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诗人给我们呈现的这个集市是这样的:该集市为“亥日”集市,也就是六日一集的集市,地点是在吴淞江江边的村子里。集市里还有倡楼,在塘浦的两岸,倡楼外设有水栅,倡女唱《竹枝词》招揽北方的游客。[58]江边有亭,有酒旗,自然有酒店,这也自然是集市里的酒店,在酒店里可以品尝吴淞江最著名的鲈鱼鲙、莼菜羹,还可以划着菱船去采菱。这也是当时吴淞江流域所呈现出的景观本身是壮观的、宏大的、气势不凡的缘故。......
2023-11-18
虽然这样的“塘浦圩田”属于官田,许多甚至是政府负责经营的“屯田”。但居住、生活、耕种在圩田里的农户有稳定的属于自己的一份收入。这样的农产品收入增多了,自己一家吃不了,有了剩余,加上各种水产的获得,各种经济作物(比如桑、麻、茶、橘、芦苇等,比如水八仙等)的加工产品,这些增多了,剩余多了,就在农户与农户之间产生了交换,有了交换就形成了“市”,这种“市”不断发展,就从“不固定”到“固定”,“固定”的“市”就是“集市”,这种“塘浦圩田”里的“集市”属于“草市”——乡村的定期集市。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首都建康(南京)城外就已经出现草市了,这应该是江南地区最早的草市了。再往后,随着吴淞江流域的大规模开发,这样的草市也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这样的草市的密度是根据其交通、运输工具船只的行程来定的:古代的船都是橹摇船,半天可以行程一二十里,一天可以行程二三十里。农家把产品运到草市销售,一般要赶得上早市或者是午市,并来得及当天赶回家。所以往往会选择相距较近的某个草市,而这个草市是与四周乡村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的,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圈。按照手摇船半天和一天的路程,再根据古吴淞江流域五、七里一条横塘或纵浦的格局,那么草市产生的密度应该是很清楚了,那就是三到五条横塘、纵浦就有一个草市。而整个吴淞江流域有多少塘浦呢?据北宋水利专家郏亶的统计,总共有265条,那我们就可以估算出吴淞江流域的“草市”有多少了。按照这样的密度,我们可以想象其草市的数量之多了,真可以用“星罗棋布”这个词来形容。出现了这么多的草市,政府部门自然要对之加以管理,为了有效地管理草市,六朝时的政府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草市尉”官职。
古代水乡草市(www.chuimin.cn)
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先是“安史之乱”,后是“藩镇割据”,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于是北方的百姓纷纷避难江南,很多人就落脚在吴淞江流域,这又带来了该流域的又一次开发高潮,从而也使得那时的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发展更是迅猛,对此,诗人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就谈到草市,说其“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34]。意思是草市都是建在水边的,靠水,交通便利,而且往往有富室大户居住在那里。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现在的著名的繁华的商业区肯定是有一些商业企业的,甚至是商业集团的一样。到唐末五代,战乱频繁,江南富户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难的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到吴淞江的一条支流甫里浦边的一个村子里。这使得有些草市更趋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市镇。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57]诗人给我们呈现的这个集市是这样的:该集市为“亥日”集市,也就是六日一集的集市,地点是在吴淞江江边的村子里。集市里还有倡楼,在塘浦的两岸,倡楼外设有水栅,倡女唱《竹枝词》招揽北方的游客。[58]江边有亭,有酒旗,自然有酒店,这也自然是集市里的酒店,在酒店里可以品尝吴淞江最著名的鲈鱼鲙、莼菜羹,还可以划着菱船去采菱。这也是当时吴淞江流域所呈现出的景观本身是壮观的、宏大的、气势不凡的缘故。......
2023-11-18
吴淞江流域最早形成的市镇松陵镇,在吴淞江的上游源头,“松陵”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在《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中记载了春秋时越国攻打吴国的关键一仗,书中对这场战役是这样描述的:“……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皆被兕甲。又令安广之人佩石碣之矢,张卢生之弩。躬率君子之军六千人,以为中阵。明日,将战于江,乃以黄昏令于左军,衔枚溯江而上......
2023-11-18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第二个恐怕非青龙镇莫属了。[4]到了唐天宝五年,青龙镇才正式成为建制镇,很快就成为当时的雄镇。在《青浦县志》之“万历青浦县志”中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青龙镇称龙江,在四十五保二区。[7]很明显,青龙镇如此繁荣兴旺,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即“瞰吴淞江上,据沪渎之口”,港口优势突出。像这样因港口、运输要道而形成的镇还有常熟的福山镇和庆安镇,它们形成于北宋年间。......
2023-11-18
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
2023-11-18
外米不断涌入,商品粮大量输入,交易频繁,又数量庞大,就形成了兴旺的“米市”,大约是在明朝后期,吴江的同里、平望就已经是很大的“米市”了。这些进入苏州枫桥的湖广之米的量的不同对苏州米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枫桥米市交易稻米数量如此之大,已经能左右米市行情了,真是超出笔者的想象。而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当时修纂的《苏州府志》上就已经称枫桥市为“米市”了,而到了清末,枫桥就正式由市升为镇了。......
2023-11-18
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