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唐末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两浙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农田是具有完善的塘浦堰闸体系的大圩农田,这样的圩田规模都很大,北宋时的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其著名的《拜参知政事条陈水利议》中有这样的描述:“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5]大圩里的河渠就是塘浦,塘是东西向的河道,大多是七里修筑一塘,与南北向的浦相通;而浦是与吴淞江相通的,大多是五里开挖一浦,这样的横塘纵浦围成的农田就是圩田。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同时,塘浦里的清水又可以通过水闸启闭而汇入吴淞江中,以增加吴淞江里的清水容量,从而与因感应海潮而倒灌入江里的浑潮形成有效的水位差,以清抵浑,进而有效地冲刷浑潮入海,使泥沙不会在江中淤积,造成淤塞。所以能做到“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6]。
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
独墅湖最后的圩子
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他发现,这样的破坏首先是从吴淞江流域的下游堽身高地开始的,这在他的水利奏折中有记载,他说:“故堽身之东,其田尚有丘亩、经界、沟洫之迹在焉。是皆古之良田,因堽门坏,不能蓄水,而为旱田耳。堽门之坏,岂非五代之计,民各从其行舟之便,而废之也。”[17]也就是在五代末,吴淞江流域的堽身高地地区的塘浦遭到了人为破坏,这样的破坏是因为农户为了便于自家行舟、安舟,私自挖开塘浦堤岸。塘浦被破坏后,就不能蓄水,不能给高地的农田灌溉,所以高地的农田就渐渐干旱了。(www.chuimin.cn)
然后低地地区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郏亶说:“为民者,因利其浦之阔,攘其旁以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便,决其堤以为泾。今昆山诸浦之间,有半里、或一里、二里而为小泾,命之为某家泾、某家浜者,皆破古潴而为之也。”[18]私挖塘浦为田,私开堤岸为泾浜,低地地区的人为破坏也不断蔓延。
这样的破坏进入宋代以后越演越烈,从而,塘浦大圩就渐渐地被泾浜小圩所取代。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因战乱从北方逃难到江南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多地少,于是各朝政府都对吴淞江流域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和开发,这样的开发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也就在那时逐渐产生了古吴淞江流域的独特的塘浦圩田体系,对此,北宋水利专家郏亶在其《水利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古人遂因其地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其环湖卑下之地,则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
2023-11-18
虽然这样的“塘浦圩田”属于官田,许多甚至是政府负责经营的“屯田”。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首都建康(南京)城外就已经出现草市了,这应该是江南地区最早的草市了。所以往往会选择相距较近的某个草市,而这个草市是与四周乡村有着传统的经济联系的,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圈。这使得有些草市更趋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市镇。......
2023-11-18
宋王朝征服、收降了各地的割据政权后,派出了许多负责赋税征收和转运入京的转运使去各地,而在原吴越国地区的转运使乔维岳为了便于转运漕粮,就把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原来完善、高效的塘浦堰闸体系全部毁掉了。......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其赋税足足增加了一倍左右,这种增加是很明显的。这种农田开发的增加是在破坏原有塘浦圩田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另一种体系而造成的,那种体系就是小圩泾浜体系。郏亶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北宋初年经过长年的战乱,塘浦圩田管理的古法已经隳坏,而上任的水利官员又领导不力;另一方面,是负责转运漕粮的转运使为了便于转运漕粮,而把吴淞江流域完善、高效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全部毁坏掉了。......
2023-11-18
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