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又得到皇帝的赏识,使寇准不免有些骄矜之气,与自己的上司、知枢密院事张逊发生了矛盾,屡次于宋太宗面前争论。宋太宗早年征辽时身被箭创,此时复发,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2023-08-29
水旱灾害多了,自然要治理,吴淞江流域水利的治理有两种方法,那就是“治本”和“治标”。“治本”的方法就是拓宽、疏浚吴淞江主干道。北宋熙宁年间的郏侨就曾说过:“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49]他认为太湖泄水主要靠吴淞江,如果能把吴淞江拓宽、疏浚,就能有效地使太湖水下泄入海,因为古吴淞江是既深又广,其泄洪排涝的功能相当于一千条塘浦的功能。所以郏侨反对每当发生洪涝灾害时,政府只是疏浚在昆山、常熟的沿海、沿江的吴淞江的支流塘浦。他认为那些塘浦位于堽身高地,而太湖水通过吴淞江从低地过来,光疏浚高地的塘浦只能暂时起作用,过不了多久就会因海潮倒灌而导致那些塘浦淤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他的这种主张,朝廷不感兴趣,为什么?因为此时吴淞江流域“占水为田”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朝廷已经从中得到好处了,多收了很多赋税,自然不会去做“退田还水”的事。
到了元祐年间,吴江塘路东边已经沙涨成陆,而且已经有人在此耕种、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江岸之东自筑岸以来,沙涨成一村,昔为湍流奔涌之地,今为民居民田桑枣场圃,吴江县由是岁增旧赋不少”[50]。但是,单锷认为这样做是得小利、损大害,“虽然增一邑之赋,反损三州之赋不知几百倍也”[51]。由此,他提出的治理吴淞江流域水利的措施是:“今欲泄震泽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所涨之泥,然后以吴江岸,錾其土为木桥千所,所以通粮运。”[52]单锷的水利主张得到苏东坡的赏识,苏东坡自己也曾说过:“若要吴松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可尽徙于他处,庶上源宽阔,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积,何致有堙塞之患哉!”[53]苏东坡替单锷把水利书送达朝廷,极力推荐,但朝廷未予采纳。
苏东坡画像
这样的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朝廷正在千方百计地开发吴淞江流域,以增加耕地和税收。你单锷却说要錾开吴江塘路,迁沙村之民,“退田还江”,这不是明显的“哪壶不开提哪壶”,跟朝廷唱反调吗?还有,“江尾茭芦之地”是说“开”就能“开”的?这么大的工程要花多少钱?要用多少劳力?要持续多长时间?你单锷有没有算过?可能大家没有概念,笔者举同样是在北宋年间的一个计划实施的水利工程来说明,北宋后期,有官员蒋璨、赵子潇向朝廷汇报计划实施的一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计划要疏浚常熟县的梅里塘、白茅浦、崔浦、福山浦、黄泗浦和昆山县的新洋江、小虞浦、顾浦、郭泽塘等,其花费总共是“役夫三百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工,钱三十三万七千四百贯,米一十万一千五百石,各有奇”[54]。(www.chuimin.cn)
你看,只是疏浚吴淞江的九条塘浦支流,开销就那么大。更何况要拓宽、疏浚当时仍有九里宽的吴淞江下游?这个成本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的北宋朝廷每年要向西夏、辽等国付一大笔“太平钱”“岁币”,边境也经常发生战争,国防军费又高,人多地少,开销很大,自然对这样的“治本”工程不感兴趣。不只朝廷不感兴趣,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不感兴趣,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对这样的“治本”工程不感兴趣。
既然“治本”行不通,那只好“治标”了。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年少成名,又得到皇帝的赏识,使寇准不免有些骄矜之气,与自己的上司、知枢密院事张逊发生了矛盾,屡次于宋太宗面前争论。宋太宗早年征辽时身被箭创,此时复发,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2023-08-29
三月,授赵璩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称皇侄。史浩对赵玮力言率师前驱之非,告诫其危难之时父子不可跬步相离。宋高宗退居德寿宫,自称太上皇帝。此外,在位的最后三四年中,宋高宗受到一些精神上的打击。雪上加霜的是,完颜亮撕毁和议,金人铁骑卷土重来。宋高宗的政权建立在和议的基础上,为了缔结和议,他忍受了巨大的屈辱,但最后仍几乎再次成为丧家之犬,这无疑是对他的威信和政策的严重打击。......
2023-08-29
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辽朝阻击于塞外,减轻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是后周世宗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积极谋划收复燕云十六州。同年,宋太祖去世,继位的宋太宗下诏班师。高梁河之战宋军惨遭失利,宋太宗本人身负箭伤,狼狈南逃,这对心高气傲、一心想通过收复燕云地区来盖过兄长功业的宋太宗而言,不啻一记沉重打击。......
2023-08-29
而围攻鄂州的蒙军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后方补给不足,再加上军中疫病流行,战斗力减弱。成功挫败蒙古大军对鄂州的包围,贾似道功不可没,他在给宋理宗的捷报中大大夸耀了自己的功绩,故意隐瞒了曾经向蒙古忽必烈求和的事实。客观而言,钓鱼城之战是此次战争的转折点,但对于不甚了解蒙古内部状况的南宋朝野而言,鄂州之战才是扭转乾坤之举。贾似道作为鄂州之战的南宋军队统帅,并无失职的表现。......
2023-08-29
徽宗和蔡京共同主导了北宋晚期的政局,共同的政治倾向是徽宗倚重蔡京的重要原因。蔡京把自己打造成王安石新法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徽宗想要绍述神宗之政,便必须由蔡京来主持。从此,蔡京长期把持朝政近二十年,徽宗对他虽有不满,但信任之深却无人能比,北宋末期的政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的印记。因此,打击与迫害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排斥异己,成为蔡京当政后的主要活动之一。......
2023-08-29
完颜亮被弑后,金人试探性地要求恢复和约。这次惨败宣告孝宗即位后朝野瞩目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在对金政策方面,宋高宗与宋孝宗有根本性的分歧,宋高宗倾向于维持和好,而宋孝宗锐志于恢复。汤思退主张答应金人要求,尽快达成和议;而宋孝宗对此断然拒绝,双方和谈一度停顿。这一安排清楚地反映出南宋高层的权力结构及政策分歧,汤思退是宋高宗主和路线的代表,张浚则象征着宋孝宗的恢复志向。......
2023-08-29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双方统治者得以集中精力治理国内,双方人民也免受战乱之苦。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总体上维持和平共处关系,但仍有摩擦发生。九月,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宋辽双方再订盟约。......
2023-08-29
史弥远派门客以给赵竑治病为名来到湖州,逼迫赵竑自杀,并杀害了赵竑的幼子。宋理宗和史弥远为掩人耳目,辍朝表示哀悼,又追赠赵竑为少保、保静镇潼军节度使,允许在临安济王故宅办理丧事。宁宗末年的皇位继承问题,以及随后发生的湖州之变,引起士大夫群体,特别是道学集团的极大不满,道学士大夫与史弥远决裂。湖州之变后,朝廷对赵竑的处置方式更激起轩然大波。他们攻击史弥远私自废黜、放弑济王,甚至把史弥远称为“大奸”。......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