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浦圩田形成及吴淞江文化研究

塘浦圩田形成及吴淞江文化研究

【摘要】:[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台湾学者黄淑梅在《六朝太湖流域的发展》一书中提到了吴淞江流域有塘浦的原因:“故中央太湖周围地势特别低下,积水无法顺畅排出长江及东海,造成中央地区时常积水为患。相反的,沿江、沿海地区地势反而高亢,无法得到江水及湖水的灌溉,形成旱灾。”[2]很明显,是由于吴淞江流域地区的地势独特:靠近太湖地区的区域低下,常常会发生洪涝灾害;而靠近江(长江)海(东海)地区的区域地势较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常常会发生旱灾。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北宋水利专家郏亶的一份奏折中得到印证,他在《上治田利害奏折》中同样也分析了吴淞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昔禹之时,震泽为患,东有堽阜以隔绝其流。禹乃斩断堽阜,流为三江。东入于海,而震泽始定。震泽虽定,于环湖之地,尚有二百余里可以为田。而地皆卑下,犹在江水之下,与江湖相连。民既不能耕植,而水面又复平阔,足以容受震泽下流,使水势散漫,而三江不能疾趋于海。其沿海之地,亦有数百里可以为田。而地皆高仰,反在江水之上,与江湖相远。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势又多西流不得蓄聚。春夏之雨泽,以浸润其地。是环湖之地,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灾。”[3]

在分析了这个自然环境的缺点后,黄淑梅认为要克服此一缺点,唯有以开辟沟渠来改善。“本区水利沟渠有二类,直贯南北者为纵浦,东西横向者为横塘。然据所得的资料,在六朝时代的水利设施多以塘为名,未见以浦为名者,即所修沟渠以东西向者为主。推其原因当为本区天然水道以南北向者居多,六朝时代也是本区水利设施的草创时期,故先着手开辟东西走向的横塘以链接南北向之天然河川,形成水利沟渠网的雏形。至于在南北向河川间再开辟纵浦,联以横塘,形成密集的水利网要留待六朝以后才能完成。”[4]

对此,郏亶也做了详细解释:“古人遂因其地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其环湖卑下之地,则于江(吴淞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吴淞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5]这样形成的塘浦是怎样的规模呢?郏亶也做了详细的解释:“其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余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且苏州除太湖之外,江(吴淞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浦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涅之流。故塘浦因而阔深,水也因之而流耳。非专为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故古者堤岸高者须及二丈,低者亦不下一丈。”[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郏亶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固堤护田,泄洪排涝,蓄水灌溉。他是这样说的:“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于民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故虽大水,不能入于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则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须决泻,而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其堽浦之地,亦因江水稍高,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低田之法也。所有沿海高仰之地,近于江者,既因江流稍高,可以畎引。近于海者,又有早晚两潮可以灌溉。故亦于沿海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五里、七里而为一横塘。港之阔狭,与低田同。而其深往往过之。且堽阜之地,高于积水之处四五尺至七八尺,远于积水之处四五十里至百余里,固非决水之道也。然古人为塘浦阔深若此者,盖欲畎引江海之水,周流于堽阜之地。虽大旱之岁,亦可车畎以溉田。而大水之岁,积水或从此而流泻耳。非专为阔深其塘浦,以决低田之积水也。至于地势西流之处,又设堽门、斗门以潴蓄之。是虽大旱之岁,堽阜之地,皆可耕以为田。此古人治高田,蓄雨泽之法也。故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此数百里之地,常获丰熟。此古人治低田高田之法也。”[7]

低地地区和高地地区的开发是不同的:低地地区主要是要在大水之年,使得吴淞江及其支流里的水不会进入到水田里去,就必须要建造又高又宽又厚的堤岸来围住水田,即开挖横塘纵浦,而且这些塘浦必须要开挖得既深又宽,堤岸也必须修得又高又大。塘浦里的水不能进入到田里,就会渐渐抬高水位,高到超过吴淞江的水位,就会驱使吴淞江里的清水往东流,一直入海。而在少水年份,这样的塘浦又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以灌溉低田。(www.chuimin.cn)

同样,在堽身高地地区,必须要挖又深又宽的、纵横交错的河道,这样,上游来水多的时候,可以协助其入海;上游来水少的时候,可以蓄雨泽,引江潮,以资灌溉。

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

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