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鞍山双寨:历史遗存见证日本侵华

马鞍山双寨:历史遗存见证日本侵华

【摘要】:笔者2009年2月4日和3月8日两次考察马鞍山双寨。出北寨南门再向南前行300多米远的路程,就抵达马鞍山的南寨了。听当地老人介绍,马鞍山双寨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乡民们为躲避白莲教义军而修建的。1941年,日本侵略军为了加强对栗溪、南漳和远安的进攻,在南桥以西的马鞍山顶修建工事,构筑地堡,以封锁通往姚河、栗溪等地的通道。马鞍山上遗存的三座地堡,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的历史铁证。

东宝区子陵铺镇四坪村3组有一座山叫马鞍山,海拔249米,山势为南北走向,其南北两峰突兀,状如马鞍形,故俗称马鞍山。南北双寨就构筑于山上。

笔者2009年2月4日和3月8日两次考察马鞍山双寨。从山的东坡登山,经过攀行蜿蜒曲折又非常陡峭的坡路,约40多分钟的行程,到达东头山顶。站在山顶,向东北方向望去,山下的乌龟泉、神树和纵横交错的农田都尽收眼底,似乎就是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回头打量山顶,突然发现有一个侵华日军留下的地堡。此堡为卷孔式钢混结构,顶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宽4.4米,堡高1.6米,壁厚0.5米,堡内净空宽2米。顶面有两个0.2米见方的透气孔。地堡的西北壁和西南壁各开设一个宽0.6米,高0.3米的射击孔。地堡的东侧开设一个洞门与堡边的壕沟相通,洞门宽1.2米,高1.3米,壕沟宽1.2米,深1.5米。壕沟直通山坡,十分隐蔽。从地形上讲,此地堡处于山的北端,当称为北堡了。

由北堡向南前行400多米远的距离,有一座古寨城呈现眼前。此寨称为北寨。北寨状呈不规则的圆形,周长250米,寨墙残高2米至3米不等,顶宽1.2米。南墙上的南门为方门结构,门宽1.1米,残高1米,门墙厚2米。在南门的两侧寨墙上,各修建有一个方形炮台,长宽各有4米,墙高1米左右,现已倒塌不齐。寨内东墙壁处,有一口古井,井口长2米,宽1米,深1.5米。其井现早已干涸,可在古时,此井肯定是有活水的,能供上寨避乱的人饮用。

北寨墙外的中地堡

北寨寨墙外正西6米处,又发现遗存有日军所建的暗堡一个,当称为中地堡,也为卷孔式钢混结构,呈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3.3米,高2米。顶面有3个透气孔,每个孔大小为0.2米见方。地堡的北、西、南三壁各开设1个射击孔,每孔宽0.5米,高0.2米。

出北寨南门再向南前行300多米远的路程,就抵达马鞍山的南寨了。南寨也呈不规则的圆形,周长200米,比北寨约小一点。寨墙顶宽1.5米,外侧高3米左右。开设有北、南、西三门,均为方门结构。北门宽2.3米,残高1米,门墙厚1.4米。从北门墙顶可环行至南门处。南门宽0.9米,残高1米,门墙厚3米。南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大半圆形的炮台,长宽各5米。(www.chuimin.cn)

西门宽0.9米,高2米,门墙厚3米。西墙顶宽1米,外侧高3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1.2米的内走道。西墙保存较好。

西门南边寨墙处,又遗存有一个日军所建的暗堡,当称为南地堡,也为卷孔式钢混结构,呈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高1.5米。顶面开设2个透气孔,每孔大小为0.2米见方。地堡的西、南两壁各开设一个射击孔,每孔宽0.5米,高0.3米,厚0.5米。

听当地老人介绍,马鞍山双寨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乡民们为躲避白莲教义军而修建的。整个古寨现状保存较差。

南寨炮台遗址

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三十九师团攻占荆门后,在子陵、南桥一带先后建立据点,驻扎部队。襄西沦陷后,国民党军退守西至宜昌以西沿荆山东麓经远安至荆门石桥驿一线,防守的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将第七十七军布防于荆门粟溪一带。1941年,日本侵略军为了加强对栗溪、南漳和远安的进攻,在南桥以西的马鞍山顶修建工事,构筑地堡,以封锁通往姚河、栗溪等地的通道。马鞍山上遗存的三座地堡,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的历史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