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傅家寨的历史及传奇故事

荆门古寨:傅家寨的历史及传奇故事

【摘要】:傅家寨,又名寨子山,海拔120米。傅家寨建于明末崇祯年间。2009年7月3日笔者考察傅家寨。从整个寨子的遗存现状分析,傅家寨可能是只开设了一个南大门作为进出的通道吧。团林东部地区,一个武艺高强的傅姓农民拉起几百人马造反,占据了寨子山为王,人们称呼他叫“傅响马”。接着傅响马又以武力拉夫拉丁,动用劳力,在山上建起了土寨,专门和官兵作对,称霸一方。这段传奇故事,一下子使傅家寨的由来有了着落。

傅家寨,又名寨子山,海拔120米。位于掇刀区团林铺镇五岭村8组和白鹤村10组交界处,属于五星林场的管辖地。

傅家寨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形制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系围绕寨子山尖垒土筑垣而成。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全周寨墙长300多米。寨墙顶残宽1米左右,墙基宽8米左右,寨墙外侧高3米多,内高1米多。西墙中有40余米的一段城墙被拆毁殆尽,几无墙基痕迹。

2009年7月3日笔者考察傅家寨。从团林镇坐麻木车出发东行,一路上七弯八拐,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到达寨子山下。其山不高,植被可观,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古寨就隐藏在山顶的丛林之中。

傅家寨东寨墙内侧(www.chuimin.cn)

我们从南面上山,顺缓坡而行,山坡上全种上了花生,满眼尽是绿色。登这样的小山并不吃力,不一会就到了山顶树林里面,古老的南寨墙呈现在眼前。残缺不全的墙体断断续续,蜿蜒于山顶之坡。用工具刨开土层,见是细小的红砂石土质,知此寨墙是就地取山坡之土垒筑而成。在南墙中段有一大缺口,宽3米多,坡上没有土墙的痕迹,当是此寨的南寨门了。东寨墙顺山势由南向北延伸,从外侧看去,寨墙体遗存明显。外高3米多,保存基本完整。我们搜寻了好一会,不见有东门的遗迹。进入寨子北端,山顶上开成了熟田,也是全部种上了花生。北寨墙东端墙体上长满了杂树,和东墙的北端墙体相连,形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半圆圈围墙。西墙北端一段土墙垣,消失得不见踪影,可能是农民们毁墙开成了山田。站在这个缺口处,山下的村庄、水塘和农田等均一目了然。西墙南端因山坡陡峭,无人通行,故墙体筑得比较矮窄。从整个寨子的遗存现状分析,傅家寨可能是只开设了一个南大门作为进出的通道吧。

此寨为什么叫傅家寨?同行的李勋流同志告诉我们说:这与当时一个叫傅响马的有关。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治安混乱,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到了江汉平原,府县官员们慌乱了手脚。团林东部地区,一个武艺高强的傅姓农民拉起几百人马造反,占据了寨子山为王,人们称呼他叫“傅响马”。接着傅响马又以武力拉夫拉丁,动用劳力,在山上建起了土寨,专门和官兵作对,称霸一方。李自成甲申兵败后,傅响马于是偃旗息鼓,解散了队伍。随着明朝的灭亡,傅响马没有受到官府的追究。他把寨子附近著名的“七洞八眼”等美丽景观处处游玩了个够,最后到东南面的乌龙洞隐藏起来。在一次外出行窃中,他糟蹋了一个姓熊的女子,女子不堪其辱,自尽而亡。傅响马长期隐居山洞,蓬头垢脸,须发长得很长很长。一日,他托人请来一个剃头师傅,为他理发修面。不料,他竟死在这个剃头师傅的刀下了。原来剃头师傅正是受害女子之父。这样,傅响马竟成了麻城和团林一带家喻户晓的“名人”了。

这段传奇故事,一下子使傅家寨的由来有了着落。据说,傅家寨在清代嘉庆同治年间还是当地百姓防匪避乱的重要寨所。又相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还在寨上设卡布兵打击过日本鬼子。老百姓曾在寨子内外捡到过一些子弹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