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此宽的吴淞江及其支流、塘浦上建造水闸,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这是由其独特的地形特点所决定的。而“昆山堽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湖、秀之境,仅二百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3]。[5]他把吴淞江流域的独特地形形容为一只“水盂”,这样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中间的洼地就是吴淞江流域的主要区域,而其东部、南部、北部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堽身。
这个水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在宋朝以前,吴淞江的淤塞现象还不严重,江面宽阔,《松江旧志》称其最宽处有20多里,最窄处也有2里。而那时的塘浦一般都有二三十丈宽,最窄的也有十几丈宽;深度有二三丈深,最浅的也有一丈多深。这在宋代熙宁年间的水利专家郏亶的奏折中有明确的记载。在如此宽的吴淞江及其支流、塘浦上建造水闸,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那么,在宋以前,吴淞江上有没有水闸?肯定没有,这么宽的江面,以古代那时的技术水平,是没办法在上面建造水闸的。而在一些较窄的塘浦建造水闸是有的,关于这,宋朝至和年间开至和塘(即昆山塘)的昆山主簿丘与权在《至和塘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初治河之唯亭,得古闸,用柏合抱以为楹,盖古渠况。今深数尺,设闸者以限松江之潮势耳。耆旧莫能详之,乃知昔无水患,由堤防之废则有之。”[1]很明显,这个古闸是在唯亭发现的,那么应该是建造在吴淞江的支流上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吴淞江的水过多地流到支流、塘浦中去,进而过多地进入农田,形成涝灾。
那么,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为什么会有水闸呢?这是由其独特的地形特点所决定的。吴淞江流域的地形是很特别的,这在宋代多位水利专家的论述中都有所提及,那就是整个流域的地势偏低,而靠近沿海和长江边的地方地势却偏高,这就是所谓的堽身。据宋熙宁年间的水利专家郏亶的考证,他认为:“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堽陇,东西仅百里,南北仅二百里。其地东高而西下,向所谓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接于北江之涨沙。南北七八十里,东西仅二百里。其地皆北高而南下,向所谓欲北导于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2]这两处地方的田就是高田。而“昆山堽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湖、秀之境,仅二百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3]。堽身之西、常熟之南的大片区域就是低田。这样的独特地形,导致了“高田者常欲水,今水乃流而不蓄,故常患旱也。……水田者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数州之水;而东北又有昆山、常熟二县堽身之流,故常患水也”[4]。也就是说,需要水的高田常缺水,容易形成旱灾;而不太需要水的低田常多水,容易形成涝灾。
太湖流域三江水利示意图
对此,宋元祐年间的水利专家赵霖也认同郏亶的观点:“平江逐县地形,水势利害,各不相侔。盖浙西六州之地,平江最为低下。六州之水,注入太湖。太湖之水,流入松江,皆青龙江东入于海。而平江地势自南(自)【直】北至常熟县之半,自东止昆山县地西南之半。水与太湖、松江水面相平,皆是诸州所聚之水,泛滥其中。平江之地虽下于诸州。而濒海之地特高于他处,谓之堽身。堽身之西,又与常州地形相等。东西与北三面,势若盘盂。积水南入,注乎其中。”[5]他把吴淞江流域的独特地形形容为一只“水盂”,这样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据太湖农田水利史的资料,认为太湖是个潟湖,太湖流域形如浅碟,除西部山区、丘陵较高外,东部、南部、北部的高度,也在4~8米之间,中间为洼地,高度多在3米上下。中间的洼地就是吴淞江流域的主要区域,而其东部、南部、北部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堽身。那么,上文郏亶提到的这个堽身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据刘惠吾编著的《上海近代史》的介绍,在“大约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速度减缓,而长江带来的巨量流沙和海浪挟带的泥沙、贝壳在江口的堆积速度,远远超过海面上升的速度。由于海潮的作用,在今上海中部偏西地带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堽身地带,其地面较以西的地面稍高”[6]。这样的堽身在常熟、昆山和太仓等地都有。(www.chuimin.cn)
随着时间的推移,堽身移动不断被冲积成新的陆地。在唐开元元年(731),为了抵御海潮的侵袭,又在堽身以东修建了一条150里长的海堤,就是捍海塘。据南宋初年《云间志》载:“旧捍海塘,西南抵海盐界,东北至松江(今吴淞江),长一百五十里。”[7]
这些堽身和捍海塘就是这个“水盂”的边,这样的地形,一旦遇到大水之年,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今低乡之田,为积水漫没,十已八九。当时田圩未坏,水有限隔,风不成浪。今田圩殆尽,水通为一。遇东南风,则太湖、松江与昆山积水,尽奔常熟。遇西北风,则常熟之水东赴者亦然。正如盛盂中水,随风往来,未尝停息。”[8]有一年(应该是熙宁四年,即1071年)大水,赵霖曾经到昆山和常熟的山顶上去,向四周远望,发现四面都是水,而且与天相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