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南寨-东宝区仙居乡福星村1组

荆南寨-东宝区仙居乡福星村1组

【摘要】:荆南寨位于东宝区仙居乡福星村1组的荆南山顶。荆南山是荆门与南漳的界山,寨以山名。笔者2008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4日两次考察荆南寨。荆南寨西门由南墙顶转到东墙顶,发现东墙顶比较宽大,有1.2米至1.5米的宽度,内侧降层1.4米后,置宽1.3米的内走道。荆南寨内遗存的石屋10余间,均系石块叠成,没有屋顶。碑额横列阳刻大楷书“荆南寨”3字。碑屋从实地考察丈量得知,荆南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其功能是为了防避匪患兵乱。

荆南寨位于东宝区仙居乡福星村1组的荆南山顶。此地与南漳县交界,为荆门的最西北角,其山海拔523米,山体面积0.6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荆南山是荆门与南漳的界山,寨以山名。

笔者2008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4日两次考察荆南寨。从福星村村部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的艰苦行程,才登上荆南寨的西寨门口。西门外侧高2.4米,宽1.4米,门墙厚2.6米,内侧门宽1.8米。上方的门顶石长1.2米,宽0.52米,厚0.21米,系一整块大石。整个西门门框的形状呈长梯形,上窄下宽,全以本山灰色块石垒叠而成。

从西门内侧墙壁的台阶而上,就可登上西城门顶。西门城墙外高5米,顶宽2.6米,构筑得坚固牢实。整个西墙呈弧形向内侧围绕,外高5至6米不等,内侧城墙上的内走道,修成2级走道,这在古寨城墙上的走道中是颇具特色的。墙顶宽0.8米,内侧降层1.4米后,置0.7米宽的内走道;第二级再降层0.6米后,再置宽0.7米的内走道。内侧下面的墙脚高1米至1.5米不等。城顶墙垣每隔5米处开一个规格不等的垛口。其内走道的功能是供观察、巡视和作战等通行。

从西城墙绕圈到南城墙,只见南墙的内走道结构发生变化,只设置了一级走道。城顶宽0.8米至0.9米不等,内侧降层1.4米后,置一级宽1.4米的内走道。外侧城墙高5米多。

荆南寨西门

由南墙顶转到东墙顶,发现东墙顶比较宽大,有1.2米至1.5米的宽度,内侧降层1.4米后,置宽1.3米的内走道。下面的内侧墙脚高2.1米左右。外侧城墙高5米多。(www.chuimin.cn)

北寨墙修筑得比较高大,外侧竟高出6米多,显得十分陡峭。墙顶宽1米开外,内侧降层1.5米至1.8米后,置宽1米的内走道,北城门构筑在北墙的西北方,其门框结构形制亦为长梯形。外侧门高2.8米,宽1.1米,西侧墙厚1.4米,东侧墙厚1.1米,内侧门高1.6米,宽1.8米。上方的门顶石长2米,宽1米,厚0.2米。北墙中有10多米长的段面倒塌残缺。

荆南寨内遗存的石屋10余间,均系石块叠成,没有屋顶。在石屋群中,有一栋坐北朝南最大的石屋特别突出,面宽3.7米,进深4.1米,山墙高4米,墙厚0.6米。大门宽1.2米,高2米。墙壁有用石灰粉砌的明显痕迹,屋内外地面散落有大量的灰色瓦片。估计此屋当是寨中的指挥部了。在屋内的北墙东侧处,立有一块刻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仲春月朔日的灰色石质的石碑,高1.2米,宽0.71米,厚0.12米。碑额横列阳刻大楷书“荆南寨”3字。碑文前面有记云:“盖闻从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昔因秦政防胡,北筑长城万里。至今下民虽不及古,立一小寨,以避患乱。但凡城门总面有人偷拆毁坏,一经查出,合城众人协力责罚,决不宽恕,特此告白。”其文开头先引用唐朝韩愈在《与于襄阳书》中的话作为发端,意谓没有人在事前引导、推荐,虽很美好的事物,也不会得到显现;没有人在事后称誉、宣扬,虽很繁华的景象,也不会得到流传。后又讲述秦始皇为了防范匈奴,而在北筑起长城万里的先例。紧接着说到正题:今天我们乡下的民众,虽比不上古人,只建了一座小寨,以躲避患乱。只因凡是建了城门,总面临有人偷拆毁坏的危险。若果有此事,一经查出,全城众人合力责罚,决不宽让饶恕,特此告诫大家,请不要违反。碑文后刻了首人李开录、李开忠、李德盛等139人的姓名及捐资金额,还标明了修寨石匠为邓顶甲,其山山主为余、李姓等姓名。

碑屋

从实地考察丈量得知,荆南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其功能是为了防避匪患兵乱。其寨形状为圆形,开设西、北两个寨门,西门至南再至北门间的寨墙计长98米,北门至西门间的寨墙计长60米,合计周长158米。也属袖珍之寨。据老人讲,原来在两个寨门处各置有一门铁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山主余、李二姓各分得了一门。后来,这两门铁炮已不知其下落。

在荆南山中间腹地,有一处长满野草的大型山坡,曾是山主余、李二姓长期争夺权属的地带。后来两姓的老者们商定,一姓选派一名青年,从上坡卧地打滚直至下坡边为止,谁先滚到,该处草坡就归属于谁。结果是李姓青年占了上风,于是这片坡地就归属李姓管辖了。从此,人们就称这片坡地为打滚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