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清嘉庆初年双尖寨南门遗址

荆门古寨-清嘉庆初年双尖寨南门遗址

【摘要】:据说,双尖寨创建于清嘉庆初年。双尖寨南门寨中山顶遗存的一座古庙,为一坐东北、向西南的高大石屋,面宽5米,进深4.5米,山墙残高3米。碑文清楚地表明,此山不叫双尖山,而称双泉岩,因山南麓有两口常年不涸的泉眼而得名。武状元说,赶快在双泉岩顶上修建寨城,以保本乡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乡民们称“双泉寨上保安全,多亏王家武状元”。

双尖寨位于京山县绿林镇向集村3组的双尖山顶,其山海拔525米,山平面积1平方公里,山势呈东西走向。

据说,双尖寨创建于清嘉庆初年。寨城之形状为正方形,每边寨墙长40米,周长计160米。墙顶宽1米左右,墙高3.5米至5米不等。寨中仅开设一座南门,为瓮城结构。山顶遗存古庙一座。整个寨城至今保存较好。

笔者2010年11月10日考察双尖寨。从山的南麓登山,经过50多分钟的翻山越岭,到达古寨的南门处。南门位于南寨墙的东南角,其建筑特点为瓮城形制。瓮城外门的外侧门上方略带拱形,高2.1米,宽1.2米,墙厚2米。内侧门高1.8米,宽0.9米。其门的转眼石、门斗石和扛眼石均遗存较好。瓮城内平面为2.5米见方,在瓮城内西壁中部开设一座内门,门高1.2米,宽1.1米,墙厚0.6米,其结构为无顶方门。

南门瓮城东、西两侧的南寨墙顶宽1.5米,外侧墙高3.8米左右。内侧降层1.5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

东寨墙顶宽1米,外侧高5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北寨墙顶宽0.8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www.chuimin.cn)

西寨墙顶宽0.8米,外侧高3.5米。内侧降层0.8米后,设置宽0.5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双尖寨南门

寨中山顶遗存的一座古庙,为一坐东北、向西南的高大石屋,面宽5米,进深4.5米,山墙残高3米。庙门宽1.2米,高2.3米。庙内保存古碑三方。其中一方刻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碑文云:“盖闻神者依人而行者也。有诚心神必格(感通)之,神有灵感人必酬之。今信士弟子邱正春求子有应,喜施田三斗,大小二坵,坐落徐家塝,新家垱水与堰水同灌溉。上以堰边,下以程姓,左以沟心,右以王姓,四界明白。随载粮1升,在富五九甲王家庆户当差,亲凭王作梅施予双泉岩以作香火之资。自施之后,任凭双泉岩僧管业完纳钱粮。故勒碑石,万古常存云。”碑文清楚地表明,此山不叫双尖山,而称双泉岩,因山南麓有两口常年不涸的泉眼而得名。

听当地老人介绍,此寨的修建,得力于山南七里冲的王姓武状元。传说这位武状元因年事已高而告老回乡。他身居故里,在乡随俗,十分珍爱家乡的山水。山南麓原来只有一口泉眼,后来武状元发现附近还有一个细小的泉源,他便请人予以疏洗,使新的泉眼扩大了,新旧两泉成了本地著名的双泉,丰富了农民们农田灌溉的水源,受到了乡民们的称赞。同时,他常常作些修桥补路、施财济贫的善事,人们都称他叫“武状元善人”。嘉庆初年,白莲教兴起。当地几位绅士请武状元拿主意。武状元说,赶快在双泉岩顶上修建寨城,以保本乡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他主动捐出钱财,绅士们跟着响应,乡民们出工,一个月的功夫,四四方方的寨城就巍然屹立于山巅。接着,他又在乡中办起团练,以地方民间武装守卫寨城。白莲教义军曾几次攻寨,都被武状元带领的乡勇击退。于是,乡民们称“双泉寨上保安全,多亏王家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