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越国时期的水利建设

吴越国时期的水利建设

【摘要】:塘里的江水在吴淞江的感应潮水退潮时,会将进入吴淞江及其支流里的潮沙冲回大海,使之不会在吴淞江及其支流里造成淤塞。[13]范仲淹提到了与塘浦圩田相配的堰闸体系也是有效建设吴淞江流域高田和低田地区的关键所在。)沿线的水利建设、保护工作,保证了吴淞江流域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行。于是在吴越国时期,钱氏政权在吴淞江的北边和南边分别疏浚了几条水系,以代替原来的古娄江和古东江入江、入海泄水通道。

北宋水利专家郏亶在其奏折《六失六得》中有详细的说明,他说昆山的东面有个地名叫太仓,俗称堽身。堽身的东面有一条南北向的横塘,叫横沥,南边贯穿吴淞江,北到常熟。而东西向连接这条横沥的有许多小的河道,河道之间相隔二里或三里,这些河道往往被称作门。南北向的横沥即纵浦,而东西向的堽门、堰门、斗门则是横塘。横沥与河道被开挖得很深,而且建有用来蓄水的水坝(即堰),而在河道的交汇处往往设置水闸,这样的塘浦堰闸体系是古代在堽身之东用来蓄水以灌溉高田的。如果上游来水量大,那么就开那些“闸门”来泄水冲刷因感应海潮而倒灌进入的泥沙,而横沥就起到了分流的作用;如果水少,可以关闭水闸,蓄水以灌溉。郏亶曾经亲自到堽身之东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其田尚有丘亩、经界、沟洫之迹在焉,是皆古之良田。……此治高田之遗迹也”[9]

而低田地区,郏亶在昆山之南发现,那地方的下驾浦(即今夏驾浦)和小虞浦都是通吴淞江的。这些浦原来都很开阔,“阔者二十余丈,狭者十余丈”[10]。而这些纵浦又与横塘相连,横塘分纵浦的水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焉”。[11]郏亶认为,这样的塘浦圩田保证了低田地区即使遇到大水之时,大水也不会侵害水田,而是一定会汇流到吴淞江,然后入海的。而元代的水利学者周文英在其水利著作《论三吴水利》中也对塘浦的功能做了阐述,他说:“旧制于江之南北为纵浦五十余条,湖之入江得以分其来势。于浦之东西为横塘,棋布于左右,潮退则横冲其淤泥,不致停积。”[12]就是说太湖水进入吴淞江后,部分水就会分流到那些吴淞江的支流——浦之中,而进入浦中的江水又会进入与浦相连的塘中。塘里的江水在吴淞江的感应潮水退潮时,会将进入吴淞江及其支流里的潮沙冲回大海,使之不会在吴淞江及其支流里造成淤塞。

对于这样的塘浦圩田,范仲淹在《拜参知政事条陈水利议》中也有提及,他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3]范仲淹提到了与塘浦圩田相配的堰闸体系也是有效建设吴淞江流域高田和低田地区的关键所在。而郏亶之子郏侨更是认为在五代吴越国时期,钱氏政权在开发吴淞江流域时,做到了:“自吴江县松江而东至于海,又沿海而北至于扬子江,又沿江而西至于长洲、江阴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所以贼水不入,久无患害。”[14]

五代吴越国在吴淞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形成了完善、高效的塘浦圩田和堰闸体系外,还有什么独特的治水举措呢?同治《苏州府志》中对此有明确的说明:“天祐元年(904),吴越钱氏置都水营田使,督撩浅夫疏导诸河。浚治新阳江,兼浚横塘通小虞浦。案钱氏募卒号为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命于太湖旁,置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隄,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下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15]说得很明白,在五代吴越国时期,钱氏政权设有专门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叫都水营田司,下有都水营田使,还招募了四部共七八千人的军队,名为撩浅军,专门从事吴淞江沿线和东江故道(自急水港下淀山湖入海。)沿线的水利建设、保护工作,保证了吴淞江流域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行。

还有开江营,《琴川志》卷一《营寨》中有这样的记载:“开江营,钱氏有国时所创,宋因之。有卒千人,为两指挥,第一在常熟,第二指挥在昆山。”[16]它的职责就是“专职修浚”。

对此,《吴郡通典》也有详细记载:“【钱】元璙性简约而恭靖,在苏州三十年,保全屏蔽,厥功甚伟。海虞二十四浦,潮汐二至,挟沙以入,淤塞支港。元璙遣开江营将梅世忠为都水使,每港募兵丁,设牐港口,按时启闭,以备旱涝。”[17]由此可见,开江营的统帅为都水使,梅世忠就是这样的职位,带领开江营兵管理塘浦圩田的堰闸体系,以保旱涝无患。(www.chuimin.cn)

太湖流域东部地势示意图

同时,还疏浚南、北出海、入江塘浦。由于在唐朝晚期,古娄江和古东江都已经堙塞成陆,太湖水下泄通道只有吴淞江一条大江。于是在吴越国时期,钱氏政权在吴淞江的北边和南边分别疏浚了几条水系,以代替原来的古娄江和古东江入江、入海泄水通道。在吴淞江北边疏浚的水系分别有“无锡莲蓉河,武进庙堂港,常熟疏泾、梅李”和“七丫、茜泾、下张诸浦”[18];在吴淞江南边的疏浚工程分别有“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于海”和“开大盈、顾汇、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19]

此外,吴越国还开通了新洋江,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水》有相关记载:“新洋江,在昆山县界,本有故道,钱氏时尝浚治之,号曰新洋江。既可排流潦以注松江,又可引江流溉堽身也。”[20]新洋江的开通使得在旱季可以引吴淞江之水灌溉高田,又可以在多水时节,把高田之水排入吴淞江,从而做到旱涝无害。

五代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搞得那么好,难怪北宋时期的水利学者郏侨要对此大加赞赏了:“其来源去委悉有堤防、堰闸之制,旁分其支派之流,不使溢聚,以为腹内畎亩之患,是以钱氏百年间岁多丰稔,唯长兴中一遭水耳。”[21]虽然钱氏政权没有一百年,只有70多年(907—978),但郏侨的赞美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五代吴越国钱氏政权在开发吴淞江流域时,在水利建设上所做出的杰出成就。

那么,为什么如此完美、高效的水利建设体系到了宋代就出问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