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松地区重税导致大量逃税,耕地荒废,田地减少

苏松地区重税导致大量逃税,耕地荒废,田地减少

【摘要】: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比”,百姓纷纷逃离家园,这样就使得大片耕地被抛荒。虽然经过几任皇帝的减税,但到嘉靖年间,吴淞江流域高地地区不适合耕种粮食的民田的赋税仍然很重,每亩要征三斗重税。百姓完不成如此重税,又不想被官府“追比”,只好去逃亡了,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被抛荒,从而使得良田大幅减少。

提起重税,就得从明初说起,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因“苏州百姓拥护张士诚,并协助其守城”[2]一事而对苏州百姓怀恨在心,一当上皇帝,就以没收的那些富豪大户的田产作为官田,然后以此为标准,对苏州府和松江府的百姓课以重税。比如像著名的沈万三家族就被籍没田产数千顷(古代1顷相当于现在的100亩),还“独税其田九斗三升”[3]清朝时期的赵昕在《苏郡浮粮议》中也提及此事,“自明太祖怒吴民为张士诚固守,籍豪家租簿定赋有田一亩起征至七斗外者,故苏赋视他郡独重,而松嘉湖次之”[4]。也就是说官田的赋税起征标准从每亩七斗到九斗不等,而当时与苏州、松江府并列的常州府的赋税是平均每亩一斗,两相比较,可见苏州府的赋税之重了。这样重的赋税,老百姓不管如何努力,都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该项重税政策实施还不到三年,就“苏之积逋至三十余万石”[5]

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把首都迁到北京后,苏松地区的税粮就从运到南京变为运到北京,路程变长了,运输途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所以运费增加了,其损耗也多了。朝廷规定这些损耗仍要算在纳粮百姓的头上,也就是所谓的漕粮运输过程中的耗粮,这样一来,原本就粮税过重的苏松地区雪上加霜。所以到了宣德五年(1430),江南巡抚周忱来苏时,苏州府已经积欠了“七百九十万石”[6]粮税。(www.chuimin.cn)

这样的重税导致的后果是明显的。首先百姓完不成粮税,官府就会“追比”,把事主抓进衙门打板子,逼他交粮,事主往往会被打得遍体鳞伤,有的甚至被打死。更为恶劣的是,官府还会派官差上门催粮,把事主家里仅有的糊口的粮食也抢走。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比”,百姓纷纷逃离家园,这样就使得大片耕地被抛荒。曾经负责开浚吴淞江中段和吴塘、顾浦等支流的巡江御史林应训在《查通水利议处荒田疏》中对此惨状有所描述:“臣每到处见有昆山县十三等保,嘉定十六等都各区民群然泣告本区钱粮无措,男女流亡,田亩荒芜等情。臣随道府等官亲至此地,乃见村居寥落,四望蒿莱,仅有一二遗民苟延旦夕,大与他处不同。”[7]他了解下来的原因是该地区“砂土瘠薄……至嘉靖十七年,概均三斗之粮,于是敛日重而民日逃,田地由此而荒。……自隆庆五年到今,复征三斗重额,以致刑毙棰楚,民复逃而田益荒。夫赋重而钱粮无措则民不得不逃,民逃而水利不能修,则田不得不荒”[8]。虽然经过几任皇帝的减税,但到嘉靖年间,吴淞江流域高地地区不适合耕种粮食的民田的赋税仍然很重,每亩要征三斗重税。百姓完不成如此重税,又不想被官府“追比”,只好去逃亡了,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被抛荒,从而使得良田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