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放桥:百年堵车难题

解放桥:百年堵车难题

【摘要】:堵车更是家常便饭。直到前两年沿河两岸修建了下沉式隧道,将机动车与行人分流,又设置单行路,减少路口的交叉与拥堵。万国桥头执勤的法国巡警可能有朋友会认为,堵车是工业社会高度发达后产生的新问题,其实不尽然。就以解放桥为例,这里的堵车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但刚刚通车就发现,正如雷穆森在预言中所说,桥上的堵车问题还在延续。

近几十年来,天津站地区的交通堵塞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疾。这里有拎着大包小裹的旅客、有匆匆而过的行者、更有左顾右盼的游人。几十条线路的公交车在此停靠、出租车停在路边等着拉活儿、私家车你来我往川流不息。便道上摩肩接踵,公路上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交织起来,仿佛一团乱麻,难以理清头绪。

警察万国桥上指挥交通

而解放桥则是这里沟通海河两岸的最重要枢纽,日常交通压力不言而喻。堵车更是家常便饭。不在桥头等几个红绿灯,您就甭想过去。直到前两年沿河两岸修建了下沉式隧道,将机动车与行人分流,又设置单行路,减少路口的交叉与拥堵。多项治理措施的出台才有了如今比较畅通便捷的交通环境

万国桥头执勤的法国巡警

可能有朋友会认为,堵车是工业社会高度发达后产生的新问题,其实不尽然。就以解放桥为例,这里的堵车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是怎一个“堵”字了得。

随着近代以来火车引入津门,此地就是通往老龙头火车站的必经之路,清末又成为连通法、俄、意三国租界的咽喉要道。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必然导致经济的飞速繁荣,人气的聚拢使交通流量与日俱增。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老万国桥(1904—1928),到20年代初就因拥挤不堪而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了。从1922年开始,列强就提出兴建新桥的动议,因筹款问题无法解决而被搁置。到了次年(1923),各国终于达成一致,决定修造世界最先进的铁桥。

建桥过程中,要求增加桥面宽度的呼声贯穿始终。由英国人雷穆森撰写、于1925年出版的《Tientsi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天津插图本史纲》)中就曾记载:(www.chuimin.cn)

(万国桥)美中不足的是,桥面车道只有40英尺宽,虽然两侧都有供行人走的便道。现在的万国桥桥面只有25英尺宽,多年来一直显得太窄了。新的桥面将加宽15英尺,但鉴于这个商埠的交通量不断增长,从租界通向铁路车站的桥只有一座,新的万国桥到1927年竣工以前恐怕就会显得太小了。

1927年10月18日,新桥正式落成。但刚刚通车就发现,正如雷穆森在预言中所说,桥上的堵车问题还在延续。为此,法租界工部局不得不在1927年10月28日的《大公报》上发布了《新万国桥货车通行规则》:

法租界工部局昨发通告云:(一)新万国桥桥头与马路接连地方,坡起不平,车辆上行,甚费气力,故满载货物之地扒车,每辆至少须有强壮者六人拉挽(;二)载负车辆,行走甚缓,如一次放行太多,则他种轻快车辆,必受影响,故每一次放行货车,至多不得超过五辆(;三)在法租界等待过桥之载货车辆,须停留于中街两旁墙角线以后地方,以免有碍十字路口之交通(;四)桥口前面地方,交通繁盛,须按规则行走,方可免去危险,故拉货车辆,不可贪图省近,横斜穿过。

1927年10月29日《益世报》载《新万国桥运货车通行规则》

次日(10月29日)《益世报》也以《新万国桥运货车通行规则》为题对此事进行报道。

原本以为新桥能够满足需求,谁料通车仅仅10天之后,主管部门就下达管理规则,治理阻塞与拥堵,这想必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而仔细读来,这份《通行规则》更是有趣,每次放行货车不得超过五辆,这样必然导致大量货车等候在桥两端。如此一来,桥上是顺畅了,那桥两侧呢?不是“堵车”依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