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保寨:荆门古寨,历史悠久,建于清嘉庆元年

天保寨:荆门古寨,历史悠久,建于清嘉庆元年

【摘要】:天保寨南北向呈椭圆形,周长640米,寨墙高3.5米至5米不等。笔者2012年10月31日考察天保寨。天保寨西门西门至南门间的环形寨墙长120米,其中南墙顶宽0.8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0.2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以上的碑文明确地告诉我们,天保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丙戌),即1796年,当时名为大兴山。清同治二年又复为修理,更名为天保寨。

京山县宋河镇杨家冲村6组和张关村6组交界处有一座天保山,海拔346米,山平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山顶遗存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天保寨。

天保寨南北向呈椭圆形,周长640米,寨墙高3.5米至5米不等。寨内中部建有一堵东西向的内墙,分别与东寨墙和西寨墙相交接。全寨开设南、西、北3座寨门和东、西2座内墙的内门,寨内有一座天保古寺遗迹。整座寨城现状保存一般。

笔者2012年10月31日考察天保寨。绕道从西麓登山,山坡上遗存有两条平行的神道,以块石码成三条路石拦从山麓蜿蜒伸于山顶的西门南侧的石平台处,全长约300米。传说这两条神道,是附近的董山和但山的乡民信众们上山到天保寺进香求神时,边走边叩拜的专用神道,两山信众各走一条道,不能穿插混行。

古寨的西门为方门结构。门宽1米,高2米,门墙厚3.3米。门两侧壁上各用块石码成一个杠眼,没有门顶石和门槛石的构件。门外侧下部砌成5级石台阶,供人踏步进出。西门两侧的寨墙顶宽1米,外侧高3.5米,显得十分高大;内侧降层1米后,开设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

天保寨西门

西门至南门间的环形寨墙长120米,其中南墙顶宽0.8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0.2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南门也为方门形制,门宽1.3米,高2.1米,门墙厚2.6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

南门内侧不远处建有一座哨屋,面宽4米,进深2.5米,屋墙残高2.5米。迎门处的南墙上开有几个瞭望孔。

南门城顶上可向东北环行至东寨墙与内墙交界处,全长90米。其中东寨墙顶宽0.8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这段东寨墙保存较好。

寨内中的内寨墙东西全长100米,高2米左右,厚1.5米左右。其中东段和西段各长50米。在东侧内墙和东寨墙交接处的内墙5米处的段面上,开设有一个内门,称为东内门,也为方门结构。门宽0.9米,高1.6米,门墙厚1.5米左右。

由东寨墙和东侧内墙交接处继续向北环行170米后,即抵达古寨的北门。北门位于古寨的东北角处,门宽1.2米,残高1.4米,门墙厚3.2米。此门损坏严重。北门两侧的北寨墙顶宽1.2米,外侧高5米,内侧高3米左右。(www.chuimin.cn)

在北门城顶上向西南环行200米,即抵西寨墙和西侧内墙交接处。其中北墙上建有一处哨屋,面宽5米,进深3.3米,屋墙残高1米。哨屋的东、西两头各开设一个宽1米,高1.9米,深3米的射击孔。看来此寨采取对衬手法,在南、北两头各建一哨卡,以作防范上的呼应。这段北墙中有长50米的寨墙全用薄片石垒叠而成,顶宽1米,外侧高5米,内侧高4米多,构筑得规整牢实,颇具气势。

西侧内墙中的西内门宽1.2米,高1.2米,门墙厚1.3米。其门东侧的内墙高2.5米,向东延伸直上山顶。在西内门的东侧墙上开设了几个瞭望孔。由西寨墙和西内墙交接处的墙顶上向南环行60米后,就到了寨内的西门了。

西内门东墙上的瞭望孔

寨内山顶上内墙的南侧平顶处,有一座古寺的遗址,人们称为天保寺。从墙脚遗址分析,寺为三间三进的建筑结构,面宽9米,进深16.5米,可惜只剩东侧高约3米的山墙外,其余的寺院建筑早已毁坏殆尽。传说天保寺建于明初,香火十分旺盛,最兴隆发达时寺院内竟有50位和尚传经说法。大雄宝殿上所点的蜡烛,大风也吹不熄灭。人称天保神烛。

在寺院门前东南角的山石上,长着一奇特的梧桐树,即在梧桐古根兜上长着三株直立高大的绿色梧桐直插蓝天。我们将此树戏称为“三炷香”,这也算是天保寺的一绝吧!

令人万分惊喜的是,在寺外东侧的山坡上,发现了一块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古碑,高1.05米,宽0.65米,厚0.1米,米黄色石质。经过制作拓片后,碑文内容便一清二楚了。

碑额橫列阴刻小楷书“城皇、白竹众姓功德”8字。城皇、白竹,乃系当地古时的村名。从而可知,当年是由这两个村的乡民们捐资复为修寨修庙的。碑文曰:“从来立寨以为民人之攸关,建庙以冀神灵之拥护,大抵觇其地脉灵秀,山势险峻。自嘉庆丙辰始名大兴山,迄今同治二年复为修理,更为天保寨。谅其先后创置,大都不过倚势栖处耳。夫显而彰者,有香山、富水为之保障;胜而传者,比太阳、石人配其嵯峨。缘寨内基址,远大一遍;寨内隙地,周围六尺。乐夫或施或置,均议属公,众姓子孙无得觊觎。一以备后世之观望,一以作地方之维持。故将所施所置田产并首人名目,勒诸石以志不朽云。”以上的碑文明确地告诉我们,天保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丙戌),即1796年,当时名为大兴山。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复为修理,更名为天保寨。同治十二年,又重修古寨和古寺。寨内所有空地,均属公产,任何人不得侵占。碑文中,作者还将天保寺与京山的香山寺、富水寺、太阳寺和石人山的芭蕉寺相提并论,可以想见当时天保寺的香火隆盛之状。

碑文末尾除记刻了董天爵等9位首人捐田数目和25人捐资者的姓名外,还专门记录了寨中的武器数量:“铜炮二号,铁炮一号,长短枪八号,火药二桶,存在天保寺。”此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