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柘树包寨介绍

荆门古寨,柘树包寨介绍

【摘要】:柘树包寨位于东宝区栗溪镇裴山村5组的柘树包兴元岩顶,其山海拔569.5米,山平面积0.3平方公里,山势呈东西走向。据寨中碑文记载,柘树包寨建于清宣统三年十月。因此山长满了柘树,故人们俗称此寨叫柘树包寨。柘树包寨关庙石碑此次所修建的这座柘树包寨,状如圆形,周长160米。从山之南麓上山,逐步顺山路向东攀行,大约经过一个小时的行程后,到达柘树包寨的东门处。

柘树包寨位于东宝区栗溪镇裴山村5组的柘树包兴元岩顶,其山海拔569.5米,山平面积0.3平方公里,山势呈东西走向。

据寨中碑文记载,柘树包寨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这是笔者考察所见荆门市范围内建寨时间最晚的一座寨城。清朝末年,年岁荒乱,人民饥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反抗情绪不断高涨,干戈扰攘,刀兵剖伐。在栗溪裴山地区,有乡绅刘光远等人与山主陈、李二姓商定,在兴元岩顶修建寨城一座,以趋吉避乱,躲藏万民。同时,在寨内建构关帝庙一座,以祈关圣帝君护佑百姓。由于乡间众人齐心,个个踊跃出工,石匠黄世法等吃苦耐劳,技术高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山顶寨城如愿竣工告成。因此山长满了柘树,故人们俗称此寨叫柘树包寨。刻于清宣统三年的《修寨碑序》记载了此事。

柘树包寨关庙石碑

此次所修建的这座柘树包寨,状如圆形,周长160米。寨墙高3米至5米不等。寨内开设东、西两门,均为无顶方门。寨中存有关帝庙遗迹,以及石碑一方,石屋10余间。整个山寨现在保存较差。

笔者2008年12月19日考察柘树包寨。从山之南麓上山,逐步顺山路向东攀行,大约经过一个小时的行程后,到达柘树包寨的东门处。

东门为方门结构,宽1.3米,残高1.5米,墙厚3.6米,墙体坚实牢固。(www.chuimin.cn)

通过丈量,东门至西门间的北侧寨墙计长80米,顶宽1米,外侧墙高5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2米左右。

西门也为无顶方门,现状比东门保存的完整。门宽1.3米,高2米,门墙厚4米。

西门至东门间的南侧寨墙计长80米,顶宽1米,外侧墙高3.5米左右。内侧降层0.5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

寨中山顶遗存的关帝庙坐北朝南,面宽5米,进深4.5米,墙厚0.5米,山墙残高2米。庙中大殿东侧墙壁处竖立石碑1块,记载了建修寨城和关庙的缘委,具有史料价值。关帝庙周围遗存的十几间石屋早已残毁不堪。

听当地老人讲,大革命时期,贺龙的部队曾进军仙居一带,传播革命火种。在仙居革命形势的影响下,裴山地区也成立了农会,组建了农民武装力量,农军有1000多人驻扎在柘树包寨上,与仙居天星寨的农民武装遥相呼应,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柘树包寨当时成了农民军的一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