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流域水利建设在吴越国钱氏统治时期

吴淞江流域水利建设在吴越国钱氏统治时期

【摘要】:到了唐朝晚期,太湖水下泄入海的大通道只有吴淞江这一条江了,所以在五代吴越国时期,要开发好太湖下游,就必须要做好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7]任仁发认为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时期,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非常重视,肯花大钱,军民都乐意为水利建设出力。

到了唐朝晚期,太湖水下泄入海的大通道只有吴淞江这一条江了,所以在五代吴越国时期,要开发好太湖下游,就必须要做好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对此,宋代的水利学者郏侨在其《水利书》中有所论述,他说:“昔禹治水,凡以三江决此一湖之水。今则二江已绝,唯吴松一江存焉。”[5]苏东坡在《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中也说:“三吴之水潴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海,海水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故吴中少水患。”[6]也就是说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太湖下游的水利建设都主要是在吴淞江流域。

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的理论、学说、治水举措及具体的治水工程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在宋及以后的水利人的水利书及相关奏折中体现出来的,而史书上没有任何相关记载。通过这些水利人的叙述,我们发现吴越国钱氏时期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做得非常好。比如,元朝时也曾对吴淞江进行过大力整治的任仁发在其有关水利的奏折中对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就有所阐述:“钱氏有国,全藉苏、湖、常、秀数郡所产以为国计,常时尽心经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其间水利当兴,水害当除,合役军民不问烦难;合用钱粮,不吝浩大,必然为之。又使名卿专董其事,豪富上户言不能乱其耳,珍货不能动其心。又复七里为一纵浦,十里为一横塘,田连阡陌,位位相接,悉为膏腴之产。”[7]任仁发认为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时期,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非常重视,肯花大钱,军民都乐意为水利建设出力。割据政权对吴淞江流域的高田、低田的不同区域有各自相对应的治水方法。而且修建了众多的横塘、纵浦,基本上是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这些塘、浦把田地围起来,连接起来,成为吴淞江流域著名的塘浦圩田。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使得吴淞江流域的高地地区和低地地区,都成了膏腴之田。(www.chuimin.cn)

从前文任仁发的阐述中,我们知道了吴淞江流域有高田区域和低田区域。那么,这两个区域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划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