段和吴塘、顾浦的水利官员林应训在《查通水利议处荒田疏》中有形象的描述:“臣每到处见有昆山县十三等保,嘉定十六等都各区民群然泣告本区钱粮无措,男女流亡,田亩荒芜等情。臣随同道府等官亲至其地,乃见村居寥落,四望蒿莱,仅有一二遗民苟延旦夕,大与他处不同。”[36]“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竟然成了“人间地狱”!

见到此情此景,林应训很难过,“臣触目伤心,乃召集附近知因父老细询其故”[37]。他了解到的情况自然是赋税太重导致了逃亡现象严重,“随据众称安亭以西十二、十三等保属之昆山以东,十六、十七、十九等保属之嘉定,各区砂土瘠薄……至嘉靖十七年,概均三斗之粮,于是敛日重而民日逃,田地由此而荒。……自隆庆五年到今,复征三斗重额,以致刑毙棰楚,民复逃而田益荒。夫赋重而钱粮无措则民不得不逃,民逃而水利不能修则田不得不荒。以臣所睹,参之群情,致荒之由大概见矣”[38]。昆山、嘉定地区一些砂土瘠薄地区,也要每亩征税三斗,这么重的税如果完不成,百姓就会被官府“追比”,经常会遭到拷打、刑讯,有的甚至被官府打死了。百姓对此毫无办法,唯有逃亡。逃亡越来越多,致使田园荒芜,农田水利失修,久而久之,吴淞江流域就变得淤塞更加严重,水旱灾害就更加频发。

对此,林应训认为,“臣窃谓:欲复荒田,莫若先开水利;欲复荒民,莫若先停逋欠,次议减赋”[39]

赋税的过重,导致吴淞江流域的农户逃税现象严重,从而使得吴淞江流域的农田水利年久失修,毁坏严重,江河水系的淤塞越来越严重,也就使得吴淞江的水量越来越少,也从而导致了明代夏原吉的“黄浦夺淞”水利建设的实施,从而使得吴淞江的地位日趋下降,最终成了黄浦江的支流。永乐二年(1404),“户部尚书夏元吉治水东南,导吴淞江,一由昆山夏驾浦,一由嘉定吴塘北,入娄江”[40]

“以浦代淞”就是在范家浜开挖一条河道,形成一条干流,使黄浦水流从现在的复兴岛向西北流,直接由吴淞口入江。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夏原吉”载:“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寻命侍郎李文郁为之副,复使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书赐之。原吉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从之。役十余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41]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万历青浦县志》卷之六“水利下”中的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夏原吉奏云:“吴淞江延袤二百五十余里,广一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之长桥至自夏驾浦约一百二十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自夏驾浦抵上海县南跄浦一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菱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且滟沙淤泥,难以施工。臣等相视,得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之白茆港,径入大江,皆系大川,水流迅急。宜浚吴淞江南北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难流,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疏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42]

外白渡桥

于是开通范家浜,上接大黄浦,下接南跄浦口,引导淀山湖和三泖湖一带湖水由大黄浦入范家浜东流,在复兴岛附近同吴淞江汇合后折向西北至吴淞口入长江。开挖范家浜河道12000丈,河面阔30丈,新河道地势低,泄水通畅,水流湍急,不浚自深,河口不断扩大为“横阔头二里余”的黄浦江。天顺二年(1458),开通吴淞江宋家浜河段(今靠近外白渡桥的苏州河段),形成今吴淞江下游新河道。成化八年(1472),筑杭州湾海塘,东江下游完全封闭。黄浦总汇杭、嘉之水,又有淀山、泖荡诸水以建瓴之势,“从上灌之,是以流皆清驶,足经敌潮,虽有浑浊,不能淤也”[43]。范家浜浚治后,范家浜浚治后,大部分的太湖水就不是直接进入吴淞江,而是通过塘浦支流进入黄浦江,从此,黄浦江的水势就比吴淞江大好几倍,已然成为太湖水下泄的主干道。至嘉靖元年(1522),黄浦江水系全面形成,自那以后,在上海境内,吴淞江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在《同治苏州府志》的卷十“水利二”中,有海瑞在大开吴淞江时所写的奏折,有些话道出了明以后,吴淞江与赋税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说:“……而吴淞江尽泄太湖之水由黄浦入海。今年以来,水利官旷职不修,巡抚亦不留心,潮泥日积,填于本江,无所泄泻,太湖因之奔涌处处,农田受灾,岁稼不登,唯有坐弃。欲图永利,比浚吴淞江。夫吴淞江一水既为国计所需、民生所赖,修之、举之岂可一日缓耶?”[44]

【注释】

[1][清]顾沅辑:《吴郡文编》第一辑第二册,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2]黄淑梅著:《六朝太湖流域的发展》,第四章,农业的发展,第二节,水利设施与耕作技术,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2年,第115页。

[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页。

[4]黄淑梅著:《六朝太湖流域的发展》,第四章,农业的发展,第二节,水利设施与耕作技术,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2年,第116页。

[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页。

[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页。

[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268页。

[8][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2页。

[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10][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8页。

[1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8页。

[12][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9页。

[1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1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9页。

[1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3页。

[16][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1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www.chuimin.cn)

[18][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19][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20][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21][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3页。

[2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3页。

[2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3页。

[24][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3页。

[2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4页。

[26][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4页。

[2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4页。

[28][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29][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0][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1][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4][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四,赋役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36][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三,赋役一,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3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三,赋役一,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38][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三,赋役一,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39][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三,赋役一,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40][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三,水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

[41]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夏原吉,中华书局,1974年,第98页。

[42][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十,水利二,《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9页。

[43][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十,水利二《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0页。

[44][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三十二,水利一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