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文化研究及人口增加的影响

吴淞江文化研究及人口增加的影响

【摘要】:南迁后,人口为433万,也就是说突然增加了113万人。在人口突然大幅增加的六朝时期,原本一直安然无恙的吴淞江下游沪渎为什么会出现“壅噎”状况呢?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也突然增加,于是人们开始在吴淞江流域进行开发。而在少水的季节或年份,这样的支流入海口的壅噎也会影响到吴淞江的下游沪渎,在严重干旱的季节或年份,会同样导致吴淞江下游沪渎出现壅噎。

六朝时期是指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六个偏安江南的政权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大陆气候史上的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时时南下,北方战乱不断,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脚在长江以南的东部地区(就是古代九州之一的扬州地区的江南部分),从《南迁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化表》的统计数据来看,南迁前,江南(古扬州地区)人口为320万。南迁后,人口为433万,也就是说突然增加了113万人。人口的突然增加,导致了对土地需求的增加,所以各个政权都重视农业,不仅鼓励实行屯田,如东晋朝廷就有规定,《晋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1]还大力劝课农桑,《宋书·文帝纪》中就有宋文帝的相关敇令,比如“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纻,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若须田种,随宜给之。”[2]等。于是,作为东晋、南朝时社会经济最繁荣地区的太湖流域(特指太湖东部下游的吴淞江流域)、宁绍平原地区的地方政府和百姓开始自发地出钱维修塘埭,也有新开人工渠道,使太湖水入海通畅的动议,河流、湖泊的原始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据《太湖备考》中的记载:“晋吴兴太守殷康开荻塘,后太守沈嘉重开。梁大同元年,绕惠山浚溪,导流入湖。(即今无锡县之梁溪,溪之名梁自此始。)”[3]《宋书》上有“二吴(吴郡、吴兴)、晋陵、义兴四郡之水,同注太湖,而松江沪渎壅噎不利,故处处涌溢,浸渍成灾,欲从武康纻溪(现为德清县地)开河,直出海口一百余里”[4]。到了南朝梁时,吴兴郡经常出现水灾,导致歉收,有人上书说要开挖大河通浙江(就是现在的钱塘江)以泄太湖水,这也是因为在大水之年、吴淞江下游泄水不畅。在中大通二年(530),朝廷派前脉州刺史王弁征调吴郡、吴兴和义兴三郡民夫去开挖,但因种种原因,此项工程没有实施。

这是吴淞江水量变迁史上最早见诸史籍的记载。在人口突然大幅增加的六朝时期,原本一直安然无恙的吴淞江下游沪渎为什么会出现“壅噎”状况呢?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也突然增加,于是人们开始在吴淞江流域进行开发。这样的开发首先是在吴淞江流域下游的堽身高地地区进行的,其开发的模式主要是屯田。这样的屯田规模很大,如果在少水的季节或年份,屯田就得不到水流的很好灌溉,所以会开挖纵横交错的河道,建筑水坝来蓄水。而在多水的季节或年份,为了及时把田里多余的水排到河道里,再把河道里的水排到吴淞江里,再由江入海,就还得开挖与吴淞江相通的河道,这样纵横交错、与吴淞江相通的河道,就是吴淞江流域著名的塘浦圩田的雏形。这些河道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导致其入海口因受到感应海潮倒灌进入河道而使得泥沙在河道内淤积,进而造成壅噎。而在少水的季节或年份,这样的支流入海口的壅噎也会影响到吴淞江的下游沪渎,在严重干旱的季节或年份,会同样导致吴淞江下游沪渎出现壅噎。(www.chuimin.cn)

吴淞江流域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