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读者可能要问,崇福寺在兴旺时曾经达到怎样的规模?《郭巷镇志》上说是:“占地50余亩,外围有周河。寺前两放生池亩余,四置石栏杆,上跨两座武康石拱形小桥。”[14]
崇福寺怎么会有如此之规模呢?这说明它的香火很盛。那么它的香火为什么会这么旺呢?主要还是该寺庙有它的独特之处,上文已经谈及崇福寺是和澹台书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释”“儒”同存,这是该寺的独特之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发生在该寺庙的故事也非常独特,言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永隆和尚。崇福寺曾经在元丙申年(1356)被毁,“明洪武间有圣僧永隆运巨木重建,有来木池存焉”[15]。永隆和尚被称为“圣僧”是有原因的,据《郭巷镇志》记载,永隆“18岁后入尹山崇福寺祝发为僧,耿耿佛法,曾刺指立愿、化募创建崇福寺大殿。洪武二十五年(1392),朝廷对僧人考核,永隆率众徒赴京试经并请给与度牒。不料各地到京三千沙弥,许多人并不谙熟经文,只是想冒请度牒。朱元璋知后大怒,下令将这些人处罚”[16]。永隆和尚听到这个消息后,在那年二月二十四日,“至奉天门,上奏朱元璋,愿以焚身来请求免除对其他僧人的惩罚”[17]。得到朱元璋的许可后,永隆和尚在二十五日来到雨花台,拿笔书写偈陀,“三十三年一幻身,洞然性火见全真。大明佛法兴隆日,永祝皇图亿万春”[18]。接着,取香一瓣,写上“风调雨顺”四字,然后吩咐内臣奏明皇上,“遇旱灾以其香祈雨,必灵验”[19]。然后点火自焚。当时“烟焰凌空,异香扑人,群鹤在他所呆的龛顶飞翔良久。火熄灭后,在其骨灰中发现无数舍利”[20]。更为神奇的是,“二十七日,朱元璋宽宥了那些沙弥,并给与度牒。当时正值大旱,朱元璋召来僧录司官,迎送永隆所遗之香到天禧寺率众祷雨,以三日为限,可当天夜里就天降大雨。朱元璋大喜,于是御制《落魄僧》诗来表彰永隆”[21]。八月,弟子时习把永隆的灵骨带回尹山,葬于崇福寺内,同时建石塔一座。永乐二年(1404),那个助朱棣成功篡位的苏州和尚姚广孝(道衍和尚)为永隆和尚写了篇塔铭。
永隆和尚可谓死得壮烈,也死得其所,连皇帝都为他写诗赞扬,还有国师为他写铭,真是少有的荣耀!难怪从那以后崇福寺的香火会如此之盛了!“初一、月半、年头、过节,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上天日),善男信女聚集寺内,烧香祈祷,宣卷素供。”[22]但笔者以为中国人没有西方那种意义上的宗教,都是“现世教”,在宗教信仰上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拿崇福寺来说,人们喜欢去那里烧香拜佛,不只是因为有圣僧永隆,也不只是因为有洪武皇帝的赞扬,更主要的是“灵验”。从上文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永隆和尚的生前誓愿应验了,这才是关键。老百姓要的就是这个“灵验”,“不灵去拜它干吗?”这就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www.chuimin.cn)
尹山崇福寺
正是中国老百姓宗教信仰的这种“实用主义”,才使得尹山这个在明以前就很兴旺的因寺而成的集市到了明以后香火更盛。烧香的人多了,自然在那里做生意的人更多了,其庙会集市就更兴旺,从而能迅速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县级大市。据《正德姑苏志》中的记载,在正德年间,长洲县已有“五市”“四镇”,其中的“五市”为“大市、黄埭市、相城市、王墓市和尹山市”,“四镇”是“甫里、陈墓、许市(就是浒墅关。笔者注。)和陆墓”[23]。笔者在《长洲县志》中还看到了有关崇福寺的这样一段话:“崇福寺,梁建,即尹山寺,领庵四:曰集善(元建,三十一都)、曰福源(元建,二十九都)、曰庆福(元建,二十九都)、曰明远(元建,三十一都)。”[24]可见,在明以后,崇福寺曾经下辖四座寺庙,足以证明其势力之大。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据《左传》记载,吴越争霸时的关键一仗是“笠泽之战”。这个“笠泽”不是指太湖,而是指松江。《史记正义》《吴地记》皆曰:“笠泽,松江之别名。”)[2]在读者的印象中,“笠泽”是指太湖的别称,在春秋末期怎么又成了松江的别称呢?这就涉及古代的吴淞江的样子,后来一些方志史料猜测古代太湖水入吴淞江处非常宽阔,与太湖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笠泽既被称为太湖,又被称为松江了。......
2023-11-18
[23]按其说法,“万三”不是真名,也不是字号,而是称号,是指“万户之三秀者”。“沈万三”的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沈姓富豪”。沈万三就是万户之三秀,那么这个“万户”是一个怎样的“万户”呢?通过对沈氏家族财富来源的途径分析,笔者认为沈万三之“万户”乃“纳粮万户”,就是交给朝廷皇粮最好的级别的那种。那么沈万三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呢?[25]说得很明白,沈万三的真名叫“富”,字“仲荣”。......
2023-11-18
但是位于独墅湖东南边的“大仓”村这个地名的具体来历,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这些济农仓中,“在葑门外二十五都的南仓”就是现在“大仓”这个地名的出处,从明到清,这个地方行政编制一直属于二十五都,明时属于长洲县,清时属于元和县。而“杜”和“大”这两个词的读音在吴方言中是一样的。这自然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3-11-18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因战乱从北方逃难到江南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多地少,于是各朝政府都对吴淞江流域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和开发,这样的开发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也就在那时逐渐产生了古吴淞江流域的独特的塘浦圩田体系,对此,北宋水利专家郏亶在其《水利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古人遂因其地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其环湖卑下之地,则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