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腰盆寨:设计精巧,保存完好

腰盆寨:设计精巧,保存完好

【摘要】:腰盆寨,又称新寨子。虽然光阴流逝,世态变迁,但这两个寨名一直沿用至今。腰盆寨南北向呈腰盆形状,周长290米。规模之大,在荆门地区所存古寨中并不多见。腰盆寨是荆门市内目前所见的设计精巧,围墙坚实,保存很好的一座古寨。笔者2008年12月18日和2009年5月6日2次考察腰盆寨。腰盆寨东楼门由东门楼北侧墙壁的十几级台阶,可登上东寨墙顶,东寨墙全长123米,顶宽0.8米,外侧高5米。北墙顶环行可至西寨墙顶,经丈量,西寨墙全长123米。

腰盆寨,又称新寨子。位于东宝区栗溪镇大泉村8组和涧沟村9组交界处的新寨撇山顶,此山海拔563米,山体面积1.5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

清朝咸丰初年,白莲教义军入境,一时人心惶恐。为了保障百姓性命和财产的安全,大泉村的刘姓大户于咸丰二年(1852年),领衔首倡众姓齐心协力,在猴儿垭山顶修建了一座寨城,取名清平寨。居住在附近西南方村落的张姓大户,见刘姓大户办了一件好事,也决心要效仿建一座新的寨子。其寨城的防御功能要超过刘姓所建之寨,终于在咸丰三年(1853年)新寨城竣工,比清平寨多建造了一座门楼和一座炮楼。因状似腰盆,故人称腰盆寨;又因和清平寨相比,是新建之寨,故又称新寨子。虽然光阴流逝,世态变迁,但这两个寨名一直沿用至今。

腰盆寨南北向呈腰盆形状,周长290米。此寨有三大特色:一是城墙较高,一般为5米至6米,墙顶为平顶式结构,且寨墙至今保存完整。二是寨上开设东、西两门,均为高大的城楼方门结构,显得气势恢宏。规模之大,在荆门地区所存古寨中并不多见。三是寨城墙外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单独筑有一座高大坚固的炮楼。腰盆寨是荆门市内目前所见的设计精巧,围墙坚实,保存很好的一座古寨。

笔者2008年12月18日和2009年5月6日2次考察腰盆寨。上腰盆寨有两条路可行。一条是从大泉村8组境内上山,这条山路较为平缓但距离较长,登山时间要长一点;一条是从涧沟村9组境内上山,这条山路岩陡坡滑,但距离较近,登山时间要短一些。一般上山顶后大多从东门入寨。

东门为城楼方门结构。外侧门高2.3米,宽2.3米,墙厚1.1米。门上方的门顶石由2块长2.8米,宽0.5米,厚0.3米的长板石组成,下方的门槛石及门斗眼石均完整如故。内侧门宽2.9米,深2.5米,两侧门墙厚0.8米。东门城楼外侧高5.2米,城楼内两侧墙壁中间开设有搁楼板檩木的搁眼5个,每个搁眼大小为0.15米见方。楼上正前方墙壁正中开设炮眼一个,宽0.5米,高0.8米。这种楼门形制,设计巧,规模大,功能全,做工精,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才能。

腰盆寨东楼门

由东门楼北侧墙壁的十几级台阶,可登上东寨墙顶,东寨墙全长123米,顶宽0.8米,外侧高5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1.2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3.5米。

北寨墙全长22米,顶宽0.8米,外侧墙高5米多。内侧设置两级内走道,即降层1.3米后,设置宽0.6米的内走道;再降层1.2米后,再设置宽0.9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2米。北寨墙的东北角特地修筑了一个大型炮楼。楼墙每边长5.4米,高6米,墙厚0.8米。楼设两层,东、西两侧墙中部开设有搁楼板檩木的搁眼各5个。西侧墙壁叠砌有供人上下的7级台阶。楼下东、北、西三边楼墙各开设2个瞭望哨眼,共计6个。楼上的炮楼门开设在炮楼南侧的北寨墙角处,门高1.7米,宽0.7米。正对着楼内的上下楼梯

这座炮楼保存基本完好。站在炮楼上,向东北方向瞭望,猴儿垭山顶清平寨的巍峨城堡历历在目,似乎还能看见那只传说中的金丝猴正在城顶上奔跑呢!(www.chuimin.cn)

北墙顶环行可至西寨墙顶,经丈量,西寨墙全长123米。顶宽0.8米,外侧墙高5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3.8米。

高耸的北寨墙

西楼门内侧上部

在西寨墙的北端,开设了大型的西城楼方门。西门外侧高2.5米,宽2.1米,墙厚1.1米。城门上部的门顶石由两块长2.8米,宽0.5米,厚0.3米的长板石组成,下面的门槛石及门斗石均保存齐全。城楼外侧墙高6米。内侧门宽2.8米。楼上的两侧南、北墙壁高2.5米,楼下的两侧南、北墙壁高2.7米,合计门楼两侧墙高5.2米。两侧墙中部横列开设搁楼板檩木的搁眼各5个。城楼上部正面中部也开设了一个炮眼,宽0.5米,高0.8米。

由西寨墙环行至南寨墙顶,南寨墙全长22米,顶宽0.8米,外侧墙高5米。内侧降层1.2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3.5米左右。南墙外的西南角处,也构筑了一座高大的炮楼,其规模与东北角的炮楼相当,可惜被人为地破坏严重,只存残壁断垣了。

站在南城墙顶,似乎听得见那西南侧山下的黄林沟、熊家沟和开发沟汇合而成的涧沟溪水的奔腾咆哮之声。

蛤蟆寨蛤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