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镇市管理者的重要性与影响

镇市管理者的重要性与影响

【摘要】:镇市的管理者,有的是政府任命的“草市尉”“监镇官”,有的是自己花钱买的管理职位,有的是周边四乡五村公推的,这样的管理者一般都是大姓。[39]这样的管理者职位不光是靠有财有势就能胜任的,关键还要有口碑,或者说是德行,如此才能服众。[40]所以,周庄的市镇的管理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是沈氏家族。这样的管理者是服众的。同样,如果市镇的管理者德行出了问题,那么就会殃及池鱼,以前不管如何兴旺的市镇都会因人而衰,甚至一蹶不振。

镇市的管理者,有的是政府任命的“草市尉”“监镇官”,有的是自己花钱买的管理职位,有的是周边四乡五村公推的,这样的管理者一般都是大姓。在古吴淞江流域的常熟嘉定、昆山、太仓等州县,很多市镇都是由某一位大姓创立,并由该大姓掌控市镇的支配权。对此,崇祯《常熟县志》中就有所体现:“邑之东唐市、李市、何市、归市、东徐市、张市(即双浜市)、吴市,各有主姓焉。”[38]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璜泾镇的形成,明弘治间常熟人李杰所纂《璜泾赵市碑记》,就记述了赵仲辉复建璜泾镇的具体经过:“璜泾,故大镇,元季兵燹,民始荡析离居,而昔时繁华之地,鞠为草莽之区矣。国朝混一以来,百有余年,无有能兴复之者。承事郎赵君仲辉,世居其地,慨然以为己任,乃捐家资鸠工僦材,构屋数百楹,以处流寓,建桥梁,修道路,以便往来。于是商贾骈集,财货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盖不俟赢粮负橐,操舟驰驱,远赴都邑,而不日之间,已遂其所求矣。阅三十余年,聚居益盛,远近志人,皆以‘赵市’名之。”[39]

这样的管理者职位不光是靠有财有势就能胜任的,关键还要有口碑,或者说是德行,如此才能服众。比如周庄,最初是因为来自湖州的沈氏家族(著名的富豪沈万三之父沈祐)在元朝至顺元年(1330)来到周庄的东垞地,起初是全家大力垦殖无主圩田,当时还是比较艰苦的,随着耕种圩田的收入的增多和圩田的数量的不断扩大,沈氏家族有更多的余产来从事贸易,于是在当时周庄的银子浜西侧南北市街出现了草市。很明显,在周庄草市、镇市和城镇的形成过程中,沈氏家族是起了主导作用的,对此,清朝的陶煦在其所编纂的《周庄镇志》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沈万三父子之功。”[40]所以,周庄的市镇的管理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是沈氏家族。这样的管理者是服众的。

同样,如果市镇的管理者德行出了问题,那么就会殃及池鱼,以前不管如何兴旺的市镇都会因人而衰,甚至一蹶不振。比如现属昆山的花桥市,“里人朱氏创为市,市主监生朱坦以败伦论斩,市寻废”[41];也有在一姓衰败后将市镇转给他姓的,比如常熟县东北60里的薛家市,“里人薛忭所创,居民多负贩,后忭犯法,瘐死,而市转属他姓”[42]

通过对历史上吴淞江流域草市向城镇演变过程的梳理,笔者发现,现在的那些江南水乡古镇好多都是脱胎于古吴淞江流域的、产生于塘浦圩田间的草市,都是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的,这让笔者探索到了历史上古吴淞江与江南水乡古镇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在历史的变迁中,大多数水乡古镇都已消亡,或者变得默默无闻。尤其是在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这样消亡的古镇更是数不胜数。这真是一个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还好,现在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由苏州领衔的“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这些正在申遗的“江南水乡古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淞江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系,可是,我们却对吴淞江所知甚少,这真是一个失着。因此,笔者以为,应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从事有关吴淞江的研究工作,并能尽快出研究成果,以配合“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的更好开展。

【注释】

[1][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1-142页。

[2][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

[3][清]曹寅,彭定求,沈立曾,等编纂:《全唐诗》,卷六百〇九,中华书局,1999年,第7081页。

[4][宋]范成大撰,陆振东校点:《吴郡志》,卷五十,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2页。

[5][宋]杨潜,朱端常,林至,等纂:《云间志》(卷上),《宋元方志从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8页。

[6][宋]邓琳,刁杰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41页。

[7]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青浦区地方志办公室编:《青浦县志》,万历青浦县志,卷之一,市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8]《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八章,名胜、古迹,第二节,寺庙、祠塾,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279页。

[9]《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二十一章,诗文、碑刻,二、尹山、尹山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第320页。

[10]《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八章,名胜、古迹,第二节,寺庙、祠塾,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279页。

[11][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三,公署,三,《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第7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60页。

[12]《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二十一章,诗文、碑刻,二、尹山、尹山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2页。

[13]《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二十一章,诗文、碑刻,二、尹山、尹山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4页。

[14]《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八章,名胜、古迹,第二节,寺庙、祠塾,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279页。

[15]《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16]《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17]《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18]《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www.chuimin.cn)

[19]《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20]《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21]《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22]《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二十章,社会,第四节,宗教,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5页。

[23][明]王鏊,吴宽,祝允明,等编纂:《正德姑苏志》,卷第十八,乡都,上海书店,1982年,第90-91页。

[24][明]张德夫修,皇甫汸纂,张凤翼补辑:《隆庆长洲县志》,卷之十,寺部,上海书店,1982年,第273页。

[25]《郭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郭巷镇志》,第二十一章,诗文、碑刻,二、尹山、尹山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3页。

[26]樊树志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三章,棉布业市镇的分布与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27][明]张德夫修,皇甫汸纂,张凤翼补辑:《隆庆长洲县志》,上海书店,1982年,第150页。

[28][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页。

[2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第267页。

[30][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268页。

[3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8页。

[32][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第268页。

[3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第268页。

[34][唐]杜牧著:《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影印本,樊川文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6页。

[3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36]昆山市千灯镇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千灯镇志》,第六编,村镇建设,第一章,市镇建设,第一节,市镇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37]樊树志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173页。

[38][清]高士鸃,杨振藻修,[清]钱陆灿,等纂:《康熙常熟县志》,卷之五,市镇,《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共同出版,1991年,第84页。

[39]李杰:《璜泾赵市碑记》,弘治《太仓州志》,卷十下,文,《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

[40][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二,第宅,《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乡镇志专辑》(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2年,第505页。

[41][明]管一德撰:《皇明常熟文献志》,卷一,市镇,传抄明万历三十三年后刻本,第12页。

[42][明]管一德撰:《皇明常熟文献志》,卷一,市镇,传抄明万历三十三年后刻本,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