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官称和俗称:区别和评判准则

官称和俗称:区别和评判准则

【摘要】:对于天津各租界地名,虽然各国租界当局都有官方称谓,但老百姓总习惯用“国名+建筑用途”的方式来称呼租界里的建筑。所谓官称是指有文献史料做依据,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命名。俗称则是从风俗习惯而来,是流行于民间的称谓。因此,后人对于往昔官称的确定,应该讲究以史为证、有据可查,而不能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作为简单化的评判标准。由此,笔者认为,“万国桥”才是官称,而“法国桥”应是俗称,但偶尔也被官方使用过。

虽然外国人在大桥建设之初,就为其取了“万国桥”的洋名字,但老百姓偏偏不买账。

天津卫的地盘上,起名字当然要按此地的规矩来。你用你的洋称呼,我有我的土叫法。而且往往是多年之后,这土叫法早已响彻云霄,而那洋称呼却是湮没无闻。此类事例屡见不鲜。如:位于三岔河口原望海楼旧址一带的天主教堂,原本由法国人为之取名“圣母得胜堂”,但天津老百姓就是不管那一套,而是坚持叫它“望海楼教堂”。另如:天津法租界的天主教堂,曾被命名为“圣路易教堂”,但也没能延续多久,即被“紫竹林教堂”这个本土化的名字所取代。

对于连接天津法租界与天津火车站(时名老龙头火车站)之间的这座大桥更是如此。虽然“万国桥”这一桥名已被白纸黑字确定下来,可是天津人就爱叫它“法国桥”。甚至直到今天,很多老先生都难以改口。

如果你问这些老人,为什么管它叫“法国桥”呢?他们大多都含含糊糊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也会有人反问你,这桥不是法国人建的吗?由此得名,还有嘛问题吗?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中有明确记载,即从大桥筹建之初,盘踞在津的各国列强都参与其中,而施工过程中,更少不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应该说大桥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万国桥”一名也正是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要想搞清为何天津人爱叫它“法国桥”,应将历史上天津的地名命名习惯作为切入点。

在清末民初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里,天津被划分为九国租界。对于天津各租界地名,虽然各国租界当局都有官方称谓,但老百姓总习惯用“国名+建筑用途”的方式来称呼租界里的建筑。在天津法租界中,以此种方式命名的情形随处可见,比较著名的如:法国领事馆、法国公议局、法国营盘、法国教堂、法国俱乐部、法国花园、法国菜市等。循此思维模式来理解,位于天津法租界入口处的这座特色鲜明的大桥被称为“法国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桥”的知名度远远高于“万国桥”。

《荣庆日记》所载就很能说明问题。

1914年(民国三年)十月十八日:午后,乘车度法国桥,经意、奥界,过东浮桥至官银号,归蕃老到,看吴仲老新置房。(www.chuimin.cn)

1914年(民国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早,上楼负暄,看书、啜茗。午后,度法国桥,经盐坨意、奥界,由浮桥、铁桥折归,仍楼上观书。

荣庆是清末政坛中的重要人物,跻身阁臣之列。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荣庆携全体家眷迁居天津,过起了寓公生活。初来乍到的他,对津门掌故知之甚少是在所难免,至于地名演变和历史渊源的问题就更是一无所知了。所以在地名的使用上,他最容易随波逐流,模仿天津本地人的语言习惯。这也就有了《荣庆日记》中照搬“法国桥”这一桥名的情形。总之,在历史上“法国桥”比“万国桥”的使用更普遍,也更易于人们接受。

“万国桥”和“法国桥”这两个桥名,究竟哪个才是官称呢?

所谓官称是指有文献史料做依据,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命名。俗称则是从风俗习惯而来,是流行于民间的称谓。因此,后人对于往昔官称的确定,应该讲究以史为证、有据可查,而不能以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作为简单化的评判标准。

前文提到的《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中对于万国桥命名的记载,就是最明显的证据。此外,还可以通过老地图来做进一步佐证。因为,地图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内,均是专业部门的正式出版物,具备地名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从1904年建成老万国桥(1904—1928)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笔者共查阅到8张天津地图,其中,7张标注均为“万国桥”,即:1913年《天津最新详细地图》、1917年《京津两市图(天津)》、1919年《天津地图(MAP OF TIENTSIN)》、1925—1926年《天津地图(MAP OF TIENTSIN)》、1927年《天津市街图》、1934年《天津详图(华英对照)》、1937年《天津市县详图》。另有1张标注为“法国桥”,即:1908年《天津全埠详细新图》。

天津地方志典籍中,也载有“万国桥”这一称谓,如:1918年出版的《津门精华实录》中记载:“万国桥,本我‘老龙头浮桥’,经各国改筑,遂改名为万国桥……”

由此,笔者认为,“万国桥”才是官称,而“法国桥”应是俗称,但偶尔也被官方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