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龙凤寨的历史实物资料

荆门古寨:龙凤寨的历史实物资料

【摘要】:龙凤寨位于京山县杨集镇五童观村和花石岩村交界处的龙凤山顶,其山海拔535米,山平面积5平方公里,山势呈东西走向。龙凤寨建于明末,系先民们为避李自成起义军而构筑的一座古寨。笔者2008年5月7日和2010年11月5日两次考察龙凤寨。从杨集镇出发向龙凤寨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翻山越岭的艰难行程,终于抵达古寨的东门口。龙凤寨东门由北门城顶上继续向西环行200米后,可至古寨的西门。是研究龙凤寨和龙凤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龙凤寨位于京山县杨集镇五童观村和花石岩村交界处的龙凤山顶,其山海拔535米,山平面积5平方公里,山势呈东西走向。

龙凤寨建于明末,系先民们为避李自成起义军而构筑的一座古寨。其状东西向呈梭子形,周长650米,寨墙高2.5米至3.5米不等,开设东、西、北3座寨门,寨内有一座龙凤寺遗址。整座寨城的现状保存较差。

笔者2008年5月7日和2010年11月5日两次考察龙凤寨。从杨集镇出发向龙凤寨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翻山越岭的艰难行程,终于抵达古寨的东门口。

东门为方门结构,保存基本完整。门宽1.15米,高2.2米,门墙厚3.2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等构件。东门两侧的东寨墙顶宽1.5米,外侧高2.5米至3.5米左右;内侧降层0.8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东寨墙保存较好。

东门城顶上可向北环行后,再向西环行至古寨的北门,这两门间的寨墙长125米,顶宽0.8米,外侧高2.5米;内侧高1.5米左右。内侧墙中没有设置内走道。北门也为方门结构,损坏严重,残高1米,残宽1.5米,门墙厚2米。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

龙凤寨东门

由北门城顶上继续向西环行200米后,可至古寨的西门。这段寨墙顶宽1米至1.2米不等,外侧高2.5米至3.5米不等,内侧高1米至1.5米不等。西门同样为方门结构,也有损坏。门残宽0.8米,南侧门墙高2米,墙厚1.5米;北侧门墙已毁失。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西门附近北侧墙中设置了一个射击孔,孔高0.3米,宽0.2米,深2米。(www.chuimin.cn)

西门至东门间的南侧环行寨墙全长325米,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2.5米;内侧高1.5米左右。这段长长的寨墙中有几处毁坏严重。寨墙中没有发现南门的建筑遗址。

古寨中的龙凤寺,建自宋代,但现已残败不堪。从遗存看,其寺坐北朝南,面宽23.6米,进深11米,三间二进结构,所存部分庙墙高6米多。寺庙遗址上保存有古碑10多块,其中完整的有4块。是研究龙凤寨和龙凤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经过制作拓片后,文字清晰可读。

刻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龙凤禁碑》,是关于龙凤寺的十六条清规戒律的内容。其序言先讲立规的道理:“盖闻创之于始,必欲禁之于后。兹龙凤仙山,时虽守规。人心知不同,后事必严。所以众善公议,早示禁条,以杜后患。自立之后,庙中如有违者,许请灯盟并众护法呜公驱逐,另请有德之僧居之。”禁条中有“不许间断课诵,不许典当田地,不许食其烟酒,不许吃公营私,不许抺牌赌博,不许口角争锋,不许紊乱佛事,不许鱼肉入寺,不许看戏赶会,不许游食僧道常住,不许俗家妇女来往,不许无知痞棍相交诱害善良”等内容。可谓细致明确,管理严格,以保佛门净地的安全。

刻于光绪元年(1875年),杨坤撰书的《万寿无彊》碑,记载了龙凤寺和寨的有关历史情况:“龙凤仙山,巍巍雄峙。自宋元至今,建有古刹,神最灵验。历代兵燹,未遭屠毒。及圣朝同治三年甲子,因躲匪避乱人众,加之风雨飘摇,庙屋有损。至丙寅(指同治五年),余重修庙宇一次。乙丑年(指同治四年),栽木林,又逢匪患,入寨避乱人多,踏坏后又重栽。后又被牲口践踏,臭气熏天,神灵不安。十二年(指同治十二年),与住持僧同众商议,重修庙宇,整理山林,添置塔灯,重塑菩萨金身。又将西厢添修新殿一间,以广佛地。”后刻300多捐资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碑文可知,众多的善心者为古寺和古寨做出了许多贡献。

龙凤寺遗址

有一块龙凤寺的山门之额石,宽0.9米,高0.3米,厚0.1米。额面横列阳刻大楷书“龙凤仙山”4字。此门额之碑仍完整地倒卧在山门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