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文联系起来,可以断定沈万三沈富是死于元末。很明显,这个沈秀不是沈万三沈富,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关于沈万三沈富最接近于史实的真相了。[2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
2023-11-18
明代黄暐编撰的《蓬轩吴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沈万三秀,不知其名,盖国巨富者谓之万户。三秀者,国初每县分人为五等,曰哥、畸、郎、官、秀,哥最下,秀最上。洪武初年,家给户由一纸。每等之中,又有各等,沈乃秀之第三者也。”[23]
按其说法,“万三”不是真名,也不是字号,而是称号,是指“万户之三秀者”。“沈万三”的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沈姓富豪”。
其实,“万户”是缘于元代统治者蒙古族崛起时的一种军事编制,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蒙古军队中有“万户”“千户”“百户”等职位,也有“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等的不同军职。沈万三就是万户之三秀,那么这个“万户”是一个怎样的“万户”呢?通过对沈氏家族财富来源的途径分析,笔者认为沈万三之“万户”乃“纳粮万户”,就是交给朝廷皇粮最好的级别的那种。而同样是苏州人,海盗出身的朱清因开通新娄江,倡议并具体负责江南七省的漕粮海运,劳苦功高,元朝朝廷授予他“运粮万户”的职位。这既是同样的道理,也是最好的旁证。(www.chuimin.cn)
那么沈万三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呢?关于此,前文提到的清代陶煦所编纂的《周庄镇志》上有明确的记载:“明沈富,字仲荣。一名秀,世称万三。万三者,乃巨富之名万户三秀耳,故又称万三秀。”[24]而在前文提到的明初刘三吾的《坦斋文集》卷下中有一篇《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墓志铭中也提到了沈万三的家世及真实名字:“……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25]说得很明白,沈万三的真名叫“富”,字“仲荣”。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前后文联系起来,可以断定沈万三沈富是死于元末。很明显,这个沈秀不是沈万三沈富,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关于沈万三沈富最接近于史实的真相了。[2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
2023-11-18
沈氏家族特指元末明初的沈万三家族,说起沈万三,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富豪,至于富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沈万三家族不仅献粮万石,而且献白银五千两,以后还每年献白银五万两,黄金一百斤,还出资在南京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建了1654间房间,4座酒楼,还造了水关、铁桥等基础设施,还要犒赏朱元璋的100万军队,还出资造苏州街……沈万三家族的富裕程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2023-11-18
主要还是该寺庙有它的独特之处,上文已经谈及崇福寺是和澹台书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释”“儒”同存,这是该寺的独特之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发生在该寺庙的故事也非常独特,言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永隆和尚。拿崇福寺来说,人们喜欢去那里烧香拜佛,不只是因为有圣僧永隆,也不只是因为有洪武皇帝的赞扬,更主要的是“灵验”。......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据《左传》记载,吴越争霸时的关键一仗是“笠泽之战”。这个“笠泽”不是指太湖,而是指松江。《史记正义》《吴地记》皆曰:“笠泽,松江之别名。”)[2]在读者的印象中,“笠泽”是指太湖的别称,在春秋末期怎么又成了松江的别称呢?这就涉及古代的吴淞江的样子,后来一些方志史料猜测古代太湖水入吴淞江处非常宽阔,与太湖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笠泽既被称为太湖,又被称为松江了。......
2023-11-18
但是位于独墅湖东南边的“大仓”村这个地名的具体来历,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这些济农仓中,“在葑门外二十五都的南仓”就是现在“大仓”这个地名的出处,从明到清,这个地方行政编制一直属于二十五都,明时属于长洲县,清时属于元和县。而“杜”和“大”这两个词的读音在吴方言中是一样的。这自然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