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自从晋代苏州人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家乡“菰菜、莼羮和鲈鱼鲙”而辞官回乡隐居,发明莼鲈之思后,松江鲈鱼就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和追捧,历朝历代吟咏松江鲈鱼的诗句层出不穷,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元稹的“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皮日休的“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鲙香”;陆龟蒙的“张翰深心怕祸机,不缘菰脆与鲈肥”;等等。宋朝的相关诗句有张怀的“鲈鱼未得乘归兴,鸥鸟唯应信此心”;梅尧臣的“吴江下有鲈,鲈肥鲙堪切”;郭祥正的“盛倾绿酒鲙肥鲈,承诏还从大梁去”“鲈鱼秋正熟,云泉味尤美”;程俱的“秋鲈正与莼丝美,夜鹤休惊蕙帐空”;王禹偁的“莼菜鲈鱼好时节,晚风斜日旧烟光”“张翰精灵应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陈尧佐的“便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陶弼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后人都将此诗的作者误作范仲淹。);苏东坡的“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须是松江烟雨里,小船烧韭捣香齑”“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在众所周知的《赤壁赋》中,苏东坡也提到了松江鲈鱼,“……举网得之,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米芾的“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陆游的“胜地营居触事奇,酒甘泉滑鲈鱼肥”“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张先的“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范成大的“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杨万里的“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秋风想见真风味,只是春风已迥然”;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中所提及的松江鲈鱼之事也是家喻户晓的,“……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明代的高启也有相关的诗句,如“独上鲈乡亭,秋风南浦生。载诵黄花句,遥思张步兵”;唐伯虎的“鲈鱼味老春醪浅,放箸金盘不觉空”……
近两千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松江鲈鱼的美名,使它成为一条文化之鱼,一条寄托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乡愁”的文化之鱼,一条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仕”智慧的文化之鱼,一条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哲学思想的文化之鱼。于是,千百年来,松江鲈鱼就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铭于灵魂深处的永远的文化“乡愁”了。(www.chuimin.cn)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吴淞江四鳃鲈鱼之所以这么有名,源于它的一个典故——“莼鲈之思”。莼鲈之思的发明者是西晋时期的张翰。总之,张翰借托对家乡的“莼鲈之思”而躲过了“八王之乱”,于是大家都称赞张翰未卜先知,是个见微知著的智者。而张翰则豁达地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由此,张翰发明的“莼鲈之思”闻名于世,在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后,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
2023-11-18
说明在唐宋时期,吴淞江里还有尺来长的四腮鲈鱼。而在元明清时期,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方志史料,都没发现有关于吴淞江四鳃鲈鱼体型大小的明确记载。后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的相关文章中找到了记载,王教授认为明清以后只有三四寸长的小鲈鱼不是历史上吴淞江所独有的大号四鳃鲈鱼,而是在全国许多水域都有分布的“菜花差味小鲈鱼”。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明朝以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淞江四鳃鲈鱼就已经绝迹了。......
2023-11-18
吴淞江大号四鳃鲈鱼属于肉食类鱼类,其食物主要有原生动物、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从而使得四鳃鲈鱼的饵料不断减少,甚至消失,这也使得吴淞江大号四鳃鲈鱼失去了赖以繁殖、成长的食物,自然就渐渐绝迹了。......
2023-11-18
至元十五年,华亭府更名为松江府,从此,“松江”才正式更名为“吴淞江”。而在这之前,都是称此江为“松江”的,有时也称“吴江”“吴松江”等。而且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时,最后越国打败吴国的最关键的战役就是“笠泽之战”,这个“笠泽”解释为古代的吴淞江。在唐宋诗文中,有关吴淞江的描述,绝大多数是称其为松江的。可见,古代文献史料中所谓的“松江鲈鱼”指的是吴淞江中的四鳃鲈鱼。......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说“江(吴淞江)鲈四鳃,湖(太湖)鲈三鳃”[11],他还说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尤宜鲙。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12]。而在之前一直是集中在太湖和吴淞江的交汇处的,无论是垂虹桥下,还是吴江塘路的石坝的石缝里。这个变化很特别,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
2023-11-18
前后文联系起来,可以断定沈万三沈富是死于元末。很明显,这个沈秀不是沈万三沈富,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关于沈万三沈富最接近于史实的真相了。[2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