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提到在考古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而在《越绝书·吴地记》里有“摇城”“稻田三百顷,肥饶,水绝”的记载。这个地方与澄湖西边的“摇城”遗址所在地是相吻合的。这样就明白了为什么摇城会有“三百顷”的水稻田了——这块古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由古三江的淤泥冲积而成的,所以极其肥沃,加上灌溉便利,因此非常适合水稻生产。摇城遗址周边图示......
2023-11-18
古时吴淞江的上游如此,中下游又怎样呢?桑钦的《水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松江自湖东北流,径七十里,江水歧分,谓之三江口。”《水经》的成书年代是在东汉末,可见,在东汉末已有“三江口”之说了。《吴越春秋》上也说范蠡去越,“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5]也就是说,古吴淞江在自太湖水入江处往东北流了约70里后,就分成三股,形成三江口。
那么,这三股支流又各自是怎样的流向呢?唐开元时期的张守节在其所著《史记正义》中是这样说的:“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入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6]按其意思,古吴淞江在自西向东流到距离苏州城约30里的地方分成三股支流,其中往东南流的,70里后进入白蚬湖;往东北流的,约300里后直接入海;而主干松江的流向,只写了至太湖段,就是那70里的流程,让人觉得费解。另一部唐代著作《吴地记》对“三江流向”是这样解释的:“一江东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东北流,二百六十里入于海;一江西南流,入震泽,此三江之口也。”[7]意思跟《史记正义》一样,但距离有所缩短。这说明古吴淞江三股支流的流向是明确的,即往东南流的东江、往东北流的娄江和松江。
古三江图
但二者都没有说明松江流向何处。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松江的下游段另有名称,即沪渎。沪渎之名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而在西晋时,为防海盗,朝廷在沪渎筑军事城堡,即沪渎垒,后又在离沪渎垒东不远处的松江两岸筑了两座军事城堡。到东晋,吴国内史袁崧重新修筑沪渎垒。孙恩作乱,曾沿沪渎入犯吴郡。袁崧在此防守,结果兵败被杀。后来,一代天枭刘裕刘寄奴在此打败孙恩,一战成名。再后来,侯景叛乱,失败后,从沪渎出逃,结果在沪渎被杀。到了唐代,沪渎更是有名,皮日休、陆龟蒙等诗人均有诗咏沪渎,如皮日休的《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其开首就写“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皮日休时期的唐代,古吴淞江三股支流之一的松江段不是70里,而是百里,这也可能是诗人的夸张,也许不满百里。但百里之后的东段就是沪渎,从笔者收集的一些资料图片来看,古沪渎的起点大致是在今上海嘉定黄渡镇这个位置。而陆龟蒙写的许多《渔具诗》中,其中有一首是写“扈”(通“沪”)的,说沪渎近海边的渔民的捕鱼方式是“沪”,即“列竹于海澨”,潮落而鱼获。这个“沪”后来成为上海的简称。松江沪渎的下游入海口最早是在嘉定的青龙江不远处。(www.chuimin.cn)
松江下游沪渎示意图
古东江是流入白蚬湖的,那么它入不入海呢?最早它的入海口是在海盐,即现在的上海金山。但是在唐开元元年(713),朝廷重筑捍海塘,该塘南自钱塘江北,北至松江南,正好堵死了古东江的入海口,于是,古东江下游渐渐堙塞成陆。到了五代钱氏吴越国统治时期,对古东江下游重新疏浚。另找支流入海。据《十国春秋》的卷七十八《武肃王世家下》中的记载:“浚柘湖及新泾塘,由小官浦入海。”[8]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上面提到在考古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而在《越绝书·吴地记》里有“摇城”“稻田三百顷,肥饶,水绝”的记载。这个地方与澄湖西边的“摇城”遗址所在地是相吻合的。这样就明白了为什么摇城会有“三百顷”的水稻田了——这块古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由古三江的淤泥冲积而成的,所以极其肥沃,加上灌溉便利,因此非常适合水稻生产。摇城遗址周边图示......
2023-11-18
在宋代郏氏父子的水利书中,只是提到说在唐代,古娄江和古东江就已经湮塞成陆了。再加上其中游、上游地区不断遭到人为的围垦,这样就导致了整条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堙塞成陆。这条捍海塘的修筑正好堵死了古东江的入海口,这样,东江也就渐渐堙塞成陆了。......
2023-11-18
主要还是该寺庙有它的独特之处,上文已经谈及崇福寺是和澹台书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释”“儒”同存,这是该寺的独特之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发生在该寺庙的故事也非常独特,言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永隆和尚。拿崇福寺来说,人们喜欢去那里烧香拜佛,不只是因为有圣僧永隆,也不只是因为有洪武皇帝的赞扬,更主要的是“灵验”。......
2023-11-18
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
2023-11-18
[23]按其说法,“万三”不是真名,也不是字号,而是称号,是指“万户之三秀者”。“沈万三”的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沈姓富豪”。沈万三就是万户之三秀,那么这个“万户”是一个怎样的“万户”呢?通过对沈氏家族财富来源的途径分析,笔者认为沈万三之“万户”乃“纳粮万户”,就是交给朝廷皇粮最好的级别的那种。那么沈万三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呢?[25]说得很明白,沈万三的真名叫“富”,字“仲荣”。......
2023-11-18
白马山寨,俗称寨子城。白马山之名,来源于一个传说。于是百姓们从此称呼此山叫白马山,并纷纷为白马鸣不平,愤慨地说,玉帝也是个不明事理者。笔者2009年9月16日考察白马山寨。从白马山西南的白龙山麓开始登山,途经白龙洞遗址和新洋丰肥业股分有限公司的磷石膏渣场,穿行150米长的渣库大坝,然后向东北方向跋山越岭,全程用去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便抵达寨子城的南门处。白马山寨南门从南寨墙顶上可向西环行至西寨墙顶上。......
2023-11-18
阴差阳错妙得“手指散”名医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他巧用行瘀止痛的中药,发明“手指散”为其父治愈了多年的心痛病。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将无意中阴差阳错得来的良方取名为“手指散”,与失笑散一起编入《局方发挥》专辑中。......
2023-12-06
据《左传》记载,吴越争霸时的关键一仗是“笠泽之战”。这个“笠泽”不是指太湖,而是指松江。《史记正义》《吴地记》皆曰:“笠泽,松江之别名。”)[2]在读者的印象中,“笠泽”是指太湖的别称,在春秋末期怎么又成了松江的别称呢?这就涉及古代的吴淞江的样子,后来一些方志史料猜测古代太湖水入吴淞江处非常宽阔,与太湖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笠泽既被称为太湖,又被称为松江了。......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