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荆门古寨,沉睡35年的白龙洞寨重现江湖

荆门古寨,沉睡35年的白龙洞寨重现江湖

【摘要】:白龙洞寨,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水库大坝西400米处南岸的马鞍山东麓。自从1975年兴建了上泉水库之后,白龙洞寨就被库水淹没,距今已有35年的历史了。在2009年1月下旬,由于水利部门关于除险加固水库大坝和溢洪道等工程的动工,库水放干,河床见底,白龙洞寨才有幸重露真容。2009年3月17日和4月7日,我们攀行山路,专题考察白龙洞寨。白龙洞口朝东向,外呈喇叭形敞口,宽11米,高约20米。白龙洞有福于民。

白龙洞寨,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水库大坝西400米处南岸的马鞍山东麓。马鞍山因形似马之鞍而得名。

自从1975年兴建了上泉水库之后,白龙洞寨就被库水淹没,距今已有35年的历史了。在2009年1月下旬,由于水利部门关于除险加固水库大坝和溢洪道等工程的动工,库水放干,河床见底,白龙洞寨才有幸重露真容。

2009年3月17日和4月7日,我们攀行山路,专题考察白龙洞寨。站在库北山坡上,瞭望对岸的马鞍山,只见两峰耸立,险峻陡峭,树木杂生,藤萝缠绕,自具一番景色。从小路顺山坡南下行走10米左右的距离,就到了库北河边,然后跨越库底,走近了这个神秘的古洞。

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道用块石垒砌成的古老弧形的外寨墙,它东西向横卧在河边南侧山脚的沙石滩上,长130米,厚1.5米,残高1.5米。由于人为的损坏,寨墙已残断为多截,有几段则全部毁失。中部残留有宽2米和2.2米的两个寨门痕迹。寨墙的西端顺山势建在白龙洞侧的山坡上,这段西寨墙保存基本完好。穿过寨墙向南步行20余米就到了白龙洞口。白龙洞口朝东向,外呈喇叭形敞口,宽11米,高约20米。敞口底部有一条宽约1米多的流水渠道直通寨外河心。敞口两侧崖边上原来各建有长形平台。北平台上建有一小庙,现已拆毁;南平台上竖立一块巨碑,高1.8米,宽0.7米,厚0.2米,系《白龙洞记》碑,现已断为三截倒在平台上和渠沟里。从敞口内进2米处,有用较为规则的条石砌成的坚固寨墙,高3.5米,宽11米,厚4.5米。中部开一寨门,高2.3米,宽1.2米。门口顶部北边凿有转眼,两侧壁上有寨门杠眼。

白龙洞寨

从寨门入内,北侧为石砌平台,高1.8米,宽3.5米,长17米。南侧为洞水渠道,高1.8米,宽1.9米。南壁上凿有铺盖楼板的横檩搁眼20个。横檩一头搁在壁眼中,一头搁在平台上,楼板铺就后,楼下渠道通水,上面寨楼住人,各得其所。这种构筑方式,足以显见先民们高超的建筑智慧。登上平台仔细察看,见第一洞厅甚为宽敞,高约15米,深约20米,宽6米。南侧壁上方还凿有两层楼檩的搁眼,每层各有15个。可知此洞为三层寨楼。这种层楼结构与栗溪仙人岩前洞九层寨楼的构造完全相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盐池供销社曾利用寨洞做过冷库,现在平台上还遗存有蛋池2排9格。

沿渠道往前左拐进入第二洞厅后,顺着矿灯光看去,该洞高10余米,宽5米,深5米。洞壁呈不平的五花石崖面,洞正中倒垂一石,长4米,直径0.7米,离地1.1米,形状酷似象鼻。躬身穿过象鼻石后,向南进入第三洞厅。此洞高约15米,宽约8米,深约14米。步行5米的下坡路后,有一大水潭横在面前。潭面长10余米,宽8米,潭水清澈而凉,在灯光的照耀下,可见水里有多条小鱼在游动。我们一声吆喝,小鱼们便迅速潜入潭底,洞内回荡起悠远的嗡声。这不由使人想起柳子厚在永州八记之四《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所描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细观洞顶,顶部有大小不一的五花石圆形石窝6个。再看前方洞壁右侧有个缺口,原来此洞又向西拐弯而去。这样一、二、三洞就连成了一个“S”形。正当我们叹息不能继续前进探个究竟时,向导钟守轩及时介绍说,这个白龙洞是龙头,俗称大龙门。洞如长龙弯弯曲曲长达10余里,要转99个弯,要过99个滩,一直延伸到东南方的扑船山南麓的龙尾,那里的出口洞叫小龙门。从龙头到龙尾,要点77根蜡烛才能走到。虽然这种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它此时却填补了我们的遗憾。(www.chuimin.cn)

我们返回出洞时,费尽周折,才将三截石碑正反两面的碑文全部清晰地制作了拓片。

从碑文和有关史料可知,白龙洞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白龙洞就很有名气了,后人曾在洞内捡到一些唐开元年间的铜钱。宋庆历年间,有一位姓毛的道士祈雨,入洞取水,被汹涌的洞水淹没而死。清嘉庆初,为了躲防白莲教义军,乡民们在此修建了洞寨。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在此寨和半山腰的洞穴中,用土炮袭击过日本鬼子,据说当时打死了20多个日本兵。“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又将此洞改名为“红星洞”,并砸断了洞口边的巨大石碑。

白龙洞有福于民。白龙洞地下河水源充足,灌溉附近农田数千亩,乡民们敬为神龙以祭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荆门知州诸可权躬诣此洞,为民求雨,果然灵验。于是他亲题“泽被群生”4字匾额悬挂于洞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民们见诸题匾额旧敝,于是又以龙王之乩示“惠昭中外”4字,命秀才王柏龄榜书,新刻于洞碑的正面。时有当地授馆教师赖经邦,邀约文人学士21人,游洞吟诗,以歌颂神龙为民赐福的功绩。这次盛会共结集诗词13首,有单人吟诵的,有相互联句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各体俱备。会后,将这些诗词和乡绅陈云鹤撰写的《白龙洞记》一并同刻于洞碑的背面。陈云鹤,即陈聚奎,就是撰写仙人岩中的《山水清音》碑之人。《白龙洞记》文曰:“白龙洞距县西百二十里,四面群峰环抱,内高敞,一石障潭面,类象鼻垂。秉烛缘潭入,坎级数十步,石痕蜿蜒若旋螺;壁上有日月,形或若巨钟覆。莫不一一酷肖。屈曲越三潭,即淤蔽无可问津。然水涓涓自石壁中出,更有洞天。时有丝竹音,或远或近,听之了了,惟咳笑辄止。春夏交声若巨雷,秋冬稍杀,水伏行里许至谷口,珠珠自沙石中出,溉田数千亩。值阴雨联绵,泉水左若泥浊,右若冰清,泾渭判然各别。天旱祷雨立应,故远近数百里,无不知斯神之灵异焉。”游者观察细心,写得形象生动,文字简约而亮点全出。

诗词中,赖经邦的绝句写得飘逸潇洒:“龙潜古洞水潺潺,我爱龙潜乐往还。欲问升沉千古事,察之上下鸢鱼间。”钟莲舫的绝句写得富有哲理:“白龙洞里水涓涓,日月象悬别有天。愿洒甘霖人尽望,勿贪深处傍云眠。”书写荆门知州诸可权所题匾额的秀才王柏龄深感荣幸,亦题诗抒怀:“遵命书碑碣,空山正夕阳。神仙真洞府,人世几沧桑。地毓峰峦秀,灵驱魍魉藏。我今诚有幸,千古与流芳。”赖汝霖的七律写得形象生动:“桃园深处净尘烟,翰墨生涯快着鞭。老树嘲风窗影瘦,清泉浴日浪花鲜。云横鹫岭连溪碧,鹤爱虬松伴月眠。古洞龙潜山毓秀,春来雷雨证前缘。”赖炳坤的自度曲将自然景观绘声绘色地呈现眼前,而将游踪写得神采飞扬:“剑桥东,丹凤鸣。剑桥西,白龙迎。中有龙泉深浩浩,春天雷雨猛作声。马鞍合雾列,牛鼻饮月洁,左右关锁更奇绝。引胜入洞府,邑乘志之古日月。鼓钟形游观笑指,数我今,负笈鲤庭过,满腔山水养天和。琅环福地,武陵渔歌。若可问津前路,还将秉烛荷戈寻尽仙源之幽险,攀着龙鳞到银河。”这些碑文、诗词和书法给白龙洞增添了文化底蕴。

随着上泉水库维修工程的结束,已于2009年5月底开始蓄水,现在白龙洞又重被淹没。为了保护好那块珍贵的洞碑,笔者已建议市水利部门一定要将巨碑运至上泉水库管理站,将其拼接后重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