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从《后汉书·方术》之《左慈传》中,我们了解到魔术师左慈在大司空曹操的宴席上即兴表演的、在盛有水的铜盘里钓到的吴淞江四鳃鲈鱼都是三尺以上的,书中关于此次即兴表演的描述很精彩:“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放(左慈字元放。)于下坐应曰:‘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长三尺余,生鲜可爱。”[15]可见,在汉朝时,吴淞江四鳃鲈鱼就已有名了,比那个发明“莼鲈之思”的晋代的张客还要早。而且那时的吴淞江四鳃鲈鱼的个头都很大,动辄三尺来长。虽然古代的尺寸比现在的要小一些,三国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6厘米。但即使这样,三尺来长的鲈鱼在现在也要两尺多长了,这个个头是相当惊人的。
曹操以松江鲈鱼宴宾客
再来看看唐宋时期的吴淞江四鳃鲈鱼的个头有多大。对此,在吴淞江隐居的陆龟蒙曾写有这样的诗:“今朝有客卖鲈鲂,手提见我长于尺。呼儿舂取红莲米,轻重相当加十倍。”[16]有幸买到尺来长的鲈鱼,陆龟蒙的喜悦心情溢于字里行间。说明在唐宋时期,吴淞江里还有尺来长(唐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2厘米)的四腮鲈鱼。(www.chuimin.cn)
而在元明清时期,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方志史料,都没发现有关于吴淞江四鳃鲈鱼体型大小的明确记载。后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的相关文章中找到了记载,王教授认为明清以后只有三四寸长(约10厘米)的小鲈鱼不是历史上吴淞江所独有的大号四鳃鲈鱼,而是在全国许多水域都有分布的“菜花差味小鲈鱼”。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明朝以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淞江四鳃鲈鱼就已经绝迹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近两千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松江鲈鱼的美名,使它成为一条文化之鱼,一条寄托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乡愁”的文化之鱼,一条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仕”智慧的文化之鱼,一条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哲学思想的文化之鱼。于是,千百年来,松江鲈鱼就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铭于灵魂深处的永远的文化“乡愁”了。......
2023-11-18
吴淞江大号四鳃鲈鱼属于肉食类鱼类,其食物主要有原生动物、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从而使得四鳃鲈鱼的饵料不断减少,甚至消失,这也使得吴淞江大号四鳃鲈鱼失去了赖以繁殖、成长的食物,自然就渐渐绝迹了。......
2023-11-18
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说“江(吴淞江)鲈四鳃,湖(太湖)鲈三鳃”[11],他还说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尤宜鲙。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12]。而在之前一直是集中在太湖和吴淞江的交汇处的,无论是垂虹桥下,还是吴江塘路的石坝的石缝里。这个变化很特别,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
2023-11-18
至元十五年,华亭府更名为松江府,从此,“松江”才正式更名为“吴淞江”。而在这之前,都是称此江为“松江”的,有时也称“吴江”“吴松江”等。而且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时,最后越国打败吴国的最关键的战役就是“笠泽之战”,这个“笠泽”解释为古代的吴淞江。在唐宋诗文中,有关吴淞江的描述,绝大多数是称其为松江的。可见,古代文献史料中所谓的“松江鲈鱼”指的是吴淞江中的四鳃鲈鱼。......
2023-11-18
在有关筝的历史文献中,“秦筝”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赵弹秦筝,相如进缶。”这一点在后世《宋书》中得到印证:“筝,秦声也。”另有一种被称为“云和”的筝,始见于《旧唐书》,其载:“如筝稍小,曰云和,乐府所不用。”[91]由此看来,云和确实是一种弹拨类乐器,而且其与琴、瑟、筝有着相似之处。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筝存在十二弦和十三弦之分。在尺寸方面,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还对演奏筝所用的义甲有所记录。......
2023-10-27
第一节小说作家与社团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交游,似乎比其他历史时期的士人更为广泛、频繁,这是因为当时读书人崇尚“结社”和“游学”的风习,众多的社团和漫长的旅程为作家提供了广泛结交友朋的可能性。欲考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人际交往,不得不提到当时江南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1]小说作家作为生员和文人,必然也都应在社团之中。除了结社之外,跨省游历也是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生活。......
2023-11-29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非常重要,其变化也较为频繁,是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利益格局和权利的变化,招生组织主体不断变迁。这种现象集中发生于此时期并非偶然,与大学单独作为招生组织主体有一定的关系。......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