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日本军舰非法闯入中国内河并抢劫,背后惊人内情!

日本军舰非法闯入中国内河并抢劫,背后惊人内情!

【摘要】:日本军舰正在驶过解放桥这是一张近似于万国桥“标准照”的相片。七时半,舰过桥下。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舰艇,只喷涂舰队号而没有船舷号。但让人诧异的是,日本军舰作为其本国的武力象征,竟是在中国政府方面毫不知情的背景下公然闯入天津内河的,并一路长驱而入直抵日租界码头。更有甚者,强盗大摇大摆的登堂入室,逍遥挥霍后,却要让被害人买单,这可谓奇耻大辱,日本军舰就是如此。日方为掩护奉军舰艇驶进大沽口,竟派军舰护航。

日本军舰正在驶过解放桥

这是一张近似于万国桥“标准照”的相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万国桥建成后,在各种书籍、杂志、明信片等印刷品上,该片被反复使用。毫无疑问,这是一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照片。钢筋铁骨的大桥平日里长虹卧波。当有船开来,桥体当空打开,犹如伸出宽广的臂膀,让远道而来的朋友感受天津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有容乃大的胸怀。场面本已雄伟壮观,偏巧过桥的并非一般船舶,又是威风凛凛的战舰。此般相得益彰的衬托下,凸显出万国桥的雄浑与伟岸,诠释了开桥盛景中那摄人心魄的瞬间。

笔者经过与1929年10月25日《大公报》上的一幅新闻图片比对,可以确定桥下的船只正是日本驱逐舰“槙号”。同时,《大公报》当天还以《日舰昨晨泊码头》为题详细记载了该舰过桥的情景:

根据1929年10月25日《大公报》载《日舰昨晨泊码头》的报道,即可确定左侧老照片的军舰即是“槙”号驱逐舰

日本驱逐舰‘槙号’来津……七时二十分行抵万国桥。是时在日租界码头鹄立欢迎之日侨,见万国桥开放,多以照相机趋前拍照。七时半,舰过桥下。‘槙’舰大放汽号,与开桥机声、日侨呼声,合成一气。

这些绘声绘色的报道,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老照片又增添了听觉效果,使其更为完美。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这张照片拍摄于1929年10月25日早晨7点30分左右,摄影师正是身处岸边翘首以盼的日侨人群中。根据日文资料,我们能找到一些有关“槙号”驱逐舰的介绍,它于1918年4月7日在日本佐世保海军工厂建成,排水量770吨,是“楢”级驱逐舰中的一艘。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舰艇,只喷涂舰队号而没有船舷号。因该船隶属于第九驱逐舰队,所以在舰首喷涂的号码为“9”。因吃水浅的特点,常被派驻我国河口及渤海湾地区从事警备活动。此舰于1934年4月1日退役,1936年后作为日本海军工机学校的教学船只使用。

假如这是一次建立在中、日两国海军间的友好访问,那盛大的欢迎场面也算情理之中。但让人诧异的是,日本军舰作为其本国的武力象征,竟是在中国政府方面毫不知情的背景下公然闯入天津内河的,并一路长驱而入直抵日租界码头。这种行径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蔑视,更是对中国政府的无理挑衅。面对如此形势,津沽舆论界一片哗然,各大媒体接连数日对事态进展给予持续报道。这也为我们了解当年的历史细节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

日本军舰进入海河,日侨在岸边翘首以盼

与“槙号”驱逐舰一同来津的,还有一艘名为“马吉号”的鱼雷艇。两舰于10月23日抵达塘沽,24日沿海河逆流而上,在特别一区码头停泊,25日过万国桥最终抵达日租界山口街码头。据1929年10月24日《大公报》中的《两日舰长驱入海河》一文报道,日舰是以“视察海河”为名进入内河的。《津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中也有记载:

1929年间,有日本驱逐舰,驶至本埠日租界河岸停泊,察其用意,盖因天津港口界限,将有推至日租界以西之举,该舰特来试航,以示日籍商轮可以驶达该段水道内停泊。果也,本埠港口界限,即于1930年6月6日,由万国桥展至金汤桥矣。

即便“拓展航线”的理由勉强说得过去,可是日方为何放着各种商船、民船不用,偏偏要让军舰来试航,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军舰被公认是一个国家在水面上的活动领土,一旦肆意驶入他国内河,必将昭示着赤裸裸的侵略野心。10月23日,当《益世报》发表的《日驱逐舰昨抵塘沽》在文中描写第一时间发现日舰行踪的过程时,就向国人发出了大声疾呼:“惟我内地海港,外舰竟敢直入无忌,此种事件,若不急为禁止,则我国防土,殊多缺憾云。”(www.chuimin.cn)

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日本两艘军舰在海河里并未感到做贼心虚,其对自己蓄谋已久的险恶用心没有任何伪装,如入无人之境。沿途日侨的欢迎人群更是令日本军方的野心极度膨胀。“槙号”驱逐舰与“马吉号”鱼雷艇在到达日租界码头后都举行了欢迎仪式,并供日本侨民上舰参观。10月25日《益世报》以《天津市新国耻》为题进行报道:

下午,日本孩童咸上船参观,记者所摄之影,图中儿童,即系日租界居留民团小学校学生嬉戏之状况。按:此种外国军舰驶入中国内河,而任令该国小学校学生参观,加以舰上兵士之指示,最易养成儿童藐视国人之心理。

侵华日军培养少年尚武精神之用意和“侵略从娃娃抓起”之用心由此便可管中窥豹。

更有甚者,强盗大摇大摆的登堂入室,逍遥挥霍后,却要让被害人买单,这可谓奇耻大辱,日本军舰就是如此。《天津市新国耻》中也记述了这一经过:

该舰自停舶日租界码头后,岸上左近即由日工部局派人前往添装大号电灯泡。同时由租界华人所纳之税款中,提出一部分,作为欢迎该驱逐舰军士及一切之开销。闻该舰停留津市,尚有多日,此一笔重大开销,胥当由住该租界之国人担负之。傍晚该舰以探险灯照耀各处,光度闪耀至数海里之遥,洵属可恶已极。

这就难怪记者将此事称为“天津自成立特别市以来第一次之国耻也。”

其实,日舰在海河中为所欲为的事件并不仅此一桩,20世纪20年代末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岁月中,各大媒体的准确记录就不胜枚举,而未见诸报端之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海河上跑外国军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自此之后,列强的各式战舰如同走马灯似的往来穿梭。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也是由侵华日军制造的。

1926年3月,正值冯玉祥统领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队作战期间。这本是中国内政,却又有日本插足。日方为掩护奉军舰艇驶进大沽口,竟派军舰护航。在海口炮台驻守的冯玉祥部官兵发现后,先以旗语制止,在未见回应后遂以空炮警告。谁料日舰却以实弹还击,致使国民军死伤十余人,制造了“大沽口事件”。国民军只好自卫还击,终将日舰赶出海口。然而事后,不甘失败的日本人以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为由,联合八国公使,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拆除大沽口防务设施,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欲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以此为导火索,才引发了1926年3月18日的北京学生游行示威和流血冲突——史称“三·一八惨案”。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大国博弈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海河上游弋的各国军舰正说明了这一道理。我想当年的摄影师可能并未考虑到这一点。然而就在不经意间,他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的历史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