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山寨-荆门古寨考察和建筑遗存

湖山寨-荆门古寨考察和建筑遗存

【摘要】:清光绪版《京山县志》载:“湖山寨,距城三十里,寨长耆民裴静山、文童董齐全。”寨中山顶有湖山寺建筑遗存,是一处先有寺庙,后建寨城的人文景观。笔者2012年4月15日和2015年1月9日、2月10日三次考察湖山寨。湖山寨青龙泉外寨东门由东门沿上半山腰的东寨墙内侧向北穿行,可见高大坚固的东寨墙蜿蜒向北延伸。从碑文可知,湖山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系为防白莲教义军而构筑的。

湖山寨位于京山县钱场镇刘岭村和方岭村交界的湖山上,其山海拔293米,山平面积1.1平方公里。

远望此山,呈南北走向,堆蓝染翠。山虽不是很高,但青秀独耸,横亘京邑南天,势压周围群峰。西侧山顶险陡,怪石嶙峋,峭拔多姿,更添险峻之态。清代京山诗人易镜清游览湖山后,留下了“绝顶登临眼界宽,吾乡第一好峰峦”的佳句。吾乡,指七宝乡。易镜清是永兴南庄人,当时的钱场、雁门口东部、永兴南部属七宝乡管辖的范围,故称。

光绪版《京山县志》载:“湖山寨,距城三十里,寨长耆民裴静山、文童董齐全。”其寨之建筑特点为内外两周寨墙相套叠而成的寨中寨结构。外寨墙为南北向的椭圆形,周长420米,高3米左右,平顶式结构,开设东、西两座方门。内寨墙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周长236米,高2.5米左右,亦为平顶式结构,开设南、北、西三座方门。寨中山顶有湖山寺建筑遗存,是一处先有寺庙,后建寨城的人文景观。整座古寨现状保存一般。

笔者2012年4月15日和2015年1月9日、2月10日三次考察湖山寨。从山的西边山脚下的一条开山运石的砂石路上山,不一会就进入到了过去人们上山进香的神道上了。神道掩映于茂密的栗树林中,呈陡坡由西南向东北上升。约历20多分钟的行程,古寨的西门便呈现于眼前。西门为方门形制,坐东向西,残宽1.6米,北侧墙残高2.8米,南侧墙残高1米。此门损坏得形如一条通道了。

在西门内东北侧山壁根处,保存有一口圆形的泉眼,直径3米,水深1米多,泉水清澈,供山上的僧人和香客们饮用。南侧泉口边以大块石叠砌成阶,以方便人们取水。这就是有名的青龙泉了,人们称此泉为灵泉,千年以来,泉水从未干过,水位也保持不变。大雨时水位稍有提升,但很快就复原如旧了。在此山的东北边山脚下,也有一处泉眼,名为白龙泉。泉以龙名,一西一东,充满了神秘色彩。

从西门起向南逐段丈量古寨墙的长度。西门至东门南侧的弧形寨墙长160米,顶宽0.8米至1.2米不等,外侧高3米至3.6米不等。有一段寨墙修筑了内走道,顶宽0.8米,内侧降层0.6米后,设置宽1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0.6米至1米不等。其中南寨墙长60米,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2米,内侧高1米左右。东头与东寨门的墙体相连。

东门亦为方门形制,坐西向东,残宽1.8米,两侧墙体高2米左右。门外侧山坡上遗存有石砌的6级台阶,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下。寨门内侧建有一座三间结构的庙屋,面宽6.8米,进深5.3米,山墙高3米。墙体以块石砌成,屋顶以黑色布瓦铺就。庙门宽1.1米,高2.2米,木门如旧。门的两侧墙中各开一扇小窗户。庙中供奉观音大士神像,香火旺盛。

湖山寨青龙泉

外寨东门

由东门沿上半山腰的东寨墙内侧向北穿行,可见高大坚固的东寨墙蜿蜒向北延伸。东门至北山顶中部东侧的弧形寨墙长160米,墙顶平整,面宽2.2米,外侧高2.5米,内侧高1.5米左右。东寨墙中也有一段构筑了内走道,即内侧降层0.5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米左右。东寨墙是这座古寨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寨墙。

和东寨墙相连的东侧北寨墙长40米,也修筑得坚实牢固。顶宽1米,外侧高2.5米左右,内侧也设置了宽0.8米的内走道。

由山顶北寨墙的缺口,向外侧西北方向穿行50米的距离,就到了著名的飞来石处。只见上下两块相叠的巨石巍然屹立于山顶的西壁,十分引人注目。石为禇色,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凹。上面的一块长2米,宽1.3米,厚1.1米,横卧于下面的石块之上。下面的一块长4米,宽2.5米,厚1.8米。两石相叠,显得雄浑壮观。最令人惊奇的是,下面的一块巨石,以底部平面中的三点搁在岩石之上,使底部同在一个水平上,不斜不歪,颇像是人为地平放在上面。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了。民间传说,此石是太上老君炼丹炉的垫炉石,被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打翻后掉到了这座湖山上。

飞来石(www.chuimin.cn)

回到北寨墙内侧向西下行,只见西寨墙顺山坡而下绕向西门。这段寨墙长95米,顶宽0.6米至1米不等,外侧高2.5米左右,内侧高1.5米左右。其中有的段面已严重毁坏。

从青龙泉处顺山路向东南方向往上攀行,不一会就到了山顶西侧。此处山路的两侧,约5米长的石坡上,长满了一丛丛郁郁葱葱的龙爪花,俗名乌鸦散。叶片形似兰草,花小而色黄。据说自建寺以来,此处就生长有这种奇特的野草。

登上山顶丈量长方形的内寨墙,除东寨墙保存完好外,南、北寨墙及南、北两门早已毁坏,西寨墙及西门也只留存了一段残迹。

湖山寨究竟始建于何年?其原因又是什么?《京山县志》中没有记录。我们在考察中仔细探访,寻找有价值的实物,终于从挖掘出的一块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湖山寺古刹》碑文中找到答案:“由元明以延我朝,承平日久。独嘉庆元年白巾突起,始立堡寨。煌煌故址,于今未坠。越咸丰甲寅(咸丰四年),粤匪窜境,兵燹殆尽,此一日直隳千古,一息遗恨万世者也。下至同治甲子(同治三年),寨堡重建,庙貌维新,复古之渐其大较也。胡意同治丁卯(同治六年),群匪叠侵,万民齐集,寨势可恃,幸免粤匪之灾。”从碑文可知,湖山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系为防白莲教义军而构筑的。同治三年(1864年)又得到重修。在历次兵乱中,本地百姓上寨避乱,以寨城恃护,保住了安全。其修寨的功德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接着我们专门探访湖山寺遗迹。古寺之大殿早已不存,只留下一块庙中的大门石槛,长1.42米,连门斗石宽0.3米,厚0.2米。从现存的遗址看,由南至北有三层逐级提升的平台,第三层平台最北端建有一座三间结构的佛堂,面宽14.3米,进深8.2米,山墙高4米,系现代村民所修。法号“果树”的老尼朱从英在佛堂修炼理佛已达二十多年,使古庙遗址的香火重新旺盛起来。

探寻中,我们发现了几块重要的碑文,并制作了拓片。这些碑文记载了湖山寺的兴衰历史和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湖山寺遗址

刻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大湖山龙泉禅寺之记》云,大湖山实乃胜水名山,第一之峰钟山水之秀气,高出万山。自唐灵济祖师开创,作庐安神。元末兵燹之后,历有年矣。大明宣德二年有师圆因重复开基,后于正统年间有师继明、徒祖贤等重修前后佛殿、东西两廊、僧房、斋堂。于成化二十年,修造观音。所谓灯灯相续,祖祖传芳。可知,湖山寺原称龙泉寺,创建于唐代,由灵济祖师开山。这就纠正了清光绪版《京山县志》所载此寺于“明正统中建”的错误说法。灵济祖师,即唐僧善信。南昌张氏子,马祖道一弟子。宝历二年(826年)居随州大洪山,大和年间朝廷赐其法号“慈忍大师”,后又赐寺名号为“灵济禅院”。故人们称其为灵济祖师。

立于山下的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海公不朽塔》文,记载了湖山寺圆寂先师二十八代传人法广和尚的事迹。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净公长春塔》文,记载了湖山寺临济正宗三十六世传人净空和尚的功德。为研究湖山寺住持的传承增添了新的史料。

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湖山寺古刹》碑文记述了湖山寺的演变历史及名胜:“湖山寺古刹也,自唐宋创建以来遗迹流传,嘉名累锡,始创名为金鸡庵,继创号为龙泉寺,而今之所谓湖山者,良以风波层峦南北,掬锦绣之毓也,靡穷灵之钟也。无暨聿稽其盛,飞来则有怪石,自至则有奇钟。马蹄之跡如昨,祖师之洞常空。沟传以一时出银水,池设以三口惟洗脚。以故阅东阅西,则又有白龙乌龙焉。”碑文中,将飞来石、神奇钟,马蹄迹、祖师洞、三口池、白龙泉、青龙泉等胜迹记载得一清二楚。

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重修佛殿碑记》中,记载了湖山寺修建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寺院规模后,还专门吟诗二首。一首为《纪佛殿落成》:“扫却浮云见碧天,梵堂重起有香烟。仙踪不改三层旧,石寨翻新二道圆。翠啄檐牙吞古木,丹流殿阁到湖船。门前八景留心玩,切莫思思爱执鞭。”诗中写了三层宝殿、二道寨墙等胜景后,大发感慨地说,不要让这些壮美的景观再被战乱所毁坏!执鞭,此处当指兵燹战乱。另一首为《咏八景》:“一陟灵峰别有天,朝浮岚气晚流烟。松阁老鹤盘枝曲,井底虬龙抱水圆。山翠环生侵鸟道,湖水远映数渔船。洪钟巨石何年至?欲到秦廷问古鞭。”末句中的秦廷,系指秦朝。所说的古鞭,是借用秦始皇在海上修桥观日,神人鞭石相助的故事,即是说洪钟巨石是秦朝时神人鞭打而来的。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南面和西面的群山诸湖尽收眼底。大湖山如龙盘虎踞,高耸云天,实乃灵山圣水之宝地。只可惜劈山炸石之举即将危及此山,几年之后,历史悠久的湖山名胜的命运将如之何?则期待有识之士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