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在唐宋时期,吴淞江里还有尺来长的四腮鲈鱼。而在元明清时期,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方志史料,都没发现有关于吴淞江四鳃鲈鱼体型大小的明确记载。后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的相关文章中找到了记载,王教授认为明清以后只有三四寸长的小鲈鱼不是历史上吴淞江所独有的大号四鳃鲈鱼,而是在全国许多水域都有分布的“菜花差味小鲈鱼”。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明朝以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淞江四鳃鲈鱼就已经绝迹了。......
2023-11-18
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说“江(吴淞江)鲈四鳃,湖(太湖)鲈三鳃”[11],他还说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尤宜鲙。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12]。而三鳃鲈鱼的味道就不如四鳃鲈鱼。那么,就是说在宋朝时期,吴淞江里的鲈鱼都是四鳃鲈鱼,而太湖里的鲈鱼则是三鳃鲈鱼。
而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方志上有关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的记载又有了变化,“出吴江长桥者味美,肉紧,缕而为鲙,经日不便。出桥北者三鳃,味咸,肉慢”[13]。“吴江长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垂虹桥,也就是说在范成大的南宋,吴淞江里随处可见四鳃鲈鱼,而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四鳃鲈鱼只有在吴淞江的垂虹桥的南面才有了,而过了垂虹桥往北的吴淞江里则只有三鳃鲈鱼,这个变化很明显,但也很蹊跷——因为垂虹桥是南北走向跨在吴淞江上的,应该说桥东、桥西的区别,怎么会是桥南、桥北的区别呢?搞不懂,也许撰书者搞错了。
再看看清代,《同治苏州府志》中关于四鳃鲈鱼有这样的记载:“鲈鱼之名出吴江者最著,元·郭诗所谓:‘劝君听说吴江鲈,除却吴江天下无’,是也。……今四鳃鲈盛于松江府,……”[14]就是说在清朝,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主要是在上海市的松江县段了,于是历史上的吴淞江四鳃鲈鱼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松江鲈鱼”了。而在之前一直是集中在太湖和吴淞江的交汇处的,无论是垂虹桥下,还是吴江塘路的石坝的石缝里。这个变化很特别,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www.chuimin.cn)
那么宋朝范成大所记载的松江鲈鱼和明朝王鏊所记载的松江鲈鱼及清朝方志所记载的松江鲈鱼是不是同一类四鳃鲈鱼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古代不同时期吴淞江四鳃鲈鱼的体型大小有什么不同。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说明在唐宋时期,吴淞江里还有尺来长的四腮鲈鱼。而在元明清时期,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方志史料,都没发现有关于吴淞江四鳃鲈鱼体型大小的明确记载。后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的相关文章中找到了记载,王教授认为明清以后只有三四寸长的小鲈鱼不是历史上吴淞江所独有的大号四鳃鲈鱼,而是在全国许多水域都有分布的“菜花差味小鲈鱼”。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明朝以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淞江四鳃鲈鱼就已经绝迹了。......
2023-11-18
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而在少雨季节,吴淞江上游来源清水骤减,不能与因感应海潮而进入江里的浑潮形成明显的水位差,从而不能“以清抵浑”,有效冲刷浑潮入海,导致大量泥沙在江中沉积。宋代吴淞江格局的明显变化,催生了宋以后的发达的“三江水学”。......
2023-11-18
至元十五年,华亭府更名为松江府,从此,“松江”才正式更名为“吴淞江”。而在这之前,都是称此江为“松江”的,有时也称“吴江”“吴松江”等。而且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时,最后越国打败吴国的最关键的战役就是“笠泽之战”,这个“笠泽”解释为古代的吴淞江。在唐宋诗文中,有关吴淞江的描述,绝大多数是称其为松江的。可见,古代文献史料中所谓的“松江鲈鱼”指的是吴淞江中的四鳃鲈鱼。......
2023-11-18
可是,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词义是不断变化的,于是影响到字义的变化,汉字与汉语这方面的关系也就复杂起来了。首先,由于词义有古今的变化,因此字义也有古今的差异。这是字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对于多音多义字,要根据不同意义来读出字音,不能出错,因为这是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历史中的特殊现象所形成的规则。......
2024-01-26
建议放弃吴淞江主干道下游的治理。[18]也就是充分利用娄江的深阔,疏通联系吴淞江与娄江的支流如夏驾浦、盐铁塘等,通过娄江来排泄吴淞江中游的积水入海。广通水坝建成,使得长江水再也不能进入太湖,也进而使得进入吴淞江的清水更少。此后,黄浦江的盛水作用加强,取代吴淞江成为主要的出水口;3.疏浚吴淞江北岸的夏驾浦、顾浦和吴塘等支流,引吴淞江水北入浏河,以汇长江口。自此,吴淞江下游分成新旧两支,新江逐渐成为正流。......
2023-11-18
近两千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松江鲈鱼的美名,使它成为一条文化之鱼,一条寄托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乡愁”的文化之鱼,一条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仕”智慧的文化之鱼,一条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哲学思想的文化之鱼。于是,千百年来,松江鲈鱼就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铭于灵魂深处的永远的文化“乡愁”了。......
2023-11-18
经历新的土地革命以及社会变迁之后,乡土社会出现新的特征表现:首先,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发生改变。其次,就范围而言,对乡土社会再定义的时候,这一范围可能要重新进行测定。换句话说,“乡土社会”这一概念放在如今是否依旧合适?尽管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这里的“乡”是不是真的不存在了?......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