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杨家寨的历史与建筑

荆门古寨,杨家寨的历史与建筑

【摘要】:杨家寨,又称唐家寨,位于钟祥市冷水镇田岗村与官坡村交界处的杨家山顶,其山海拔351米,山平面积2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笔者2009年4月26日考察杨家寨。杨家寨主寨东墙由主寨北墙顶上可环行至西寨墙顶上。同时,杨家寨建于清嘉庆六年,更名天保寨。

杨家寨,又称唐家寨,位于钟祥市冷水镇田岗村与官坡村交界处的杨家山顶,其山海拔351米,山平面积2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

杨家山,本属当地杨姓人家,历史上曾被太虚观住持道越占过,发生多次讼争,均由县衙断为杨姓之山。

杨家寨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定名天保寨。其寨状呈不规则的圆形,周长640米;东北侧外又构筑了弧形子寨墙长约380米。主寨墙高2.5米至4米不等,寨墙中开设东、南、北3座寨门。东北侧外子寨墙中开设东、北2座外寨门。寨内遗存古庙1座和古碑一通。整座寨城现状保存一般。

笔者2009年4月26日考察杨家寨。从荆钟公路旁的田岗村村部附近向北徒步攀行,翻越一段较陡的山岭,行程耗时一个小时,抵达古寨的东外寨墙边。东外寨墙顶宽1.2米,外侧高2.5米,内侧高1.8米。其中段部位开设外东门一座,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门宽1.8米,高2.2米,门墙厚2.2米。

进入外寨墙东门后,顺着山的东坡逐步向上攀登,经过20多分钟的行程到达主寨的东寨墙边。整座主寨的东寨墙长160米,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3米左右。有相当长的段面内侧降层1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没有设置内走道的段面中,内侧墙壁约每隔5米就构筑一供人步行登上寨墙的斜坡登道。

从东寨墙顶上可环行至北寨墙顶。北寨墙长160米,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3米多,内侧高2米左右。在北寨墙中段部位上开设了北门一座,也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北门已有毁损,门的残迹宽3米,残高1.5米,门墙厚2.5米。在北寨墙中,也有一段内侧降层0.5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主寨北寨墙外的弧形北外寨墙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2.5米左右,内侧高1.5米左右。在北外寨墙的中段上同样也开设了一座外北门,形制为方门,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门宽1.2米,高2米,门墙厚2米左右。

杨家寨主寨东墙(www.chuimin.cn)

由主寨北墙顶上可环行至西寨墙顶上。西寨墙长160米,顶宽1.2米,外侧高3米,内侧高2米左右。西寨墙外侧山势十分险峻,人们很难攀行。西寨墙段面上没有发现开设西门的一点痕迹。

主寨的南寨墙保存最好,长160米,顶宽1.2米,外侧高3米,内侧高2米左右。也有很长的一段寨墙,内侧降层0.8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寨墙脚高1.5米左右。在南寨墙正中段开设一座南门,同样为方门形制,保存基本完整,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门宽2.2米,高2.5米,门墙底厚竟达6米,是全寨中底脚最宽的了。在南寨墙东头内侧,有一株三皮罐茶叶树,长得青枝绿叶,非常茂盛,如一把撑开的特大太阳伞呢!

古寨内的中部山顶上,有一座古庙建筑,面宽4米,进深4米,庙墙厚0.6米。但已坍塌,砖石残块散落一地。庙北边还专门筑了一道坚固的挡风墙,现已倒毁。庙门前的空地上,立有一块石碑,青石质。碑高1.2米,宽0.75米,厚0.15米。刻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碑文开篇论述界址分明的重要性:“从来界址贵于分明,第历年久远,不无变化,况荒山蔓野,荆棘纵横,尤易混淆乎。”接着点明其山“历系杨氏祖遗公山”之事实:“如兹天保古寨,历系杨氏祖遗公山,北连太虚观地界。”进而叙述此山权属的讼争情况:“乾隆三十八年,观之住持道屈一海越占,远祖杨公兆偕合族控阻,一海潜逃寝事。嘉庆六年,一海之徒孙王来云复强越占,曾祖启龙、启桂、宪章等公叩县辕,来云畏罪还俗。其道韩来青胆敢接讼,沐县主蔡公勘断,命祖按界开种,祖等遵断,将所开猴子洞、金家垭、么姑井、筲箕嫳、杨叉窊、红土沟、长岗岭、鹰子崖、横岭山、稻场嫳、火脑田一带山地本庙每年稞钱以作岁修之资。惟火脑田以上仍众姓修筑城墙,更名天保寨,以为避乱之区。”县主蔡公,即时任钟祥知县的日照进士蔡振中。从以上记叙可知,几经讼争,县主勘断此山仍属杨姓。同时,杨家寨建于清嘉庆六年,更名天保寨。下文进而记述同治三年重修古寨的经过:“迨至同治年间,因有郡优增生雷炳如,协同四乡人等重修古寨,更外筑越墙。”最后,文章讲到刻碑之原由:“第恐代远年淹,界址毗连之处复有顽棍之徒,藉隙越界强佔,特同众将山前后所有名号勒石,以为永垂不朽云。”后面刻有首士杨惠、杨本培等杨姓11人姓名。落款纪时为“同治年岁甲子季春月中浣吉旦立”。碑文史料明确告诉我们,清嘉庆六年修建了天保寨后,至同治三年又进行了重修,并外筑越墙一道。

主寨南门

出外寨墙北门,经过半边山和官坡水库后,即抵达太虚观遗址。其观上保存有刻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玄天默佑》碑、雍正八年十二月(1731年)的《重修万古》碑、道光八年(1828年)的《重修太虚观小引》碑、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众善同归》碑等,是研究太虚观历史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