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放桥:会师地点的混淆,为何错认金汤桥?

解放桥:会师地点的混淆,为何错认金汤桥?

【摘要】:如今,只要一提解放津城的那场激战,最深入人心的场面当属金汤桥会师。正是因为金汤桥被定为解放天津的会师地点,所以河北区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桥头建成解放天津会师纪念碑。为反映解放天津的战斗,特别选取了解放桥作为会师地点进行拍摄。而在配合文字说明时,由于缺少仔细辨认,往往将其标注为“会师金汤桥”。由此可以证明,封三那幅关于“会师地点”的照片,不是摄于金汤桥,而是摄于解放桥,因而照片“说明”的错误是明显的。

如今,只要一提解放津城的那场激战,最深入人心的场面当属金汤桥会师。

金汤桥全景

金汤桥横跨于海河之上,位于解放桥的上游,是一座开启式铁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方便电车通行,由津海关道与天津奥租界领事署、天津意租界领事署、天津比商电车电灯公司共同筹款修建。1906年11月竣工通车,由“固若金汤”之意而取名“金汤桥”。桥体可平转式开启。目前,它已成为天津市现存铁桥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正是因为金汤桥被定为解放天津的会师地点,所以河北区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桥头建成解放天津会师纪念碑。1994年,该桥被列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作为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对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桥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提升改造。恢复了原有的开启功能,在其两侧增建钢结构玻璃引桥,并在桥头的东西两岸建成会师公园。

《中国人民的胜利》电影海报

然而,多年来,在各种影视资料、书刊杂志中,当介绍到金汤桥会师时,所配照片画面上,偶尔出现的却是解放桥的身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此中缘由,还要从一部电影说起。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建议我国拍摄一部全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经中央决定,此纪录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联合摄制,取名为《中国人民的胜利》。为此,苏联特别派出摄影队赶赴北京、天津等地取景。为反映解放天津的战斗,特别选取了解放桥作为会师地点进行拍摄。对于在解放桥拍摄该电影的准确时间,曾任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的王林同志在日记中有过准确描述。其子王端阳先生将父亲的日记整理为《王林日记·文艺十七年》一文,文中写道:

1950年3月13日晨,昨日下午看拍解放桥电影,把桥吊起来,壮观的很。

在建国之初,拍电影是件稀罕事,所以王林先生才会写到日记中。另外也说明,日记中所说的“拍解放桥电影”很有可能就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在影片中会师的桥段里,旁白解说道:“东北方向进攻的部队深深插入了天津,从西南方向进攻的部队也冲进了,要和他们会合。市中心的大桥是预先制定的会师地点,两支军队胜利会师了。”

里面并没有提到会师大桥的名字。随后,影片中的多个镜头被各种媒体纷纷转载。而在配合文字说明时,由于缺少仔细辨认,往往将其标注为“会师金汤桥”。

这一问题最先由蒋智才先生提出,他撰写的《“会师金汤桥”照片是在解放桥补拍的》一文发表在1989年第2期《党史资料与研究》上。文中,作者对刊于1989年第1期《党史资料与研究》封三上的一张历史照片进行了仔细辨认。该照片标注为:“在天津战役中,我东西两面主攻部队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将天津守敌拦腰斩断。”

1989年第1期《党史资料与研究》封三上的照片

蒋智才先生在其文中分析道:

如果将现在的解放桥同封三那幅照片对比一下不难看出,这两座桥“反预应力梁”的形状是完全一样的。而现在的金汤桥同封三那座桥的“反预应力梁”形状完全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解放桥的“反预应力梁”是空心的,每根梁上有“十”字形或“一”字形扁钢铆连,而金汤桥的“反预应力梁”均是实心的。

由此可以证明,封三那幅关于“会师地点”的照片,不是摄于金汤桥,而是摄于解放桥,因而照片“说明”的错误是明显的。(www.chuimin.cn)

或许有人问,四十年间会不会对金汤桥作大规模的修缮,原来的金汤桥是封三照片上的样子,而如今已面目全非了呢?可以确定地回答:这是不可能的。一是桥梁修缮的科学理论不允许;二是据一些“老天津”回忆,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工程。

……据我单位一位进城干部回忆,在天津解放后几天,曾在解放桥上补拍了一些历史资料,他曾亲临现场。由此推之,《党史资料与研究》1989年第1期那幅照片可能是在解放桥补拍的。

后来,天津党史研究专家陈德仁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天津战役研究》一书中也对上述论断表示支持:

现今仍流传在社会上的那幅“会师金汤桥”的照片,笔者认为更不真实。据查当时并没有拍下会师的实景。据学者蒋智才先生介绍,这幅照片系事后补拍的,而且是在今天的解放桥上补拍的。蒋先生在1989年2月做过实地考证,并将真情著文公布于众。遗憾的是这幅照片至今仍在各报刊上甚至是历史文献书上反复使用误传。笔者对蒋先生的考证深表支持、肯定和信服。因为蒋先生亲自到现今的解放桥和金汤桥上去实地勘察,还从建筑学上进行了分辨,证实该缪传的照片千真万确是在解放桥上拍照的,其论断科学、实际,理由客观、充分。

其实,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东西路军对进夹击的唯一目标是否只有金汤桥一处,早有争论。王凯捷老师在《天津方式》一书中就曾专门讨论过该问题:

作为拦腰斩断重要标志的金汤桥会师,其政治意义早已超出当年的军事作用。天津市区河流纵横,特别是横跨海河上、中游并连接东西的重要桥梁,在天津战役中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战斗结果表明,我军攻击目标从未仅限金汤桥一地,而是包括金钢桥等在内的海河上中游各座桥梁。对此,无论是林彪1月5日给刘亚楼指示电,还是1月7日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以及刘亚楼建国后的回忆录,都一致指出应以金钢桥、金汤桥及以南为东西对进夹击的目标;平津前线司令部发言人在战后《谈天津作战特点》时,没有涉及金汤桥会师问题;刘亚楼在《关于天津作战经验教训的报告》中,也未提到金汤桥会师,只是强调了穿插分割战术在天津攻坚战斗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在《天津战役总结》中,曾明确指出作战方针的第一步目标是:西突击集团“拟于金钢桥、金汤桥地区与由东向西攻击的2个军会师”。在这里,着重提出了“地区”的概念,并不是哪座桥梁;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45军战史》也指出其所部,是“在各桥或他处与友军会师,歼敌或逼敌投降”。并特别指出全歼“金汤、金钢、胜利三桥东守敌”。由此,第8纵队并非如传统记述所称的,在金汤桥与西集团会合……从今天的天津市区图上分析,当年的天津市区道路曲折狭窄,特别是通向海河上中游各座桥梁的道路弯曲异常……而且横跨海河的几座桥梁是近代以来形成的沟通市区的重要枢纽,南北距离不到3公里。其中,金汤桥与金钢桥、胜利桥(今北安桥)均相距不足800米;距中正桥(今解放桥)也只有不足2000米。我大兵团在如此地形复杂与狭小地域内运动,绝难确定一点、一地作为东西对进夹击的惟一选择。因而,及时控制海河上的几座桥梁,是我军从地形特点和守敌布局出发采取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举措。也是符合整体作战需要的绝妙一招。

建国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反映天津战役的有关表现形式中,都将金汤桥会师作为天津解放的重要标志。金汤桥也因此驰名中外。从军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解放天津会师问题确有必要重新探讨,而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考虑,则可充分发挥其在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上的强大功能。解放后,所以选择金汤桥作为天津解放的象征,主要是基于我军东西对进突击部队在打通中部地区上,金汤桥所处的突出位置,以及东西两大集团中3个纵队的突击部队曾先后进占该桥的情况。因此,这样一座在地理人文上颇具特点之地,就成为纪念标志势所必然的选择。虽然我们至今仍遗憾就此未留下任何照片,而今天看到的都是前苏联摄影队在解放桥补拍的影像资料,却丝毫没有影响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其政治意义早已大大超出当年的军事作用。

从遗留下的资料来分析,“会师金汤桥”与“会师金钢桥”均有老照片存世。然而在“会师金钢桥”的照片中,大桥上“拥护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大幅标语更是最大的疑点。试问,在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解放军指战员是否有时间在悬挂好标语后再去拍摄一张集体合影的纪念照呢?由此推断,这些照片都存在事后补拍的可能。

也许是与金汤桥相比解放桥的外型更雄伟壮观,也许是解放桥的开启更引人入胜,也许是当时选择解放桥拍摄较为方便,当年电影的摄影师最终选择了解放桥作为会师场景的拍摄地点。

历史有时会在不经意间由于细微的偏差而引起误读。追本溯源、考据事实真相,这是每一个尊重历史的人所应面对的问题。因为历史老人的眼里不揉沙子。

会师金汤桥的照片

会师金钢桥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