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按其说法,“万三”不是真名,也不是字号,而是称号,是指“万户之三秀者”。“沈万三”的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沈姓富豪”。沈万三就是万户之三秀,那么这个“万户”是一个怎样的“万户”呢?通过对沈氏家族财富来源的途径分析,笔者认为沈万三之“万户”乃“纳粮万户”,就是交给朝廷皇粮最好的级别的那种。那么沈万三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呢?[25]说得很明白,沈万三的真名叫“富”,字“仲荣”。......
2023-11-18
《蓬轩吴记》中提到了朱元璋定鼎金陵后,亲自召见的是沈万三沈富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富卒,二子茂、旺。我太祖定鼎金陵,召廷见,令其岁献白金千锭,黄金百斤,甲马钱谷,多取资于茂。……后茂罪当辟,以有营建,工绪未讫,但黥颡为蓝党,犹得乘马出入。既而发辽阳从戎,籍其田数千顷……”[28],讲得很清楚,跟朱元璋有关系的都是沈万三沈富的儿子的事情,只字未提沈万三沈富本人。前后文联系起来,可以断定沈万三沈富是死于元末。
周庄银子浜
笔者认为黄暐的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因为黄和沈都是苏州人,两人相隔年代也不长,比较近,黄暐当时所了解的沈的事实还是比较清楚的,也比较符合史实,还没有明显的杜撰、演绎和传说的成分。
对此,同治《苏州府志》“杂记”中有更明确的记载:“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29]也就是说该志编者认为在张士诚据吴时的1356年,沈万三沈富已经死了。
也许有人会拿《明史·马皇后传》中的相关记载来质疑,传中说:“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详,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30]
其实,笔者前文已经解释清楚,“秀”是明初区别百姓身份等级的一个称号,是最上等的称号,不是一个人的真实名字。很明显,这个沈秀不是沈万三沈富,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因为明初,沈茂、沈旺曾积极向朱元璋政权献粮献金,所以其身份等级为最高的“秀”级。关于此,同治《苏州府志》“杂记”中有明确的记载:“洪武初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玠为户部员外郎。”[31]
朱元璋定鼎金陵后,沈万三沈富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不只献粮献金,而且出资帮助朱元璋建设都城,其都城三分之一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后人曲解的修三分之一的城墙)都是沈茂、沈旺出资兴建的,为此兄弟俩花费了无数的钱财。沈茂及其子沈玠还因此被封官。
还有,在清代陶煦所编纂的《周庄镇志》中也有证据:“沈旺,字文度,万三之子。籍没后,其家漏赀尚富。”[32]很明显,明初被朱元璋抄家的是沈万三之子沈旺、沈茂,而不是其本人。这也是沈万三沈富在元末已死的一个旁证。
还有,明史是清朝时代的人编撰的,其史料的真实性自然不能和明朝时的史料相比,相对来说,明朝的史料比清朝的史料更具真实性。
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关于沈万三沈富最接近于史实的真相了。
【注释】
[1]《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2页。
[2][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六,杂记,《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85页。
[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3页。
[4]《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2页。
[5][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四,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45页。
[6]《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3页。
[7]《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4页。
[8]《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4页。
[9][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三,冢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30-531页。
[10][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四,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45页。
[11][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二,第宅,《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05页。(www.chuimin.cn)
[12][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二,第宅,《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05页。
[1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3页。
[14][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一,水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483页。
[15][清]许治修,[清]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卷三十四,水利二,《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店,1991年,第183-184页。
[16][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一,水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483-484页。
[1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2页。
[18][明]长谷真逸著:《农田余话》,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子部第239册,第326页。
[19]陆允昌著:《苏州文史研究》,文汇出版社,2015年,第173页。
[20][明]黄暐著:《蓬轩吴记》,沈富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第192页。
[21][元]任仁发著:《水利集》,卷一,大德八年五月中书省照会设立行都水监,影印本,第74页。
[22][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四,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45页。
[2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2页。
[24][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四,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45页。
[25]南京图书馆藏丁丙八千卷楼万历善本《坦斋刘先生文集》载。
[26][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三,冢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30-531页。
[27][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三,冢墓,《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31页。
[28]《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042页。
[29]《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0辑),[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六,杂记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04页。
[30][西汉]司马迁,等著:《二十五史精华》(第四册),《明史精华》,列传,后妃,太祖孝慈高皇后,岳麓书社,1989年,第285页。
[31]《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0辑),[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六,杂记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04页。
[32][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六,杂记,《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85页。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23]按其说法,“万三”不是真名,也不是字号,而是称号,是指“万户之三秀者”。“沈万三”的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沈姓富豪”。沈万三就是万户之三秀,那么这个“万户”是一个怎样的“万户”呢?通过对沈氏家族财富来源的途径分析,笔者认为沈万三之“万户”乃“纳粮万户”,就是交给朝廷皇粮最好的级别的那种。那么沈万三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呢?[25]说得很明白,沈万三的真名叫“富”,字“仲荣”。......
2023-11-18
沈氏家族特指元末明初的沈万三家族,说起沈万三,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富豪,至于富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沈万三家族不仅献粮万石,而且献白银五千两,以后还每年献白银五万两,黄金一百斤,还出资在南京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建了1654间房间,4座酒楼,还造了水关、铁桥等基础设施,还要犒赏朱元璋的100万军队,还出资造苏州街……沈万三家族的富裕程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主要还是该寺庙有它的独特之处,上文已经谈及崇福寺是和澹台书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释”“儒”同存,这是该寺的独特之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发生在该寺庙的故事也非常独特,言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永隆和尚。拿崇福寺来说,人们喜欢去那里烧香拜佛,不只是因为有圣僧永隆,也不只是因为有洪武皇帝的赞扬,更主要的是“灵验”。......
2023-11-18
明初,政府是“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百姓交的赋税都以粮为主。而到了明中后期,“乡民以种稻为薄,故为他种以图利”[42]。比如原是“天下粮仓”的苏松二府在明中后期,其口粮就主要依靠湖广(两湖)之米了,每到夏、秋两季粮食收获季节,外粮纷至沓来,从而在苏松地区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米市,比如枫桥米市等。......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