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台湾学者黄淑梅在《六朝太湖流域的发展》一书中提到了吴淞江流域有塘浦的原因:“故中央太湖周围地势特别低下,积水无法顺畅排出长江及东海,造成中央地区时常积水为患。相反的,沿江、沿海地区地势反而高亢,无法得到江水及湖水的灌溉,形成旱灾。”[2]很明显,是由于吴淞江流域地区的地势独特:靠近太湖地区的区域低下,常常会发生洪涝灾害;而靠近江(长江)海(东海)地区的区域地势较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常常会发生旱灾。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北宋水利专家郏亶的一份奏折中得到印证,他在《上治田利害奏折》中同样也分析了吴淞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昔禹之时,震泽为患,东有堽阜以隔绝其流。禹乃斩断堽阜,流为三江。东入于海,而震泽始定。震泽虽定,于环湖之地,尚有二百余里可以为田。而地皆卑下,犹在江水之下,与江湖相连。民既不能耕植,而水面又复平阔,足以容受震泽下流,使水势散漫,而三江不能疾趋于海。其沿海之地,亦有数百里可以为田。而地皆高仰,反在江水之上,与江湖相远。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势又多西流不得蓄聚。春夏之雨泽,以浸润其地。是环湖之地,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灾。”[3]
在分析了这个自然环境的缺点后,黄淑梅认为要克服此一缺点,唯有以开辟沟渠来改善。“本区水利沟渠有二类,直贯南北者为纵浦,东西横向者为横塘。然据所得的资料,在六朝时代的水利设施多以塘为名,未见以浦为名者,即所修沟渠以东西向者为主。推其原因当为本区天然水道以南北向者居多,六朝时代也是本区水利设施的草创时期,故先着手开辟东西走向的横塘以链接南北向之天然河川,形成水利沟渠网的雏形。至于在南北向河川间再开辟纵浦,联以横塘,形成密集的水利网要留待六朝以后才能完成。”[4]
对此,郏亶也做了详细解释:“古人遂因其地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其环湖卑下之地,则于江(吴淞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吴淞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5]这样形成的塘浦是怎样的规模呢?郏亶也做了详细的解释:“其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余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且苏州除太湖之外,江(吴淞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浦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涅之流。故塘浦因而阔深,水也因之而流耳。非专为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故古者堤岸高者须及二丈,低者亦不下一丈。”[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郏亶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固堤护田,泄洪排涝,蓄水灌溉。他是这样说的:“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于民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故虽大水,不能入于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则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须决泻,而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其堽浦之地,亦因江水稍高,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低田之法也。所有沿海高仰之地,近于江者,既因江流稍高,可以畎引。近于海者,又有早晚两潮可以灌溉。故亦于沿海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五里、七里而为一横塘。港之阔狭,与低田同。而其深往往过之。且堽阜之地,高于积水之处四五尺至七八尺,远于积水之处四五十里至百余里,固非决水之道也。然古人为塘浦阔深若此者,盖欲畎引江海之水,周流于堽阜之地。虽大旱之岁,亦可车畎以溉田。而大水之岁,积水或从此而流泻耳。非专为阔深其塘浦,以决低田之积水也。至于地势西流之处,又设堽门、斗门以潴蓄之。是虽大旱之岁,堽阜之地,皆可耕以为田。此古人治高田,蓄雨泽之法也。故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此数百里之地,常获丰熟。此古人治低田高田之法也。”[7]
低地地区和高地地区的开发是不同的:低地地区主要是要在大水之年,使得吴淞江及其支流里的水不会进入到水田里去,就必须要建造又高又宽又厚的堤岸来围住水田,即开挖横塘纵浦,而且这些塘浦必须要开挖得既深又宽,堤岸也必须修得又高又大。塘浦里的水不能进入到田里,就会渐渐抬高水位,高到超过吴淞江的水位,就会驱使吴淞江里的清水往东流,一直入海。而在少水年份,这样的塘浦又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以灌溉低田。(www.chuimin.cn)
同样,在堽身高地地区,必须要挖又深又宽的、纵横交错的河道,这样,上游来水多的时候,可以协助其入海;上游来水少的时候,可以蓄雨泽,引江潮,以资灌溉。
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
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因战乱从北方逃难到江南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多地少,于是各朝政府都对吴淞江流域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和开发,这样的开发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也就在那时逐渐产生了古吴淞江流域的独特的塘浦圩田体系,对此,北宋水利专家郏亶在其《水利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古人遂因其地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其环湖卑下之地,则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
2023-11-18
虽然这样的“塘浦圩田”属于官田,许多甚至是政府负责经营的“屯田”。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首都建康(南京)城外就已经出现草市了,这应该是江南地区最早的草市了。所以往往会选择相距较近的某个草市,而这个草市是与四周乡村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的,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圈。这使得有些草市更趋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市镇。......
2023-11-18
吴淞江流域最早形成的市镇松陵镇,在吴淞江的上游源头,“松陵”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中记载了春秋时越国攻打吴国的关键一仗,书中对这场战役是这样描述的:“……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皆被兕甲。又令安广之人佩石碣之矢,张卢生之弩。躬率君子之军六千人,以为中阵。明日,将战于江,乃以黄昏令于左军,衔枚溯江而上......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
2023-11-18
外米不断涌入,商品粮大量输入,交易频繁,又数量庞大,就形成了兴旺的“米市”,大约是在明朝后期,吴江的同里、平望就已经是很大的“米市”了。这些进入苏州枫桥的湖广之米的量的不同对苏州米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枫桥米市交易稻米数量如此之大,已经能左右米市行情了,真是超出笔者的想象。而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当时修纂的《苏州府志》上就已经称枫桥市为“米市”了,而到了清末,枫桥就正式由市升为镇了。......
2023-11-18
前后文联系起来,可以断定沈万三沈富是死于元末。很明显,这个沈秀不是沈万三沈富,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关于沈万三沈富最接近于史实的真相了。[2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