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浦圩田:吴淞江文化研究成果

塘浦圩田:吴淞江文化研究成果

【摘要】: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唐末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两浙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农田是具有完善的塘浦堰闸体系的大圩农田,这样的圩田规模都很大,北宋时的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其著名的《拜参知政事条陈水利议》中有这样的描述:“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5]大圩里的河渠就是塘浦,塘是东西向的河道,大多是七里修筑一塘,与南北向的浦相通;而浦是与吴淞江相通的,大多是五里开挖一浦,这样的横塘纵浦围成的农田就是圩田。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同时,塘浦里的清水又可以通过水闸启闭而汇入吴淞江中,以增加吴淞江里的清水容量,从而与因感应海潮而倒灌入江里的浑潮形成有效的水位差,以清抵浑,进而有效地冲刷浑潮入海,使泥沙不会在江中淤积,造成淤塞。所以能做到“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6]

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

独墅湖最后的圩子

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他发现,这样的破坏首先是从吴淞江流域的下游堽身高地开始的,这在他的水利奏折中有记载,他说:“故堽身之东,其田尚有丘亩、经界、沟洫之迹在焉。是皆古之良田,因堽门坏,不能蓄水,而为旱田耳。堽门之坏,岂非五代之计,民各从其行舟之便,而废之也。”[17]也就是在五代末,吴淞江流域的堽身高地地区的塘浦遭到了人为破坏,这样的破坏是因为农户为了便于自家行舟、安舟,私自挖开塘浦堤岸。塘浦被破坏后,就不能蓄水,不能给高地的农田灌溉,所以高地的农田就渐渐干旱了。(www.chuimin.cn)

然后低地地区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郏亶说:“为民者,因利其浦之阔,攘其旁以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便,决其堤以为泾。今昆山诸浦之间,有半里、或一里、二里而为小泾,命之为某家泾、某家浜者,皆破古潴而为之也。”[18]私挖塘浦为田,私开堤岸为泾浜,低地地区的人为破坏也不断蔓延。

这样的破坏进入宋代以后越演越烈,从而,塘浦大圩就渐渐地被泾浜小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