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六朝时期是指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等六个偏安江南的政权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大陆气候史上的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时时南下,北方战乱不断,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脚在长江以南的东部地区(就是古代九州之一的扬州地区的江南部分),从《南迁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化表》的统计数据来看,南迁前,江南(古扬州地区)人口为320万。南迁后,人口为433万,也就是说突然增加了113万人。人口的突然增加,导致了对土地需求的增加,所以各个政权都重视农业,不仅鼓励实行屯田,如东晋朝廷就有规定,《晋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1]还大力劝课农桑,《宋书·文帝纪》中就有宋文帝的相关敇令,比如“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纻,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若须田种,随宜给之。”[2]等。于是,作为东晋、南朝时社会经济最繁荣地区的太湖流域(特指太湖东部下游的吴淞江流域)、宁绍平原地区的地方政府和百姓开始自发地出钱维修塘埭,也有新开人工渠道,使太湖水入海通畅的动议,河流、湖泊的原始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据《太湖备考》中的记载:“晋吴兴太守殷康开荻塘,后太守沈嘉重开。梁大同元年,绕惠山浚溪,导流入湖。(即今无锡县之梁溪,溪之名梁自此始。)”[3]《宋书》上有“二吴(吴郡、吴兴)、晋陵、义兴四郡之水,同注太湖,而松江沪渎壅噎不利,故处处涌溢,浸渍成灾,欲从武康纻溪(现为德清县地)开河,直出海口一百余里”[4]。到了南朝梁时,吴兴郡经常出现水灾,导致歉收,有人上书说要开挖大河通浙江(就是现在的钱塘江)以泄太湖水,这也是因为在大水之年、吴淞江下游泄水不畅。在中大通二年(530),朝廷派前脉州刺史王弁征调吴郡、吴兴和义兴三郡民夫去开挖,但因种种原因,此项工程没有实施。
这是吴淞江水量变迁史上最早见诸史籍的记载。在人口突然大幅增加的六朝时期,原本一直安然无恙的吴淞江下游沪渎为什么会出现“壅噎”状况呢?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也突然增加,于是人们开始在吴淞江流域进行开发。这样的开发首先是在吴淞江流域下游的堽身高地地区进行的,其开发的模式主要是屯田。这样的屯田规模很大,如果在少水的季节或年份,屯田就得不到水流的很好灌溉,所以会开挖纵横交错的河道,建筑水坝来蓄水。而在多水的季节或年份,为了及时把田里多余的水排到河道里,再把河道里的水排到吴淞江里,再由江入海,就还得开挖与吴淞江相通的河道,这样纵横交错、与吴淞江相通的河道,就是吴淞江流域著名的塘浦圩田的雏形。这些河道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导致其入海口因受到感应海潮倒灌进入河道而使得泥沙在河道内淤积,进而造成壅噎。而在少水的季节或年份,这样的支流入海口的壅噎也会影响到吴淞江的下游沪渎,在严重干旱的季节或年份,会同样导致吴淞江下游沪渎出现壅噎。(www.chuimin.cn)
吴淞江流域圩田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前后文联系起来,可以断定沈万三沈富是死于元末。很明显,这个沈秀不是沈万三沈富,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沈茂、沈旺。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关于沈万三沈富最接近于史实的真相了。[23]《周庄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周庄镇志》,卷二十三,沈万三,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
2023-11-18
为什么会称之为“扇”呢?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这个“扇”是什么意思了。横扇街景那么,这个“扇”的规模有多大呢?而横扇这个地方很显然应该是有粮长的一个比较大的地方,所以地名中有“扇”。那么,为什么叫“横扇”呢?据《吴江县志》中的记载,横扇在明末清初还是一个村落,有一条横港穿村而过,沿横港划分为上、下两扇,所以此地被称为横扇。......
2023-11-18
明初,政府是“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百姓交的赋税都以粮为主。而到了明中后期,“乡民以种稻为薄,故为他种以图利”[42]。比如原是“天下粮仓”的苏松二府在明中后期,其口粮就主要依靠湖广(两湖)之米了,每到夏、秋两季粮食收获季节,外粮纷至沓来,从而在苏松地区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米市,比如枫桥米市等。......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这些都表明,体育文化具有科学的性质。有很多因素会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产生影响。由于性格、语言、心理等的不同,在体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因素中,这些差异以内化模式使得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得以固化。所以,体育文化传播的群体性是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动力。......
2023-11-09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