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考古发现也与《越绝书·吴地记》中关于“摇城”的记载相吻合,“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2]。因此,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里就是吴王少子封地,也是后来越王摇的封地“摇城”。......
2023-11-18
由于“摇城”遗址所在地的土壤大多是潟湖含粉砂亚黏土,土质比较疏松,所以澄湖形成以后,水浪蚀岸,侵田为湖的情况十分严重。对此,文献资料中也有反映,比如清初许心扆所作的《张陵春望》诗中对此就有形象的描述:“振衣高岭望无边,滟潋澄湖波接天。万树夭桃秾欲尽,东风簸出沉郎钱。”[8]在拍岸巨浪的作用下,遗址剩余部分的湖岸还在不断塌方,湖面不断扩大,文化土被作为游移质,随水浪卷带到深处沉积。石器、陶片、兽骨等较重的东西,被析留湖底。而打穿原生土的古井的下半截,由于土层坚硬,得以幸存,并被淹埋在浩渺的湖水之下。“摇城”遗址也就变成了这样一处特殊形式的古文化遗址。在明朝的方志史料中就有记载,当时百姓都在湖底发现水井、街道和上马石等诸如此类的遗迹。
清《周庄镇志》元和县总图上标的澄湖西边的摇城与摇城湖
对比民国八年(1919)和1959年的地形图,40年的时间内,湖岸因侵蚀作用退缩约50米,东南岸和西北岸崩塌最为显著。1959年,在大姚港附近调查到,湖岸每年崩塌2~3米。当地民望桥附近原有庙宇,20世纪30年代距离湖岸约50米,1959年,庙宇已没入湖中,民望桥也被迫数次迁建。[9]这个权威机构的科学检测证明了上文的观点。
吴淞江流域早期的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地竟然就在古三江口,真是出人意料!吴淞江流域早期的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地竟然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面积达30000亩的水稻生产基地,真是出人意料!吴淞江流域早期的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地的历史变迁竟然印证了中华文明史上“唐宋转型”的过程,真是出人意料!
【注释】
[1][西汉]司马迁著,李全华标点:《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岳麓书社,1988年,第349页。
[2][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3页。(www.chuimin.cn)
[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四十四,奇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92页。
[6]徐叔鹰,雷秋生,朱剑刚主编:《苏州地理》,第二章,三,断裂构造与地震灾害,古吴轩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8]吴恩培著:《吴文化概论》,总括,5,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9]徐叔鹰,雷秋生,朱剑刚主编:《苏州地理》,第二章,三,断裂构造与地震灾害,古吴轩出版社,2010年,第76页。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这些考古发现也与《越绝书·吴地记》中关于“摇城”的记载相吻合,“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2]。因此,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里就是吴王少子封地,也是后来越王摇的封地“摇城”。......
2023-11-18
在文中,金认为“门摊”之税,按规定,是在城市里征收的,而不应该在偏僻的乡村(甪直当时虽然很大了,但还不是建制镇。苏州府接到金的反映后很重视,马上派人去甪直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在明朝,也有两个城门堙塞不通)收取门摊之税,而其他地方是不收门摊之税的。所以,当时在甪直收取门摊之税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是不合法的。......
2023-11-18
笔者第一次见到“五龙桥镇”这个名称时,真的一愣:不知这个镇原址在何处?桥东堍北侧的草丛中竖着一块石碑,碑上有“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五龙桥”“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吴县市人民政府立”等字样。它的北边是一座新造的五龙桥,就跨在西塘河上。......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主要还是该寺庙有它的独特之处,上文已经谈及崇福寺是和澹台书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释”“儒”同存,这是该寺的独特之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发生在该寺庙的故事也非常独特,言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永隆和尚。拿崇福寺来说,人们喜欢去那里烧香拜佛,不只是因为有圣僧永隆,也不只是因为有洪武皇帝的赞扬,更主要的是“灵验”。......
2023-11-18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