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文化研究:实际作用有待根本改变

吴淞江文化研究:实际作用有待根本改变

【摘要】:黄浦江形成以后到了清代,吴淞江流域的水利整治主要集中在上游,但都只是修修补补,根本起不了实际作用。

到了永乐二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夏驾浦、新洋江、顾浦、吴塘等支流,引吴淞江水北入浏河;同时又疏浚位于东北部高地地区的白茆塘、耿泾,引导原汇流至吴淞江流域的昆承湖、阳澄湖水排入长江;然后,又从南广福寺开始,疏浚、拓宽范家浜,开挖河道一万两千丈,使其上接大黄浦,达泖湖之水,以减轻吴淞江东南部水流的压力。这就是吴淞江水利史上著名的“掣淞入浏”和“以黄代淞”工程。这个工程彻底改变了吴淞江的命运——从以往的太湖水下游泄洪主干道变为黄浦江的支流,这个工程也彻底改变了吴淞江流域的水系结构和水文地理,从而对该流域的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个工程直接导致了吴淞江主干道里的清水日弱,泥沙不断沉积,淤塞加速,于是,整个明代几乎每隔十年就要对吴淞江流域进行一次大的水利整治,但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其整治的效果皆不如人意。

明隆庆三年(1569),巡抚佥都御史海瑞主持了吴淞江下游上海段淤地的治理,对下游新开河道加以疏浚,拓宽加深,使得江面阔十五丈,底宽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经过疏治后,确立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吴淞江的下游的最终流向,吴淞江从此以后彻底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黄浦江形成以后

到了清代,吴淞江流域的水利整治主要集中在上游,但都只是修修补补,根本起不了实际作用。

于是,吴淞江不断变窄变浅,到现在就成了一条上游入水口挪到苏州吴江松陵镇以南的瓜泾口,流经苏州吴江、吴中、园区、昆山等地,并在四江口进入上海(流经上海青浦、闵行、嘉定等地,然后由外白渡桥进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宽度只有40~50米的普通江河。

吴淞江的变迁不仅改变了该流域的水系结构、水文地理,而且改变了该流域的农田和种植的格局,进而改变了该流域的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也改变了该流域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并促进了该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产业市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流域的社会结构、政治面貌和历史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注释】

[1][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黄坤,严佐之,刘永翔主编《顾炎武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06页。

[2][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

[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八,古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6页。

[4][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www.chuimin.cn)

[5][汉]赵晔著,[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第2版),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6][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2页。

[7][唐]陆广微撰,曹林娣校点:《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2-83页。

[8][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中华书局,2010年,第1100页。

[9][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9页。

[10][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11][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7-268页。

[12][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5页。

[13][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二十三,水利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62页。

[14][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8页。

[15][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