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澄湖湖底现摇城遗址-吴淞江文化研究

澄湖湖底现摇城遗址-吴淞江文化研究

【摘要】:由于“摇城”遗址所在地的土壤大多是潟湖含粉砂亚黏土,土质比较疏松,所以澄湖形成以后,水浪蚀岸,侵田为湖的情况十分严重。[8]在拍岸巨浪的作用下,遗址剩余部分的湖岸还在不断塌方,湖面不断扩大,文化土被作为游移质,随水浪卷带到深处沉积。“摇城”遗址也就变成了这样一处特殊形式的古文化遗址。

由于“摇城”遗址所在地的土壤大多是潟湖含粉砂亚黏土,土质比较疏松,所以澄湖形成以后,水浪蚀岸,侵田为湖的情况十分严重。对此,文献资料中也有反映,比如清初许心扆所作的《张陵春望》诗中对此就有形象的描述:“振衣高岭望无边,滟潋澄湖波接天。万树夭桃秾欲尽,东风簸出沉郎钱。”[8]在拍岸巨浪的作用下,遗址剩余部分的湖岸还在不断塌方,湖面不断扩大,文化土被作为游移质,随水浪卷带到深处沉积。石器、陶片、兽骨等较重的东西,被析留湖底。而打穿原生土的古井的下半截,由于土层坚硬,得以幸存,并被淹埋在浩渺的湖水之下。“摇城”遗址也就变成了这样一处特殊形式的古文化遗址。在明朝的方志史料中就有记载,当时百姓都在湖底发现水井、街道和上马石等诸如此类的遗迹

清《周庄镇志》元和县总图上标的澄湖西边的摇城与摇城湖

对比民国八年(1919)和1959年的地形图,40年的时间内,湖岸因侵蚀作用退缩约50米,东南岸和西北岸崩塌最为显著。1959年,在大姚港附近调查到,湖岸每年崩塌2~3米。当地民望桥附近原有庙宇,20世纪30年代距离湖岸约50米,1959年,庙宇已没入湖中,民望桥也被迫数次迁建。[9]这个权威机构的科学检测证明了上文的观点。

吴淞江流域早期的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地竟然就在古三江口,真是出人意料!吴淞江流域早期的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地竟然是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面积达30000亩的水稻生产基地,真是出人意料!吴淞江流域早期的成规模的人类聚居地的历史变迁竟然印证了中华文明史上“唐宋转型”的过程,真是出人意料!

【注释】

[1][西汉司马迁著,李全华标点:《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岳麓书社,1988年,第349页。

[2][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3页。(www.chuimin.cn)

[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四十四,奇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92页。

[6]徐叔鹰,雷秋生,朱剑刚主编:《苏州地理》,第二章,三,断裂构造与地震灾害,古吴轩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7][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8]吴恩培著:《吴文化概论》,总括,5,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9]徐叔鹰,雷秋生,朱剑刚主编:《苏州地理》,第二章,三,断裂构造与地震灾害,古吴轩出版社,2010年,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