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说“江(吴淞江)鲈四鳃,湖(太湖)鲈三鳃”[11],他还说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尤宜鲙。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12]。而在之前一直是集中在太湖和吴淞江的交汇处的,无论是垂虹桥下,还是吴江塘路的石坝的石缝里。这个变化很特别,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
2023-11-18
吴淞江主干道在元朝末期时,其下游已经淤塞严重,周文英的水利书对此有清晰的阐述:“江口河沙汇觜至赵屯浦约七十里,地势徒涨,积渐高平。”[16]也就是说在元末,吴淞江主干道下游入海口到赵屯浦段70多里都有河沙淤积,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了陆地。周文英认为这是沧桑变迁,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建议放弃吴淞江主干道下游的治理。为什么呢?因为“水源筑塞,水势细缓,内外水高低无几。又闸之相去不远,决放之水既浅且缓,又乌能冲激潮沙,不积于江也”[17]。上游清水来源越来越少,清流越来越缓,内外水之间没有足够的高低落差。加上水闸所放清水既浅又缓,所以清水根本不能有效冲刷浑潮入海,所以也必定会在吴淞江主干道里淤积。
那么该怎么办呢?“为今之计,莫若因水势之趋顺其性而疏导之,则易于成效。其刘家港之南有一大港名南石桥港,近年天然深阔,直通刘家港,正在太仓之南,嘉定之北,于中直过堽身,西南直通横塘、张泾,以至夏驾浦、蚕子港入吴淞江相去约三十五里。中间港浦即有迂塞,若能挑港深阔,则泄水一大路也。又有盐铁塘一带南北相贯跨涉昆山、嘉定、常熟三处,从东北通连杜漕横塘、白茆浦、茜泾,西接芝塘,通接昆承湖、尚湖、华荡所潴常州界运河诸处之水及娄门、官渎、阳澄湖所接太湖之水多有障遏,坝石若能开浚深阔亦泄水之一路。自松江下口北绕昆山常熟江阴界约三百里有港浦六十余条,皆泄水入海之大路。英今故弃吴淞东南涂涨之地置之不论,而专意于江之东北刘家港、白茆浦等处开浚放水入海者,盖刘家港即古娄江三江之一也。地深港阔,此三吴东北泄水之尾闾也。又东北沿海如耿泾、福山东西横塘、吴泗浦、许浦、千步泾、奚浦、黄泗浦可以通海去处,亦系泄水之要津,宜开挑深阔,疏泄水势入海有归,则浙间数郡可免巨浸之忧矣。”[18]也就是充分利用娄江的深阔,疏通联系吴淞江与娄江的支流如夏驾浦、盐铁塘等,通过娄江来排泄吴淞江中游的积水入海。
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鼎南京,洪武初为了把苏浙地区的漕粮运入南京,避免长江风浪,决定循太湖—胥溪—新开河道—秦淮河这样的线路运粮,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疏浚胥溪,并建石闸,根据水量变化随时启闭,且在此设巡检司、税课司、茶引所,设置军镇,称之为广通镇。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条运道就废掉了。永乐元年(1403),苏、常大水,受灾严重,苏州人吴相五认为上游来水增加太湖水量,常常给下游赋税重地苏州、常州地区造成水患,并引用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单锷的主张,建议将广通镇石闸改为建筑水坝,且增设官吏,加派民夫(溧水、溧阳各40人)进行看守。
广通水坝建成,使得长江水再也不能进入太湖,也进而使得进入吴淞江的清水更少。永乐二年(1404),户部尚书夏原吉受命来苏州治理水患,在做了深入的调研后,又采纳叶宗行的“浚范家浜引黄浦水归于海”的建议,然后再根据元代周文英的主张,放弃疏浚吴淞江中下游河道,而改为疏通范家浜、黄浦、顾浦等支河,以便于太湖、淀山湖、三泖湖和吴淞江的水流分流入海。据清同治《苏州府志》中的记载,“时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帝命原吉治之。寻以侍郎李文郁为之副,复使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书赐之。遂从所请,发民丁凿吴淞江,疏昆山县下界浦,掣吴淞江水北达娄江。二年冬,挑嘉定县西顾浦,南引吴淞江水北贯吴塘,亦由娄江入海。又浚常熟白茆塘、福山塘、耿泾,导昆承、阳城诸湖水入扬子江。浚上海范家浜接黄浦,引湖泖水入海”[19]。很明显,夏原吉所实施的工程,主要通过三个方向泄洪,即1.疏浚位于东北部高地的白茆塘、福山塘、耿泾,引导原汇流至吴淞江流域的昆承湖、阳澄湖水排入长江;2.自南广福寺开始,疏浚、拓宽范家浜,踪迹开挖河道一万二千丈,使其上接大黄浦,达泖湖之水,减轻吴淞江东南部水流的压力。此后,黄浦江的盛水作用加强,取代吴淞江成为主要的出水口;3.疏浚吴淞江北岸的夏驾浦、顾浦和吴塘等支流,引吴淞江水北入浏河,以汇长江口。这就是吴淞江水利史上著名的“掣淞入浏”和“以黄代淞”工程,这个工程彻底改变了吴淞江的命运——从以往的太湖水入海的主干道变为黄浦江的支流;这个工程也彻底改变了吴淞江流域的水系,对该流域的环境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
到了明正统六年(1441),长江水大涨泛滥,广通水坝被冲毁,导致大量江水涌入太湖,而太湖水进入吴淞江的入水口狭窄,也导致太湖水在吴淞江上游苏常低地区域泛滥,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淹没大批农田,影响国税收入。时任江南巡抚周忱征调大量石匠、民夫重筑广通水坝,并在坝旁设立告示:“如有走泄水利,淹没苏松田禾者,坝官吏处斩,夫邻充军。”[20]然后,周忱又浚治吴淞江,立表于江心,督民挑修,使水得以疏泄。[21]
明天顺二年(1458),江南巡抚崔恭组织开挖了吴淞江下游自大盈浦到吴淞江巡司(在吴淞江下游)的新河道,以期解决下游旋浚旋塞的问题。自此,吴淞江下游分成新旧两支,新江逐渐成为正流。
上海外白渡桥(吴淞江在此处汇入黄浦江)
正德七年(1514),车夫与商人争利,诱骗都御史俞谏以多收税利为辞而命令镇江府通判齐济舟督责,增筑广通渠高三丈的水坝,从此,长江水半滴也不能进入太湖了,这样也导致进入吴淞江的清水更弱,水量更少,淤积更快。
嘉靖年间(1522—1566),倭患猖獗,吴淞江治水活动一度停止。由于水利破坏,江南地区水旱频患,应天巡抚吕光洵等痛陈灾情之严峻,“自嘉靖十八年以来,频遭水患,而去年尤剧。今年又值旱灾,其始高阜槁枯,至七八月间,河浦绝流,虽素称沃壤之田,皆荒落不治。而耕稼之民,困饿流离,无以为命”[22]。呼吁重整水利,“水利之兴废,乃吴民利病之源也。减赈优矣!而水利不修,是犹治病者,专疗其标,而不攻其本,未有能生者也”[23]。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入侵,太湖上游商旅弃水改陆,纷纷由广通渠坝来往,坝边居民见此可以对过路商旅盘剥牟利,在广通渠坝的东面十多里的地方,又筑一坝,从此太湖西北上游再无清水来源。
隆庆三年(1569),巡抚佥都御史海瑞主持了吴淞江下游上海段淤地的治理,对下游新开河道加以疏浚,拓宽加深,使得江面阔十五丈,底宽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经过疏治后,确立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吴淞江下游流向,吴淞江从此以后彻底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夏原吉的治水工程彻底改变了吴淞江流域整个的水利体系,加速了吴淞江全面淤塞的进程,虽然有明一代,多次大规模治水,想恢复吴淞江作为太湖水下泄入海主干道的地位,但都没有成功,吴淞江主干道也加速变窄变浅,到了明末,据张国维在《吴中水利全书》中的测算:太湖下泄水流八成入黄浦江,半成入运河,只有一成半入吴淞江。
【注释】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十六,食货,中华书局,1997年,第791页。
[2][梁]沈约撰:《宋书》,本纪第五,文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01页。
[3][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三,水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4]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方志办编,沈卫新主编,[明]曹一麟,等修,[明]徐师曾,等纂:《嘉靖吴江县志》,卷之十九,经略志一,水利,广陵书社,2013年,第35页。
[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www.chuimin.cn)
[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8][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9][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6页。
[10][清]冯桂芬纂,[清]谭钧培,李铭皖修:《同治苏州府志》,卷九,水利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0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64页。
[11][元]任仁发著:《水利集》,卷三,《至元二十八年潘应武言决放湖水》,[清]莫晋,孙星衍纂,[清]宋如林修《嘉庆松江府志》,卷十,山川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上海府县志辑》,上海书店,1991年,第238-239页。
[12][清]陈恂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吴江县志》,卷四十三,修塘,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13][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三,水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14][清]莫晋,孙星衍纂,[清]宋如林修:《嘉庆松江府志》,卷十,山川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之《上海府县志辑》,上海书店,1991年,第241页。
[15][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4-385页。
[16][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5页。
[17][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5页。
[18][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四,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85页。
[19][清]冯桂芬纂,李铭皖,谭钧培修:《中国地方志集成》之《江苏府县志辑》之七《同治苏州府志》,卷十,水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店,1991年,第269页。
[20][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六,水利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22页。
[21][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三,水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
[22][明]吕光洵:《修水利以保财赋重地疏》,丁守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3》,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1151页。
[23][明]吕光洵:《修水利以保财赋重地疏》,丁守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3》,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1151页。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说“江(吴淞江)鲈四鳃,湖(太湖)鲈三鳃”[11],他还说吴淞江里的四鳃鲈鱼“尤宜鲙。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12]。而在之前一直是集中在太湖和吴淞江的交汇处的,无论是垂虹桥下,还是吴江塘路的石坝的石缝里。这个变化很特别,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
2023-11-18
说明在唐宋时期,吴淞江里还有尺来长的四腮鲈鱼。而在元明清时期,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方志史料,都没发现有关于吴淞江四鳃鲈鱼体型大小的明确记载。后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的相关文章中找到了记载,王教授认为明清以后只有三四寸长的小鲈鱼不是历史上吴淞江所独有的大号四鳃鲈鱼,而是在全国许多水域都有分布的“菜花差味小鲈鱼”。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明朝以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淞江四鳃鲈鱼就已经绝迹了。......
2023-11-18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对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状况有直接影响,不同时代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条件和人们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审美追求无疑也对主持风格产生强烈影响。面对社会时代语境的变迁,为了促进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人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支持力度,确保社会领域的认可度,帮助主持人探寻到自我发展的根基,找到主持风格的定位。在实践中稳步增强社会大众对电视新闻播音工作的支持度。......
2023-11-09
社会文化之变迁改革开放引起中国社会一系列变迁。现代都市生活的丰富性、社会联系的多样性和社会成员的流动性成为城市变迁的重要特征。当代社会生活“都市化”趋向和都市化的夜间生活内涵,成为大众媒介不断开辟晚间黄金时段至午夜后的一个现实依据,尤其是广播夜谈节目。但社会变迁打乱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