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类型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虽然宫廷饮食带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铺张浪费,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2023-11-18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理所当然地成了人生的又一大礼,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
中国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在婚前多数是从未谋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背后决定。而父母主要考虑的是宗族的延续和门当户对,很少考虑当事人的情感。当事人婚前与爱情根本无缘,更谈不上什么恋爱。
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有婚聘、婚典和婚后三大部分。婚聘礼仪就是婚前礼仪,主要就是“三书六礼”。三书主要包括: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时用;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接新娘过门时用。六礼主要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1.纳采
纳采是六礼的第一礼,就是男子选妻子。男方打算选择某女为妻,就让媒人带话于女方,试探女方的态度。女方家长同意后,便收下男方送来的采择之礼。女方同意议婚之后,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
2.问名
面对婚姻这项大事的时候,一般都要占卜吉凶,问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女方如果答应了这段婚事,于是就有了问名。所谓问名就是指男女双方初步了解彼此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和三代的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请八字”和“请庚”。问名一般是口头的,郑重的也有写成帖子给对方。
3.纳吉
纳吉在婚聘六礼中最关键,因为这时已进入实质性的订婚阶段。传统婚姻除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外,还需要有一个“天神之兆”做依据。形式也是逐渐复杂,从起初的“归卜于庙”,到后来的“批八字”,以各种方式对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进行考察。生辰八字若不能相合,婚姻便不能继续。除生辰八字外,还有属相、阴阳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面相、手相、骨相等,相当烦琐。
如果一切都能相合,那便是吉兆。把吉兆告诉对方,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唐律中称之为“报婚书”,近代称“传庚”、“定亲”、“换帖”、“小定”等,现在就叫“订婚”。
纳吉之后,双方的婚姻关系就算是确定了,双方交换帖子,类似现在的“龙凤帖”,此后都将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任何一方不得随意终止婚约。
4.纳征
纳征所送的礼品比较贵重,不再用雁。六礼中,除了纳征时用彩礼外,其余五礼都使用雁作为礼物。先秦时,还是用布帛和毛皮衣物等,汉朝以后就多用金银了,而且数目还相当可观,后代更是愈演愈烈,其流风余韵一直波及现在,影响极深。
后世对婚聘六礼一般有从简和合并的趋势,唯有纳征,却被进一步繁化。原先只送一次礼,后来发展为送两次礼。明清时的北京更有大小茶礼和大小定等名目,先小后大,小的只是一种礼仪和象征,大的就很注重礼品的价值了。礼品一般要取双数,很忌讳单数。(www.chuimin.cn)
5.请期
所谓请期,又叫告期,就是男方选定合婚的吉日良辰去征求女方的意见,征求时为表谦让,邀请女方确定日期,所以叫请期。当然,期间女方也有一番谦让,最终是男方把选定的日期告诉女方,所以后来也叫告期。
请期也要送礼,古代送雁,后世也有用各色礼物的。女方则于迎娶之前要“过嫁妆”,男方在收到嫁妆之后,新女婿要由媒人陪同去女家“谢妆”,过嫁妆其实就是亲迎的准备了。
6.亲迎
婚聘六礼的最后一礼,相当于后代的婚礼大典。这个仪礼既隆重又繁琐,在古代要分三天才能完成。
亲迎的第一天是准备,是男女双方为自己即将成为夫妻的一些准备。女家要为女儿“开脸”。开脸就是用细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并修齐鬓角和额发,这是区别已婚和未婚的标志。
第二天才是迎亲的正日,这一天新郎一早就穿戴整齐,先去祠堂拜祖先,然后带着父亲的嘱托乘马去女家,表示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迎亲队伍到达女家时,女方家长要亲自到门外去迎接。新郎进门之后,再次献上礼品雁。这之后才能把女方娶回家。迎亲队伍往往比较壮观,场面也热闹非凡。唐朝以前的新娘是坐车的,北宋以后逐渐流行坐花轿。有的地方,新娘要由新郎背上轿,上轿时还哭哭啼啼的,这被说成是一种吉兆,所以有“哭嫁”之说。队伍回到男家之后才开始了正式的成婚仪式:拜堂与洞房。
拜堂就是拜天地,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要遵从相应的时辰,辰时、巳时和午时是人们看好的适合拜堂的时间段。拜堂开始,由于结婚有“天神之兆”做依据,要首先拜天地;从结婚之日开始,新娘就成了男方家庭的一员,所以又要拜父母;结婚之后,男女双方两个独立的个体融合为一体,所以要新郎新娘交拜。
拜堂之后就是入洞房,新郎用一条彩绸倒行着将新娘引入洞房。先秦时,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婚礼过程都比较古板,少有喧闹的场面,就更没有闹洞房了。两汉时期,随着婚礼奢侈之风的兴起,闹洞房这一习俗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亲迎的第三天主要是拜见公婆与试厨。新娘在这天要早起,还必须梳妆整齐,恭恭敬敬地等待着拜见公婆。史书记载,新妇拜见公婆时,还要带上枣子、栗子和用姜桂腌制的干肉做见面礼,以此来谐音早生子和早立家业的意思。
7.回门
一般在新娘完成了夫家各项礼仪之后的第三天或第七天举行,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这个仪式也非常隆重热闹,女家也要大摆宴席款待新女婿,女家的亲属要给新女婿送贺礼,还要戏弄新女婿,新女婿在这里也要叩拜尊长,认认女家的大小。
有关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
所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类型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虽然宫廷饮食带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铺张浪费,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2023-11-18
婚丧,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次仪式,向有“红白喜事”之称。其随着地域的变迁,民族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这里,就向您介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兰州婚礼习俗。兰州的婚俗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男家俗叫“娶媳妇”。男方家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两辆,按所选吉时迎娶媳妇。婚后月内,男方还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
2023-11-22
周朝的成人礼是在男子二十岁的时候举行,举行地点多数要在自己家的宗庙里。问名就是询问女方的姓名,周朝规定,双方家族如果是姓氏相同,那么是不能通婚的。根据周礼的规定,女方必须要到男方家中居住。诸侯去世要五个月以后才能下葬,参加丧礼的人也是各国诸侯。▼如今我们结婚时的很多风俗习惯,好多也来自周朝的礼仪。当时周朝取代了商朝,已经逐渐产生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了取代商朝崇拜神明的传统,周朝人发明了礼。......
2023-09-25
中国是56个民族的大家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日常食俗。总体上看,直到今天,一日三餐食制仍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的主流。(二)少数民族的日常食俗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一样,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且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品的选择、烹调加工、饮食爱好等方面。朝鲜族日常的主食是稻米,也有麦面等。......
2023-08-30
古人对冠特别重视,行冠礼使人增加一种庄重的色彩。男子行冠礼的年龄多为二十岁,但实际上的行冠年龄一般都在二十岁之前。由于女子成年以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责任有别于男子,她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室内,所有程序与男子的冠礼相比,少了三加,也没有与地方长官和乡绅见面的内容。......
2023-11-18
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是超越个体生命过程的,从诞生礼仪方面说,在个体生命诞生之前,就已有许多指向这个尚不存在的个体生命的礼仪,那就是五花八门的求子仪式和各种预测生男生女的习俗。婚礼的时候,还会选择一些水果、鲤鱼等,同样表示“早生贵子”的愿望。怀孕期间有很多禁忌,包括饮食、起居等许多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穿“百家衣”的习俗,即集百家之布头或布条做成衣服给婴儿穿。......
2023-11-18
中午时分,各社贺喜队伍集中在大王庙,备七只全猪大礼并点烛、燃放花树祭祀祖宗和神灵。这就是沙堤赵氏族人至今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十五迎花树闹元宵活动。敲锣打鼓的族人贺喜队祠堂里七头全猪大礼祭祖宗亲朋好友送花树来贺喜喜家办酒宴招待宾客沙堤元宵迎花树闽侯沙堤村遘今旦固保留着[1]流传五百几年其正月十五迎花树闹元宵传统风俗。火树银花象征着[1]家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2023-09-28
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此时鞭炮声与人们的欢笑声、欢呼声合成的旋律表示辞旧迎新和新年的祝福。《福建岁时风俗考》述:“福州除夕,各家多于门前烧柴撒盐,谓之烧火炮。”那时人们在除夕夜守岁,用竹节、松木块在庭院中叠成“火炮塔”,在夜幕中举火燃烧,同时还要不断地往火堆撒食盐,以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除夕夜放炮辞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由遐辰候起放炮仗辞岁其风俗就一直延续遘现在。......
2023-0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