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宋王朝对待治本主张的方法

大宋王朝对待治本主张的方法

【摘要】:水旱灾害多了,自然要治理,吴淞江流域水利的治理有两种方法,那就是“治本”和“治标”。“治本”的方法就是拓宽、疏浚吴淞江主干道。当时的北宋朝廷每年要向西夏、辽等国付一大笔“太平钱”“岁币”,边境也经常发生战争,国防军费又高,人多地少,开销很大,自然对这样的“治本”工程不感兴趣。既然“治本”行不通,那只好“治标”了。

水旱灾害多了,自然要治理,吴淞江流域水利的治理有两种方法,那就是“治本”和“治标”。“治本”的方法就是拓宽、疏浚吴淞江主干道。北宋熙宁年间的郏侨就曾说过:“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49]他认为太湖泄水主要靠吴淞江,如果能把吴淞江拓宽、疏浚,就能有效地使太湖水下泄入海,因为古吴淞江是既深又广,其泄洪排涝的功能相当于一千条塘浦的功能。所以郏侨反对每当发生洪涝灾害时,政府只是疏浚在昆山、常熟的沿海、沿江的吴淞江的支流塘浦。他认为那些塘浦位于堽身高地,而太湖水通过吴淞江从低地过来,光疏浚高地的塘浦只能暂时起作用,过不了多久就会因海潮倒灌而导致那些塘浦淤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他的这种主张,朝廷不感兴趣,为什么?因为此时吴淞江流域“占水为田”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朝廷已经从中得到好处了,多收了很多赋税,自然不会去做“退田还水”的事。

到了元祐年间,吴江塘路东边已经沙涨成陆,而且已经有人在此耕种、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江岸之东自筑岸以来,沙涨成一村,昔为湍流奔涌之地,今为民居民田桑枣场圃,吴江县由是岁增旧赋不少”[50]。但是,单锷认为这样做是得小利、损大害,“虽然增一邑之赋,反损三州之赋不知几百倍也”[51]。由此,他提出的治理吴淞江流域水利的措施是:“今欲泄震泽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所涨之泥,然后以吴江岸,錾其土为木桥千所,所以通粮运。”[52]单锷的水利主张得到苏东坡的赏识,苏东坡自己也曾说过:“若要吴松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可尽徙于他处,庶上源宽阔,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积,何致有堙塞之患哉!”[53]苏东坡替单锷把水利书送达朝廷,极力推荐,但朝廷未予采纳。

苏东坡画像

这样的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朝廷正在千方百计地开发吴淞江流域,以增加耕地和税收。你单锷却说要錾开吴江塘路,迁沙村之民,“退田还江”,这不是明显的“哪壶不开提哪壶”,跟朝廷唱反调吗?还有,“江尾茭芦之地”是说“开”就能“开”的?这么大的工程要花多少钱?要用多少劳力?要持续多长时间?你单锷有没有算过?可能大家没有概念,笔者举同样是在北宋年间的一个计划实施的水利工程来说明,北宋后期,有官员蒋璨、赵子潇向朝廷汇报计划实施的一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计划要疏浚常熟县的梅里塘、白茅浦、崔浦、福山浦、黄泗浦和昆山县的新洋江、小虞浦、顾浦、郭泽塘等,其花费总共是“役夫三百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工,钱三十三万七千四百贯,米一十万一千五百石,各有奇”[54]。(www.chuimin.cn)

你看,只是疏浚吴淞江的九条塘浦支流,开销就那么大。更何况要拓宽、疏浚当时仍有九里宽的吴淞江下游?这个成本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的北宋朝廷每年要向西夏、辽等国付一大笔“太平钱”“岁币”,边境也经常发生战争,国防军费又高,人多地少,开销很大,自然对这样的“治本”工程不感兴趣。不只朝廷不感兴趣,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不感兴趣,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对这样的“治本”工程不感兴趣。

既然“治本”行不通,那只好“治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