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黑王寨:历史悠久,防御工事完备

荆门古寨-黑王寨:历史悠久,防御工事完备

【摘要】:黑王寨,原名黑湾寨,后改名赫望寨,今名黑王寨。位于钟祥市张集镇黑王寨村1组的黑王寨山顶,温峡水库的西北面。黑王寨创建于明末,后重修多次,是清代官方兴办团练,建寨御匪的重点古寨。外寨中建有东、南、西北角3座炮台,展示了黑王寨坚固的防御工事。笔者2004年3月8日、2007年11月10日、2008年7月7日和2009年5月21日4次考察黑王寨。黑王寨东门宏大的东炮楼进城门左拐可上东门砲楼。

黑王寨,原名黑湾寨,后改名赫望寨,今名黑王寨。位于钟祥市张集镇黑王寨村1组的黑王寨山顶,温峡水库的西北面。海拔315米,山平面积2平方公里。

黑王寨创建于明末,后重修多次,是清代官方兴办团练,建寨御匪的重点古寨。其寨的形制结构为内外寨两圈寨墙相套叠。外寨墙东西向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550米,开设东、西、南、北4个寨门,其中东门高大雄奇,保存完好。外寨中建有东、南、西北角3座炮台,展示了黑王寨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外寨北门外60米处,又修建了一座方型的外北门,门两侧的寨墙各长10余米。内寨墙为东西向呈长方形,周长62米,仅开设一个北门。内寨中为关帝庙建筑遗迹。在内寨墙外的西山坡,建有一高大的层楼和几间大厦,号称“六合堡”。此堡现已损坏严重,只见残垣断壁。全寨遗存石屋100余间。

笔者2004年3月8日、2007年11月10日、2008年7月7日和2009年5月21日4次考察黑王寨。我们从山的东麓上山,先是经过一段缓坡,越过一个小山包后再向上攀行就是坡陡、路窄和林密的山径。时而要拨开荆棘,时而要攀爬陡壁,使人累得气喘吁吁。特别是临近东门的一条斜坡路,既陡又滑,几个人相互拉扯上行,才能渡过难关,到达古寨的东门城下。2008年7月7日,陪央视《走遍中国》专栏组摄制《古寨寻宝》专题片而考察黑王寨时,我就是在这条斜坡上跌了一跤,向下滑了几米远,手中的相机也被砸坏了。至今还记忆犹新。

古寨的东门为拱门。凌空耸立,居高临下,气势雄伟,保存完好,令人叹为观止。其门外拱高3.2米(基高2.1米),宽2.1米,拱顶由9块大型长方块石拱成。门高2.1米,宽1.2米。门框石高1.85米,宽0.34米,厚0.28米。门槛石长1.42米,高0.15米,宽0.28米,已被人为地破坏断裂。门内拱高3米(基高2.1米),宽2.1米,拱顶也由9块大型长方块石拱成。内侧的两壁的门杠眼为0.28米见方。整个城门墙外高4.5米,门洞共深3.4米。

黑王寨东门

宏大的东炮楼

进城门左拐可上东门砲楼。炮楼外墙高6米,内高4米多。楼内净空长3.2米,宽2.6米。南、北壁墙上中部各开有5个搁眼,可知炮楼系两层的结构。东墙和南墙壁上各开设有上下两个方孔,供瞭望和射击之用。相传这座炮楼上原有一门大铁炮,重达几百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乡民们掀到了山崖之下。后来在1958年大办钢铁时,村民们寻找了好几次也不见踪影。

通过测量,得知东墙北段长35米,南段长35米,全长70米。顶宽1.5米,内侧高1米至2米,外侧高3.5米至4米不等。东寨墙保存完好。从东门内侧顺东墙向北前行,寨内附近有10余间有墙无顶的石屋,大多数石门框都打磨得光滑平整,凿工非常精细。登上北墙顶仔细察看北墙的现状,只见东头北墙中,有几十米长的寨墙倒塌严重,许多大型块石散落于山坡上。向西前行,不一会儿就到了古寨的北门。东北角至北门的北墙长135米。北门的结构形制也为拱门,但与东门相比,残坏特别严重。只有内拱门保存较好,拱门宽2.3米,高3米,由12块大型长方块石拱成。拱门的墙基高1.6米,内拱门深2.4米。与东门不同的是,内拱门和西、南两侧的墙壁构成了一个小内城。西墙壁宽2米,高1.5米;南墙壁宽2.2米,高1.5米。东侧是5级台阶的内城的进出口。内拱门中的杠眼石还保存如故。外拱门的顶拱石已经倒毁,但东侧的门框石柱仍然遗存,高1.6米,宽0.33米,厚0.28米,笔立地竖在门边。

北门内侧

出北门顺坡下行约6米处,就是北门外单独构筑的一道最外边的寨墙和外北门。其门为方门,宽1.9米,残高2.4米,墙厚1米。寨门东侧和西侧的寨墙各长10余米,现已毁损不堪。这是北门外专门修建的一道防卫工事。

从北门继续西行,见西侧的北寨墙保存较好,并且设置了内走道,宽0.8米。北门至西北角的北墙长55米,顶宽1.5米至2米,外侧高2米至3米不等,内侧高1米至2米不等。在西北角处,有一炮台的遗存,炮台围墙长3米,宽2米,残高1.5米。炮台的门框石、门槛石已残断,堆积于台址上。

由炮台左拐进入西寨墙段面,墙顶上有用土填平墙顶的痕迹。走过55米的距离就到了西门。西寨门的规制为方门,全用打磨光滑的长方块石作为门框,框门宽1.15米,高1.7米,厚0.25米。整个外侧门宽1.7米,高1.8米。内侧门宽2.2米,高1.5米,深2.1米。西门内的门顶石已断毁,石块堆满了内门走道。西门至西南角的西墙段保存较好,长25米,顶宽1.5至2米,外侧高3至4米,内侧高2至2.5米不等。

由西墙左拐弯进入南墙,前行25米后就到了南墙炮台。炮台的围墙长3米,宽2米,残高1.5米。南侧壁上还遗存有几个方型的射击孔。炮台的门框石和门顶石均倒塌殆尽。从南门炮台向东前行100米后,古寨的南门就立在眼前。南门的结构也为方门。外侧门宽1.4米,高2.3米。一条长方形巨石横盖门顶。框门高1.6米,宽0.75米,框石厚0.27米。内侧门宽1.4米,高1.5米,深1.4米。内侧门的走道被块石堆积难行。纵观南寨墙,高大坚固。顶宽0.8米至1米不等,内侧设有内走道,宽0.5米。南墙外侧高6米至7米不等,有的地方高达8米多,系用小型块石整齐地叠码而成,壁立高耸,气势雄伟。南墙内侧的山坡上也有一片石屋群。

西门外侧

南门外侧

从南门向东前行90米后就回到了东寨墙处了。在东门内侧沿山坡石径向西攀行,可达山顶的内城区。内城区山顶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通道,宽1米,长20余米。通道的北侧为一大片的石屋区,南侧为关庙围墙。在通道的东头,有一棵古老的黄连树高耸入云,树径1米,高约10余米,杆挺叶茂,苍劲古朴,十分壮观。在西头北侧的石屋群中,有一间石屋,门高1.55米,宽0.75米,其东侧石门框上有阴刻的题记文字,经过制作拓片,显现字迹为“丁丑,陈明轩造”。根据寨中其他碑文可知,丁丑年,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陈明轩,此屋的主人之姓名。

高大的南寨墙(www.chuimin.cn)

精致的石屋之门

山顶南侧的关庙围墙,就是内寨之墙,呈长方形,长20米,宽10米,周长60米。内寨墙的西北角,开设一方形寨门,高1.7米,宽0.9米,墙厚0.5米。门以凿磨光滑的条石为框。跨门入内,左侧东面系关帝庙的三进大殿,每进三间,坐东向西。庙址宽9米,深18米。关庙的山门高1.95米,宽0.93米,墙厚0.45米,光滑的条石做成门框。内侧门的天槛转轴眼石完好无损。头进大殿的内壁上嵌有古碑13块,其中有清嘉庆六年(1801年)赵勋所撰的《重修黑湾寨碑记》和刘以和所撰的《重修黑湾寨序》碑,有咸丰三年(1853年)的《恳请出示禁谕碑》和《庙田序碑》,有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映奎所撰的《重修赫望寨记》碑,以及8块捐资功德碑。这些碑文是考察和研究黑王寨的重要文献依据。奇怪的是,2004年笔者考察黑王寨时,上述的几块有记叙文字的碑刻均存于头进大殿内,笔者经用传统的工艺方法,用宣纸全部将碑文拓了下来。可是后来几次上寨考察时,这几块重要的碑刻竟不翼而飞。

关庙门内侧

关庙的头进大殿的神龛处供奉关圣大帝像,现已毁坏不存,其二进殿和三进殿的建筑如今也已破败不堪。

出大殿向西前行约6米远的西山坡上,就到了碑文中所说的贫者寄物区的六合堡了,用目横扫,此处石屋栉比麟次,大片相联。但堡城早已毁坏得不见踪影了。

根据寨中的碑文和有关史料记载可知,黑王寨始建于明末,属钟祥八大古寨之一。关于黑王寨山的形势,碑文中有生动的描述:“相厥形势支分于大洪山麓,蜿蜒数十里。于兹峻壁巑岏,云表特峙,壑奔泉涌,峦廻嶂列;钹岭西绕,花巅南蟠,龙尖垒封,温峡带环;洵天开险境,地辟危峰,郢东城北一大保障也。”又云此地山脉“东自大洪来,绵亘起伏,于兹而兀起一峰,四面皆崇山环嶂,峭壁飞谷,可人行攀附而上,车马所不能至。”

明亡之后,黑王寨得到了五次重修。第一次是清嘉庆初年。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义军兴起,社会动荡。当地保正沈国祚、郭秉纯召集乡绅总首赵廷召、陈懋清、刘釪、沈国安、师启泰、沈国钦等商议重修之事,组织民众在旧址上始创关圣殿阁三间,构建内城。并除其荒芜,补其崩颓,创修城门,使得古寨城垒巩固,栖止有所,衣物有寄。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壮夫当关,以一御百。其工程浩大,至嘉庆六年(1801年)五月竣工,历时四五个春秋。黑王寨现存的主要建筑,如城门、寨垣和庙殿等,就是这次所建造的。据8块功德碑文所载,这次修建的捐资者,达20庙辖区682人。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还有陈明轩等在寨上建屋避乱。

第二次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庚子夏,妖言煽众。”当地绅士沈子廉、沈逊庵、赵子安、刘德超、陈志一等领衔兴工,建新垒,增旧制,复于寨西建修一堡,取名“六合”,已“赫赫然为一乡望也”。

第三次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此时,安徽宣城人李榞字紫藩任钟祥知县,以黑王寨为重点督办团练。并将原名黑湾寨改名为赫望寨。其义为,“赫者,赫然盛大也;望者,为万夫之望,望而畏之也”。可见知县李榞对黑王寨的重视和赞赏。此时的黑王寨又得到一次重修。咸丰三年四月,黑王寨绅耆沈子春等20人公议将山下普庵寺的余田拨出12亩给黑王寨上关庙的住持领种,以解决香火之资。为此专门请李知县示谕,得到了李榞的支持。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李榞在“督勇剿匪”中殉难,被推为钟祥县有清以来循良第一。

第四次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迨咸丰辛酉,又有兵燹,贼氛骚扰。”沈子廉等绅士召集寨众,为御侮之计,劝富者出资,贫者效力。得钱一千二百余缗,量谷三百余石,招工选木,创建门殿,恢扩寨垣。又于六合堡特创大厦,为贫者寄物区。这次黑王寨又得到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第五次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国版《钟祥县志》载:“赫望寨,在城东北七十里,周百余丈,可容万余人。旧有,二十二年周经五等重修。”

以上史料记载了黑王寨基本的建筑历史脉络。这是正史。寨中遗存的碑文,其重要价值之一,是记载了黑王寨的“公推总首,为甲有五,旗分五色,辖庙若干”的修建和管理体制。“公推总首”:即乡民公议推出总首若干人总理全寨事务。嘉庆六年公推了总首6人;咸丰十一年公推总首15人。“为甲有五,旗分五色”:即村落按5甲各执青、赤、黄、白、黑五色之旗。修建按旗分工,平时轮值看守,战时集中抗敌。“辖庙若干”:即以庙为单位领属若干村民。嘉庆六年时辖庙20,咸丰十一年时辖庙23。

除了正史的记载外,黑王寨还有不少民间传说。一次,众匪将黑王寨围困了七天七夜,寨上水尽粮绝,寨中的几千乡民跪在关帝庙前,祈求关圣帝显灵驱匪。突然夜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围山的众匪在闪电中见关公手持大刀,身跨红马,在山城墙上疾驰。众匪吓得魂不附体,一声呐喊,四散而逃。匪之王只跑到两三里路的易关,便从马上跌下摔死,人们说匪之王是嚇(吓)死了的,所以便叫赫王寨了。后来人们图简便,把“赫”字写成“黑”字,就成了现在的黑王寨了。

又相传,清朝末年,黑王寨的最后一位陈姓寨主,家有良田300多亩,家境富裕。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陈寨主便将积累的钱财,用楝树做成钱盒子分批埋藏于寨中。其子女均不知情。一天,陈寨主突发疾病而亡,没有给后人交待藏宝的位置。从此,藏宝之地成了一大谜团。山下的一些人曾上山寨找过宝藏,但一无所获。改革开放后,随着一些媒体的传播,山外又有许多人上山进寨寻宝,荆门城区还有人带着金属探测仪去探寻过。除个别人在关庙大殿的墙壁下找到过几块银元外,其他人都是空手而返。2008年拍摄放映的《古寨寻宝》专题片中,村民师文旭在片中专门讲述过这个传奇故事。

山下附近有一处兵部尚书张汉的墓地。张汉,明代钟祥人,曾任兵部左侍郎。代理翟鹏时,专督畿辅、河南、山东诸军。后遭诬陷入狱,谪戍镇西卫,居戍所二十年卒。隆庆元年(1567年),平凡昭雪,追赠兵部尚书。现在墓地的牌坊、石象生等均毁,仅存《御制诰文碑》和《谕祭张汉碑》两块残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