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占田优先于治水所致严重后果

占田优先于治水所致严重后果

【摘要】:而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恶性后果。[61]顾炎武认为是在北宋徽宗以后,吴淞江流域的“占水为田”情况日趋严重,造成了东南水利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导致该流域十年之中竟有六七年都是荒年的窘境。经过了两宋时期肆无忌惮的“占水为田”后,吴淞江被迫走上了“支流化”的历程。

这样的权宜心态必然导致吴淞江流域的人为“占水为田”情况越来越严重,也必然导致吴淞江流域的严重淤塞,并使得整条吴淞江日渐变窄变浅。这在元代也曾整治过吴淞江水利的任仁发的《水利议答》中有所反映:“将太湖东岸出水去处或钉栅,或作堰,为筑狭,为筑桥,及有湖泖港汊,又虑私盐船往来,多行塞簖,所以清水日弱,浑潮日盛,泥沙日积,而吴淞江日就淤塞。”[60]任仁发提到了吴淞江流域的许多人为“占水为田”的做法,比如钉栅、筑堰、筑狭、筑桥、塞簖等,这些做法所造成的危害导致吴淞江主干道里的清水日渐减弱,而浑潮越来越强盛,于是江里的泥沙不断累积,从而使得吴淞江日渐淤塞。越淤塞,越“占水为田”;越“占水为田”,越淤塞。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恶性循环必将导致恶性后果。关于此,明末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中也有所提及,他说:“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而东南之水利亦塞。于是,十年之中,荒恒六七,而较其所得,反不及前人。”[61]顾炎武认为是在北宋徽宗以后,吴淞江流域的“占水为田”情况日趋严重,造成了东南水利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导致该流域十年之中竟有六七年都是荒年的窘境。

这样,通过整整有宋一代的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占水为田”,吴淞江主干道就日渐淤塞,不断变窄变浅。到了宋末元初,由于下游入海口严重淤塞,吴淞江主干道出现了明显的转向、改道趋势。关于这一点,元代的水利官员周文英说得很清楚:“水势既分,又浅涩不能通泄,又被塘东占种菱荷障碍,难以冲激随湖沙土,于是,淤塞三江,致令水势转于东北,迤逦流入昆山塘等处,由太仓刘家港二处港浦入海。”[62]也就是说到了宋末元初,吴淞江泄水入海的通道已经明显转向东北了,这自然是大宋王朝在吴淞江流域水利治理上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占田’重于‘治水’”抉择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结果也导致了吴淞江主干道的不断淤塞,不断变窄变浅。通过整个有宋一代的“占水为田”,吴淞江这条其下游在宋初还是宽9里(相当于现在的5184米)的大江,到了元初,就只剩下25丈(相当于现在的79.2米多一点)了,变窄了整整65倍还多,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大宋王朝在吴淞江流域“占水为田”的情况有多严重了。很明显,大宋王朝是导致吴淞江大幅度变窄变浅的罪魁祸首。经过了两宋时期肆无忌惮的“占水为田”后,吴淞江被迫走上了“支流化”的历程。

【注释】

[1]吴江方志:《松陵吴淞江与黄浦江源头关系考》,吴江通官网。

[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4页。

[3]萧文子著:《简读宋朝史》,第十一章,现代出版社,2018年,第104页。

[4]萧文子著:《简读宋朝史》,第十九章,现代出版社,2018年,第209页。

[5][宋]范成大撰,陆振东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6][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九,水利一,《江苏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58页。

[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8][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4页。

[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4-265页。

[10][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1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1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5页。

[1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1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2页。

[15][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九,水利一,《江苏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8页。

[16][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五,水利,宋元方志丛刊(第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201页。

[17]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纂:《农史研究集刊》(第二册),第149页。

[18]何永强著:《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6页。

[19]何永强著:《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6页。

[20][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2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2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2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24][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2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2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2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8-269页。

[28][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2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9页。

[30][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www.chuimin.cn)

[3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32][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3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34][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3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36]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37]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38]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39]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40]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4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9页。

[42][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九,水利一,《江苏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1页。

[43][宋]卫泾:《论围田札子》,载[宋]卫泾著《后乐集》,卷十三,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集部别集类,第1169册,第654页。

[44]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45]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第五章,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4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二,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47]闵宗殿:《两宋东南围湖》,收入于江苏省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79页。

[48]闵宗殿:《两宋东南围湖》,收入于江苏省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79页。

[4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50][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377页。

[51][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7页。

[5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7页。

[5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54][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1页。

[5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5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5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1页。

[58][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三,水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0-112页。

[59][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三,水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60][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61][清]顾炎武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顾炎武全集》之《日知录》,卷之十,治地,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28页。

[62][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