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文化研究:洄游主干道阻断

吴淞江文化研究:洄游主干道阻断

【摘要】:很明显,松江鲈鱼的减少与其洄游通道被阻断有关,也与吴淞江的丰水环境和松江鲈鱼产卵环境的改变有关。也就是说,到了元代,吴淞江的泄洪主干道已经转向东北,早已被阻断了。

从资料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吴淞江在宋元以前的走向是这样的:从吴江、吴县、长洲、昆山、嘉定、青龙江东直接入海。这样的路程比较短,那时江面比较开阔,《松江旧志》上称最宽处有二十里,最窄处有二里,三江口宽达九里,这样宽阔的江面加上上游进入江里的清水丰沛,使得整条吴淞江一直浩浩荡荡,很少有泥沙淤积,整条主干道畅通无比,也就是说在宋元以前,吴淞江大号四鳃鲈鱼的洄游通道是畅通无阻的。

那么,那种特别的大号四鳃鲈鱼为什么喜欢在吴淞江里洄游呢?主要是因为那时吴淞江流域的清水环境非常好,适合其洄游。当然,这也与该类鲈鱼的特性有关,据科普资料介绍:松江鲈鱼是一种降海洄游型鱼类,产卵场在潮间带,产卵期为二月中旬至三月中旬,一般雄鱼先达产卵场,钻入牡蛎壳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鱼前来产卵。繁殖后雌鱼离去,至近岸索饵;雄鱼护卵,需要在洞穴中逗留一段时间再到近岸索饵。而吴淞江外口与冈身外围地带都是由大量的贝壳和海沙堆积而成的,对那种大号四鳃鲈鱼来说,就是个良好的产卵环境。

吴淞江主干道非常宽阔,水量也一直很丰沛,而中段更是一片宽泛的水域,那里有丰富的大号四鳃鲈鱼喜欢的饵料,能够充分满足该类鲈鱼生长、繁殖的需要。

唐朝到钱氏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既完善又周全,塘浦圩田体系成熟,各支流都有堰闸设施,保障了吴淞江流域少有水旱灾害。按照宋代水利专家郏侨的说法是“其来源去委,悉有堤防、堰闸之制。旁分其支脉之流,不使溢聚,以为腹内田亩之患”[17]。所以能做到“钱氏百年间,岁多丰稔”[18]。到了北宋,吴江县城被吴淞江所分隔,百姓往来靠船只摆渡。于是,有人建议募款修桥,此后便修建了吴江长桥,就是垂虹桥。宋代有很多诗人都吟诵过此桥,比如郑毅夫的《吴江桥》诗是这样写的:“三百阑干锁画桥,行人波上踏琼瑶。插天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路直凿开元气白,影寒压破大江豪。此中自与银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潮。”[19]那时的垂虹桥是多么高大、宽阔,宏伟、壮观!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吴淞江的江面还是比较开阔的,而且是木构桥,预设诸多桥孔让太湖水顺畅进入吴淞江,所以吴淞江里的水量是丰沛的,水流是顺畅的,因此在唐宋时期吴淞江里的四腮鲈鱼很多,而且还有尺来长的大鲈鱼,它们可以很顺畅地洄游到太湖和吴淞江交汇处,并在此聚集。由此,可以推断唐宋时期,无论是方志史料还是文人诗句中所提及的吴淞江大号四鳃鲈鱼都是在那个区域的。

因为这种松江鲈鱼对吴淞江的水域条件敏感,所以非吴淞江水域的周边地区没有这种大号的四腮鲈鱼。那么,后来为什么情况发生了变化呢?很明显,松江鲈鱼的减少与其洄游通道被阻断有关,也与吴淞江的丰水环境和松江鲈鱼产卵环境的改变有关。

1.吴淞江各支流完善健全的水利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

入宋以后,吴淞江流域各支流的水利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对此,郏侨在《水利书》中也提到,他说:“盖由端拱中,转运使乔维岳不究堤岸、堰闸之制,与夫沟洫畎浍之利。姑务便于转漕舟楫,一切毁之。初则故道犹存,尚可寻绎。今则去古既久,莫知其利。营田之局,又谓闲司冗职,既已罢废。则堤防之法、疏决之理,无以考据,水害无已。”[20]宋初端拱年间(988—989),转运使乔维岳为了便于漕运,把宋以前吴淞江各支流完善而周全的水利设施全部毁坏,使吴淞江流域的河网失控。而后来的水利官员和水利部门等把自己的部门、职位看作可有可无、不重要的部门,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做水利工作,所以,那些水利建设部门和水利官职很快都一概被废除掉了,“都水营田使”改为了“转运使”。从那以后,吴淞江流域的水旱灾害就开始多了起来,吴淞江流域的淤塞情况也不断严重起来了。(www.chuimin.cn)

2.吴江塘路和垂虹石桥的修建改变了吴淞江主干道的水势方向

宋庆历二年(1042)修建的吴江塘路(从平望到松陵),使得吴淞江上游口子急剧缩小,阻挡了大量的太湖清水进入吴淞江,使得清流与浑潮不能形成有效的水位差,导致清不抵浑,不能有效冲刷江里的泥沙和返潮海水所携带的海沙入海,使得大量泥沙首先在吴淞江下游淤积,然后在整个下游的各支流中淤积,并渐渐延及中游和上游,导致整个吴淞江流域淤积越来越严重,最后泄水不畅。

到了元代,用石筑塘路。垂虹桥及塘路上的木桥也都改为石桥,这样的做法更是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吴江长桥,通长数十里。旧系木桥立柱,通彻湖水入江,由江入海。曩时非不能运石筑堤,盖因地之险,故作此数十里之桥,以泄湖水,冲激三江之潮淤也。今则垒石成堤,虽为坚固而桥门窄狭不能通彻湖水。前都水监于石堤下作小洞门一百五处出水,然水势既分,不能通泄,又被横塘占种菱荷障碍,难以冲激,随潮沙上,于是淤塞三江,致令水势转于东北,迤逦流入昆山塘处,由太仓刘家港一二处入海。此吴中所以多水患也。”[21]该危害就是使得太湖水进入吴淞江的水量大为减少,从而不能有效冲刷吴淞江下游泥沙入海,导致下游淤塞严重。在多雨季节,洪水常会在上、中游泛滥,致使上、中游常发生洪涝灾害。为了排泄上、中游的洪水,就疏浚吴淞江的支流河道把上、中游的洪水转入东北的昆山塘,由刘家港入海。也就是说,到了元代,吴淞江的泄洪主干道已经转向东北,早已被阻断了。

3.吴淞江主干道转向、改道,阻断了四鳃鲈鱼的洄游通道

很明显,在元代,随着吴江塘路筑成石塘,在塘路开了105个出水孔,又将垂虹桥由木桥变为石桥,导致出水孔变窄,进而使得进入吴淞江的太湖水被分流减弱。同时,塘东又种了许多的蒿草、芦苇、荷藕,这些水生植物最大的功能就是固泥成土、成陆,成为吴淞江里的湖水冲激潮沙的障碍,于是导致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使得吴淞江上、中游的水只能从东北由昆山塘转入刘家港出海,于是吴淞江的主干道就转向了东北。清代的王廷瑚也在《三江考》中描述了这种严重的淤塞情况:“金元之际,太仓东涨沙滩,渐成平陆数十里,而娄江有淤塞之叹;吴淞江中段又涨沙填满水道,反绕于淀湖、三泖以达黄埔。逮张士诚霸吴,见太湖水涨淹没田畴,发十万兵马疏浚白泖,分泄湖势。……明夏忠靖公原吉大兴水利于吴中,将太仓城西门外自北而南门,通刘家河以代娄江之水从刘河口以达长江,又疏吴淞江中段并一切支流,俾尹山、夹浦之水不必绕道,直达吴淞口。”[22]很明显,从元朝开始,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兴修了许多水利,导致了吴淞江主干道的转向、改道,尤其是后来夏原吉“以黄代淞”,更使得吴淞江成了黄浦江的支流,吴淞江河段虽然保存,但水流细微,且不直接入海,吴淞江大名鼎鼎的大号四鳃鲈鱼根本无法洄游;黄浦江段水流湍急,其出水口是长江,而不是东海,所以也难以洄游。于是大号四鳃鲈鱼在明代“以黄代淞”后就基本上在吴淞江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