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到了永乐二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夏驾浦、新洋江、顾浦、吴塘等支流,引吴淞江水北入浏河;同时又疏浚位于东北部高地地区的白茆塘、耿泾,引导原汇流至吴淞江流域的昆承湖、阳澄湖水排入长江;然后,又从南广福寺开始,疏浚、拓宽范家浜,开挖河道一万两千丈,使其上接大黄浦,达泖湖之水,以减轻吴淞江东南部水流的压力。这就是吴淞江水利史上著名的“掣淞入浏”和“以黄代淞”工程。这个工程彻底改变了吴淞江的命运——从以往的太湖水下游泄洪主干道变为黄浦江的支流,这个工程也彻底改变了吴淞江流域的水系结构和水文地理,从而对该流域的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个工程直接导致了吴淞江主干道里的清水日弱,泥沙不断沉积,淤塞加速,于是,整个明代几乎每隔十年就要对吴淞江流域进行一次大的水利整治,但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其整治的效果皆不如人意。
明隆庆三年(1569),巡抚佥都御史海瑞主持了吴淞江下游上海段淤地的治理,对下游新开河道加以疏浚,拓宽加深,使得江面阔十五丈,底宽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经过疏治后,确立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吴淞江的下游的最终流向,吴淞江从此以后彻底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黄浦江形成以后
到了清代,吴淞江流域的水利整治主要集中在上游,但都只是修修补补,根本起不了实际作用。
于是,吴淞江不断变窄变浅,到现在就成了一条上游入水口挪到苏州吴江松陵镇以南的瓜泾口,流经苏州吴江、吴中、园区、昆山等地,并在四江口进入上海(流经上海青浦、闵行、嘉定等地,然后由外白渡桥进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宽度只有40~50米的普通江河。
吴淞江的变迁不仅改变了该流域的水系结构、水文地理,而且改变了该流域的农田和种植的格局,进而改变了该流域的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也改变了该流域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并促进了该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产业市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流域的社会结构、政治面貌和历史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注释】
[1][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黄坤,严佐之,刘永翔主编《顾炎武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06页。
[2][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
[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八,古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6页。
[4][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www.chuimin.cn)
[5][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2页。
[7][唐]陆广微撰,曹林娣校点:《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2-83页。
[8][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中华书局,2010年,第1100页。
[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10][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1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268页。
[12][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1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1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1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4页。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很明显,王禹偁的诗也是体现了这种隐逸情怀的。[67]景观描写更细腻,更具细节。这样的景观细节描写,不仅体现在野外景观上,而且体现在以吴淞江流域独特的作物上,比如莼菜,杨万里就写有这样的诗:“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晓起相传蕊珠阙,夜来失却水晶帘。一杯淡煮宜腥酒,千里何须更下盐。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在吟咏家庭营造景观的诗文中,对竹子、柑橘、梅花等绿植的细节的关注也多了起来。......
2023-11-18
而在塘和浦、浦与江的交汇处都设置闸门,还筑有水坝,这样的塘浦圩田堰闸体系使得:当吴淞江上游来水量过大时,就会通过塘浦进行分流而不至于进入农田,引起涝灾。而当吴淞江里的水量减少时,塘浦里的水又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不至于使农田遭旱。吴越国时期塘浦圩田分布图独墅湖最后的圩子这样的塘浦圩田被破坏是在五代末,北宋著名水利学者郏亶曾对吴淞江流域的高地、低地地区的农田水利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
2023-11-18
主要还是该寺庙有它的独特之处,上文已经谈及崇福寺是和澹台书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释”“儒”同存,这是该寺的独特之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发生在该寺庙的故事也非常独特,言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永隆和尚。拿崇福寺来说,人们喜欢去那里烧香拜佛,不只是因为有圣僧永隆,也不只是因为有洪武皇帝的赞扬,更主要的是“灵验”。......
2023-11-18
[6]那么,这样规模的塘浦圩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吴淞江流域的开发主要是以政府组织管理的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所以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网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这样的塘浦圩田体系到了唐代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成效,所以其农田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此时朝廷对苏州地区的征税开始增加。独墅湖至今尚存的圩田遗迹......
2023-11-18
明初,政府是“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百姓交的赋税都以粮为主。而到了明中后期,“乡民以种稻为薄,故为他种以图利”[42]。比如原是“天下粮仓”的苏松二府在明中后期,其口粮就主要依靠湖广(两湖)之米了,每到夏、秋两季粮食收获季节,外粮纷至沓来,从而在苏松地区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米市,比如枫桥米市等。......
2023-11-18
为什么会称之为“扇”呢?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这个“扇”是什么意思了。横扇街景那么,这个“扇”的规模有多大呢?而横扇这个地方很显然应该是有粮长的一个比较大的地方,所以地名中有“扇”。那么,为什么叫“横扇”呢?据《吴江县志》中的记载,横扇在明末清初还是一个村落,有一条横港穿村而过,沿横港划分为上、下两扇,所以此地被称为横扇。......
2023-11-18
[23]按其说法,“万三”不是真名,也不是字号,而是称号,是指“万户之三秀者”。“沈万三”的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沈姓富豪”。沈万三就是万户之三秀,那么这个“万户”是一个怎样的“万户”呢?通过对沈氏家族财富来源的途径分析,笔者认为沈万三之“万户”乃“纳粮万户”,就是交给朝廷皇粮最好的级别的那种。那么沈万三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呢?[25]说得很明白,沈万三的真名叫“富”,字“仲荣”。......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