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元时期为何没有著名米市?

宋元时期为何没有著名米市?

【摘要】:而杭州、嘉兴等地区,在宋元时期也出现过一些市镇,但它们大多是丝绸业市镇。宋元时期的“粮仓”之地,竟然没有形成一个米市,进而形成一个城镇,这真是奇了怪了。而在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粮食大多作为赋税上交给了朝廷。而整个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都是“米多的地方”,所以该地没有出现米市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南宋时期,就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谚语,意即在南宋时,苏州府和湖州府两地的粮食产出足够养活全天下的人了(指的是南宋统治区域的人口。),此谚语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在南宋时,吴淞江流域就已经是“天下粮仓”了。而到了元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平均每年通过太仓港运往元朝首都大都的粮食达到175万石,元朝政府对吴淞江流域的依赖程度更大了。但是,在宋朝时期,苏州出现了四个镇,即常熟的福山镇、庆安镇、梅里场和吴县的木渎镇;湖州有六个镇,如南浔镇、乌墩镇、新市镇等,其中没有一个镇是由米市而形成的城镇。而杭州、嘉兴等地区,在宋元时期也出现过一些市镇,但它们大多是丝绸业市镇。

到了元朝,吴淞江主干道的下游逐渐淤塞,导致太湖水下泄通道的主干道转向东北,使得娄江和白茆塘的航运地位日显重要,于是在娄江沿线和白茆塘、许浦等支流沿线出现了一些因发达的航运而兴起的市镇,这些市镇有许浦镇、涂松镇等,但到元朝后期就都衰败了。

宋元时期的“粮仓”之地,竟然没有形成一个米市,进而形成一个城镇,这真是奇了怪了。但细想想,又不觉得奇怪了。因为,所谓的“市”最早就是指产品交换的地方,然后发展成商品交换的“固定市”,然后又发展成大宗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的繁华的“经常市”。很明显,“市”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有“大量的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而在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粮食大多作为赋税上交给了朝廷。百姓交完税粮后,所剩粮食只够自家生活所需,根本没有大额的余粮来做商品贸易。而那些拥有大宗田产的富豪也没有留下在本地从事大宗粮食贸易的史料记载。在元朝时期,元大都的粮食,主要仰靠南方。而福建、浙江等沿海的少地地区也是缺粮的地方。所以太湖下游吴淞江流域剩余的粮食也主要是运往北方或者是福建、浙江沿海等地销售。因此那些富豪所从事的粮食贸易主要是把本地的粮食运往北方或东南沿海缺粮的地方销售。米多的地方销往米少的地方,那么米市也只能是在米少的缺粮的地方出现。而整个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都是“米多的地方”,所以该地没有出现米市也是在情理之中了。(www.chuimin.cn)

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性改变是在明朝——到了明朝中后期,吴淞江流域的这个“粮仓”之地竟然成了“缺粮”地区,那么怎么会这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