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赋税明显增加:泾浜小圩取代塘浦大圩

宋代赋税明显增加:泾浜小圩取代塘浦大圩

【摘要】: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其赋税足足增加了一倍左右,这种增加是很明显的。这种农田开发的增加是在破坏原有塘浦圩田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另一种体系而造成的,那种体系就是小圩泾浜体系。郏亶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北宋初年经过长年的战乱,塘浦圩田管理的古法已经隳坏,而上任的水利官员又领导不力;另一方面,是负责转运漕粮的转运使为了便于转运漕粮,而把吴淞江流域完善、高效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全部毁坏掉了。

宋代的水利专家郏亶在奏折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以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8]说明在北宋的熙宁年间,苏州的水田已经是天下最美的水田了。他在奏折中又提到,“故国初之税,才十七八万石,今乃至于三十四五万石”[9]。北宋初年(960),苏州每年的纳税额是十七八万石,而到了熙宁初年(1068),就已经增加到了三十四五万石。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其赋税足足增加了一倍左右,这种增加是很明显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恢复、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吴淞江流域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的结果。这种农田开发的增加是在破坏原有塘浦圩田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另一种体系而造成的,那种体系就是小圩泾浜体系。

宋朝以前,吴淞江流域的塘浦圩田已经形成网格化的体系,那时圩田的每圩都有一个圩长,每一两年都会率领圩田里的农户修筑堤防,疏浚塘浦港汊,所以能做到低田地方的塘浦堤岸能常年保持牢固,而高田地方的塘浦港汊也能经常保持畅通。而到了五代的钱氏吴越国时期,则又产生了专门从事吴淞江流域水利管理的撩浅军“撩浅指挥之名”[10],郏亶认为这是沿用了古代治理吴淞江流域的“遗法”。[11]

吴淞江(www.chuimin.cn)

那么,如此好的一套管理体系怎么一到宋代就失灵了呢?郏亶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北宋初年经过长年的战乱,塘浦圩田管理的古法已经隳坏,而上任的水利官员又领导不力;另一方面,是负责转运漕粮的转运使为了便于转运漕粮,而把吴淞江流域完善、高效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全部毁坏掉了。同时,住在大圩里的农户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对塘浦体系进行了人为的破坏。

郏亶认为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故堤防尽坏,而低田漫然复在江水之下也。每春夏之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涨二三尺,而苏州低田,一抹尽为白水。其间虽有堤岸,亦皆狭小沉在水底,不能固田。唯大旱之岁,常、润、杭、秀之田,及苏州堽阜之地,并皆枯旱,其堤岸方始露见。而苏州水田,幸得一熟耳。盖由无堤防为御水之先具也。民田既容水,故水与江平,江与海平。而海潮直至苏州之东一二十里之地,反与江、湖、民田之水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12]如此花样繁多的人为破坏导致了原有的塘浦圩田体系瓦解,于是完善高效的水利设施失去了有效泄洪、蓄水,固护低田,灌溉高田的功能,虽然农田增加了,但造成了低田常涝,高田常旱的后果。久而久之,农田里的水与吴淞江里的水持平,而吴淞江里的水又与海水持平。这样一来,清水与浑潮之间没有足够的落差,清水就不能有效冲刷浑潮,反而使得浑潮深入吴淞江,有时感应海潮竟然能够到达苏州古城东面一二十里的地方,海潮带来的海沙得不到吴淞江清水的有效冲刷,就在吴淞江下游不断淤积,这样就造成了“三江不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