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百年留踪:开平铁路桥的历史全景

百年留踪:开平铁路桥的历史全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章对该桥鲜有提及。同时,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二次大论战也对此桥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886年,李鸿章组建开平铁路公司,由该公司购买原属开平煤矿的唐胥铁路,并将铁路从胥各庄修至芦台。连接法租界与天津东站的跨河铁桥,正是本次工程的一部分。因循守旧的顽固派借此机会一触即发,从而爆发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二次大论战。而本次论战,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已经通车,其优越性有目共睹。

在今解放桥不远处,一百多年前曾出现过一座未建成即被拆除的铁桥。可能是没能竣工的缘故,所以在史籍文献中一直查不到它的名字。也许是根本还没来得及命名,就已经消失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章对该桥鲜有提及。它似乎犹如天边的流星,只留下一道美妙光影,便悄然沉寂在苍茫夜空中。然而若用时代大背景的视角去分析,从诞生到夭折,铁桥短暂存世的过程又恰好是那个动荡年代中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缩影。

《T: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天津插图本史纲》)里对此桥有过描述:“1888年天津铁路通车之后,铁路公司着手修建一座跨过海河的高大的铁拱桥以连接租界与天津东站,或称‘租界’车站。这座铁桥最初决定建在英法租界的交界处,但是法国当局以这将会妨碍法国炮艇驶抵法租界码头为理由而反对在那儿修建。后来又决定在法国租界上游修建,但是又遭到中国人的反对,最终选择了现在的万国桥以下大约150码这样一个折中的地点修建。”

按照今天通用长度单位换算,1码等于3英尺,即0.9144米。这样算来,150码也就是不到150米。可见这座铁桥距离老万国桥(1904—1928)是很近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它与中国早期铁路之一的“津通铁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二次大论战也对此桥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从我国早期铁路发展史说起。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于1881年建成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鉴于长距离、大范围兴修铁路的资金难以保证,决定缩小筑路规模。他计划在唐胥铁路的基础上,逐年修建,稳步推进,从而形成北至山海关、南至天津的铁路网。该方案的优点是全线位于直隶省境内,而分段兴修,工程小、集资易、见效快,既有利于巩固北洋防卫,又可促进开平煤矿开发。(www.chuimin.cn)

1886年,李鸿章组建开平铁路公司,由该公司购买原属开平煤矿的唐胥铁路,并将铁路从胥各庄修至芦台。这段铁路于1887年建成后,又续修至天津,并于1888年通车,即“唐津铁路”。按照计划,下一步将是铺设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史称“津通铁路”。1888年冬,李鸿章通过海军衙门奏请建设津通铁路,清廷表示同意。连接法租界与天津东站的跨河铁桥,正是本次工程的一部分。

因循守旧的顽固派借此机会一触即发,从而爆发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二次大论战。其间众多反对者群起攻之。言辞激烈者,如,国子监祭酒盛昱、山西道监察御史屠仁守、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沅、户部给事中洪良品、礼部尚书奎润、仓场侍郎游百川、内阁学士文治、户部尚书翁同龢、体仁阁大学士徐桐等。

此前的第一次论战时,是针对兴修铁路的利弊的空谈,尚须实践检验。而本次论战,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已经通车,其优越性有目共睹。洋务派足以用事实来辩驳顽固派的陈词滥调,也最终确定了发展铁路为“自强要策”。可惜的是,慈禧太后为牵制北洋势力的扩张,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修筑卢沟桥到汉口的“卢汉铁路”,使津通铁路最终流产,这座已跨越海河并且即将完工的大桥,也只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