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圩田里草市:吴淞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圩田里草市:吴淞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虽然这样的“塘浦圩田”属于官田,许多甚至是政府负责经营的“屯田”。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首都建康(南京)城外就已经出现草市了,这应该是江南地区最早的草市了。所以往往会选择相距较近的某个草市,而这个草市是与四周乡村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的,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圈。这使得有些草市更趋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市镇。

虽然这样的“塘浦圩田”属于官田,许多甚至是政府负责经营的“屯田”。但居住、生活、耕种在圩田里的农户有稳定的属于自己的一份收入。这样的农产品收入增多了,自己一家吃不了,有了剩余,加上各种水产的获得,各种经济作物(比如桑、麻、茶、橘、芦苇等,比如水八仙等)的加工产品,这些增多了,剩余多了,就在农户与农户之间产生了交换,有了交换就形成了“市”,这种“市”不断发展,就从“不固定”到“固定”,“固定”的“市”就是“集市”,这种“塘浦圩田”里的“集市”属于“草市”——乡村的定期集市。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首都建康(南京)城外就已经出现草市了,这应该是江南地区最早的草市了。再往后,随着吴淞江流域的大规模开发,这样的草市也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这样的草市的密度是根据其交通、运输工具船只的行程来定的:古代的船都是橹摇船,半天可以行程一二十里,一天可以行程二三十里。农家把产品运到草市销售,一般要赶得上早市或者是午市,并来得及当天赶回家。所以往往会选择相距较近的某个草市,而这个草市是与四周乡村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的,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圈。按照手摇船半天和一天的路程,再根据古吴淞江流域五、七里一条横塘或纵浦的格局,那么草市产生的密度应该是很清楚了,那就是三到五条横塘、纵浦就有一个草市。而整个吴淞江流域有多少塘浦呢?据北宋水利专家郏亶的统计,总共有265条,那我们就可以估算出吴淞江流域的“草市”有多少了。按照这样的密度,我们可以想象其草市的数量之多了,真可以用“星罗棋布”这个词来形容。出现了这么多的草市,政府部门自然要对之加以管理,为了有效地管理草市,六朝时的政府部门还专门设立了“草市尉”官职。

古代水乡草市(www.chuimin.cn)

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先是“安史之乱”,后是“藩镇割据”,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于是北方的百姓纷纷避难江南,很多人就落脚在吴淞江流域,这又带来了该流域的又一次开发高潮,从而也使得那时的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发展更是迅猛,对此,诗人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就谈到草市,说其“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34]。意思是草市都是建在水边的,靠水,交通便利,而且往往有富室大户居住在那里。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现在的著名的繁华的商业区肯定是有一些商业企业的,甚至是商业集团的一样。到唐末五代,战乱频繁,江南富户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难的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到吴淞江的一条支流甫里浦边的一个村子里。这使得有些草市更趋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