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定的辨体功夫,研究明诗便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自宋代理学产生以后,对诗学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无论是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文人诗歌创作,还是以邵雍、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创作,均表现出明显突显作家主体自我的特征,形成了所谓性理诗。这是明代诗歌史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其次是明诗的发展往往具有流派论争、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与创作主张密切相关的是,便是诗歌选本的大量出现。......
2024-01-11
(一)颐和园
1.简要概述
颐和园占地2.97平方公里,有各式宫殿、寺庙3000多座,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素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誉。颐和园水域面积约占整个面积的3/4。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成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2.历史背景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该园改名为“清漪园”。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主要部分
颐和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在总体布局上大体可分为三大景区:
(1)宫殿区
位于万寿山东面山麓,是以方整的建筑院落组成的靠山临湖建筑群。宫殿区包括入口朝房(东宫门等)、前朝(仁寿殿等)和后寝(乐寿堂、玉澜堂等)部分。前朝部分以东西向轴线为中心,基本按皇宫建筑的形式布局;后寝部分则改为南北向轴线布置,并紧贴湖面。沿湖建筑结合昆明湖东岸景致的轮廓线变化错落有致地安排布局,配以花饰灯窗和汉白玉雕栏等,精美华丽,极为巧妙。
(2)前山前湖
包括东宫门建筑群、佛香阁、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和点缀有各种园林建筑的万寿山南麓。其中,昆明湖仿杭州西湖的理水手法,筑西堤,建六桥,并承袭了历代皇家御苑的“一池三山”布局,在湖中堆筑南湖岛、治镜阁和藻鉴堂三岛,追求“海中纵仙山”的园林意境。
前山前湖景区约占全园面积的90%。辽阔的昆明湖面横陈于万寿山南坡,园外的玉泉山塔影和西山岚光以及沃野平畴等美景均借景入园,山水景观空间极为开阔。沿昆明湖畔蜿蜒伸展728米的彩饰长廊,共有273个开间,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它不仅把前山的排云殿、宝云阁(铜亭)、听鹂馆、画中游、清宴舫(石舫)等主要风景建筑连为一体,也是雨雪天漫步赏景的绝好去处。
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据岛临湖,垂柳环绕;每当春日融融,美丽风光令人心醉。湖中汉白玉石砌筑的十七孔桥,犹如一道长虹飞架湖心,从东岸连接着绿荫掩映的南湖岛。桥头还有中国古典园林中体量最大的亭子——“廓如亭”和造型生动的铜牛。在昆明湖西岸,纵贯南北的一线长堤,装点着秀丽多姿的“西堤六桥”,景致胜似杭州西湖。
(3)后山后湖
以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藏式宗教建筑群为主体,辅之以高低错落、精巧玲珑的若干山居别墅,又有收放有致,幽邃野趣,遍布曲水、高林、深谷的后溪河贯穿,构成与前山开朗旷远空间在风景性格上相对比的迷离幽远空间,极富山林野趣和浪漫情调。景区内建有仿无锡寄畅园的“谐趣园”,后山后湖中段仿苏州水街形式临水建筑的“买卖街”,更增添了江南城镇的市井生活色彩。
4.艺术成就
颐和园是一个以帝王君权神授、君临天下和藏奇纳胜的造园思想为指导,巧于相地借景和规划经营的离宫型自然山水园,其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人化自然”的大型自然山水风景为主题,营造天然野趣与帝王之尊相结合、宗教气氛与世俗风味相融洽、园居听政与寄情山水相统一的游憩生活境遇;寓情于景,达理于境,空间多样,生趣盎然,情景交融,意境深邃,达到了极高的园林艺术水平。颐和园不仅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及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二)承德避暑山庄
1.简要概述
承德避暑山庄,也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北部。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高爽、气候宜人,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离宫别苑。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竣工。总面积约564公顷,建筑物达110余处,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东界武烈河,西面和南面毗邻承德市区,北面为狮子沟,背山面湖,草木蓊郁,山峦起伏,亭榭掩映,湖沼洲岛错落有致,山清水秀、野趣盎然。
2.主要部分
避暑山庄正门名“丽正门”,虎皮石宫墙依山势蜿蜒起伏,长达20余里,人称“小长城”。山庄分宫区和苑区两大部分,苑区又分湖洲区、平原区和山岭区三大景区,有康熙以四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36景,各具特色。在山庄外围的山岭上,先后建置了10座壮丽的庙宇——外八庙,自北而东环绕着山庄,犹如众星拱月般衬托出山庄的气势更加雄伟。乾隆曾盛赞山庄曰: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
避暑山庄在总体布局上可分为四大景区:
(1)行宫区:位于山庄南端的山冈上,筑有正宫松鹤斋和东宫等殿堂,供皇帝园居时上朝理政。其平面布置沿袭传统的对称均齐格局,但木材不施彩绘,楹柱不加朱漆,屋面只用灰色筒瓦,显得庄重朴素,尽量与周围清新的自然风景相协调。正宫大殿取名“淡泊敬诚”,是为园主托物言志之物。
(2)湖洲区:其水面面积虽不到全园用地的1/6,却集中了全园一半以上的风景建筑,是避暑山庄景观的精华所在。
湖洲区的西半部以水景开阔取胜,多设风景建筑景点。东半部较多幽闭的水域,相应地以小园和建筑群为主。景区内的建筑布局能够与水域的开合聚散、洲岛桥堤和绿化种植的障隔通透恰当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幅步移景异的优美画面。景区内的水心榭、如意洲、月色江声、小金山、烟雨楼、云帆月舫、芝径云堤、锤峰落照、文园等,都是极为著名的园林胜景。尤其是靠如意湖东岸的小金山岛,地貌酷似江苏镇江金山寺江上浮玉的缩影,因此得名。岛上的建筑物也模仿镇江金山寺“寺包山”的做法:临水曲廊周围回抱如弯月,山坡上错落穿插殿宇亭榭与如意洲上大建筑群隔水成对景。岛上除西部有小狭条平地外,均为块石叠山,高达9米多,气势不凡。石山顶部有个八角三层的崇阁,称“上帝阁”,意为“皇穹永佑”。
小金山是避暑山庄湖洲景区内许多风景画面的构图中心,它与对岸烟雨楼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等景点互相呼应,各成对景。登崇阁上环眺,以湖区为近景的最佳山水画卷扑面而来。
(3)平原区:位于澄湖以北,其南缘即如意湖北岸建置四个小景点:“甫田丛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四列环布,倒影波间。在如意湖西岸有条石垒砌的南北向跨水堤桥一座,西湖之水由桥孔注入东湖。堤桥两端竖宝坊两座,北曰“双湖夹镜”,南曰“长虹饮练”,均为康熙皇帝所题,与水心榭的东西宝枋,恰好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桥北原有“玉琴轩”和“宁静斋”,还有以瀑布得名的“千尺雪”等景点。再往北,便为“文津阁”,自成一局小园,藏有四库全书。
文津阁东面有一大片草原和树林,景名“试马埭”和“万树园”,丰草茂树广阔粗犷,风光酷似塞上草原。在这片天然的茂林草地中,有飞雉野兔栖息其间,山庄中豢养的梅花鹿等动物也大部分来此觅食。它既是秋凉时皇帝骑射围猎的狩猎场,也是蒙藏等族王公入觐时张幕赐宴和观焰火、马戏等燕乐的场所。平野尽处,有永佑寺的舍利塔拔地耸天,并以其高耸的形态作为湖洲、平原两大景区南北纵深尽端处的一个有力的收束。
(4)山岭区:范围很大,约占山庄总面积的八成,风景清幽。景区内因山构室,布局有多组园林建筑。或深奥,或开阔,是避暑山庄中园林建筑艺术发挥得最充分之处。如“青枫绿屿”之悬谷安景,“山近轩”之山怀建轩,“碧静堂”之绝倒座,“秀起堂”之据峰为堂,“玉岑精舍”之沉谷架舍,“鹫云寺”、“静含太谷山房”、“有真意轩”、“珠源寺”、“绿云楼”、“玉岑精舍”、“食蔗居”、“含青斋”、“四面云山”、“罨画窗”等园林建筑,大大丰富了自然山水跌宕起伏的韵律。
在整个山岭区中,园林景点在几条大山谷中若隐若现。建筑得山水而立,山水得建筑而奇,互得益彰,相映生辉。这些依山傍溪巧妙设置的山居建筑,充分体现了避暑山庄的风景特色。(www.chuimin.cn)
3.造园艺术
有着朴野自然的景观风韵,是在城市里难得享受到的山野村落情调和漠北山寨的乡土气息,包括山水石、林泉、湖和野生动物在内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乾隆皇帝曾手书《山中》诗一首,盛赞山庄里“鸟依客语”、“树张清荫”、“鹿向人亲”的野趣。这种“以山为宫,以庄作苑”的创作手法,在历代皇家园林的营造中亦为罕见。
4.历史成就
避暑山庄不仅是一座供皇帝夏季避暑的离宫园林,也是清朝设在塞外的一个政治中心。康熙和乾隆皇帝所倾慕的天然风致之美,主要是湖洲区模拟江南的明山秀水和山岭区效仿泰岱名胜的山居寺观,表现出一种“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心态。而平原区的大漠草原情调,外八庙结合地形地貌所模拟的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景观,其造景意图是为清廷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政治联谊活动提供场所,渲染气氛,作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所以,避暑山庄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又是将园林造景与政治功能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他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罕见的历史遗迹。
(三)拙政园
1.简要概述
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2.主要部分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1)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2)中部是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珑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3.艺术特色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独具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1/3,“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3/5。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开始仅为水边小亭一座,后来俨然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31景中,2/3的景观取自植物题材。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23处景观,80%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待霜亭的橘;听雨轩的竹、荷、芭蕉;玉兰堂的玉兰;雪香云蔚亭的梅;听松风处的松,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四)留园
1.简要概述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清末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主要部分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叠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3.艺术特色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令人叹为观止。全园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4.留园三绝
(1)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其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是江南四大奇石之一,据说是宋代未来得及运走的“花石纲”的遗物,是太湖石中的珍品。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
(2)楠木殿
楠木殿的柱子原来是上好的楠木加工而成,但是在抗战时,楠木殿成了马棚,饥饿的行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再刷上漆。
(3)鱼化石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鱼化石”。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
有关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
如果没有一定的辨体功夫,研究明诗便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自宋代理学产生以后,对诗学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无论是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文人诗歌创作,还是以邵雍、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创作,均表现出明显突显作家主体自我的特征,形成了所谓性理诗。这是明代诗歌史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其次是明诗的发展往往具有流派论争、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与创作主张密切相关的是,便是诗歌选本的大量出现。......
2024-01-11
(一)中国传统园林释义园林,在古代中国也称为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狩猎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后,囿已经具备了园林的性质。同时,记录中描述的园中的果蔬也体现西方传统园林具有生产的功能。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含义是一致的。图1-1囿图1-2古代台榭图(三)传统园林的含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传统园林含义的理解是相同或是相近的。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苏州拙政园如图1-3和图1-4所示。......
2023-08-20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并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驰名中外。苏绣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苏绣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沙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
2023-08-20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南部的鸡公山,是大别山的支脉,主峰海拔784米,名鸡公头,又名报晓峰。鸡公山还是南亚热带与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南北植物均可在这里安家落户,植被覆盖率高达87%。历史上,鸡公山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合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不仅如此,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鸡公山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大者嶙峋耸峙,小者造化精灵。她们商量要办件好事,给鸡公山留下纪念。......
2024-06-23
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888年,慈禧太后假托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宣称为太后“颐养冲和”而修复清漪园,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沙俄侵略军抢先进入颐和园,大肆劫掠,把珍宝悉数运往旅顺,之后又在园中大肆破坏。辛亥革命后,作为优待皇室的条件,颐和园依然归清王室所有。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对颐和园加以修整,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023-08-20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四种发明,具体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以及印刷术。“四大发明”这一提法最早始于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后被中国的历史学家所接受和继承,并延传至今。16世纪,中国造纸术传遍欧亚大陆并传入美洲,取代了当地传统的羊皮纸。到了近代,中国造纸术传遍五大洲,为整个人类科学、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3-08-30
[16]中国古代建筑既属于科技上的重要成就,也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性。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浩大的古代宫殿建筑,也是世界古代建筑群体的精品。故宫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殿堂,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位于苏州城东北隅,占地5.2公顷,与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小沧浪”的北面架设一道略呈拱形的风雨桥“小......
2023-08-30
而亚欧非大陆上的文明史也将是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世界古代史的重点。北非地区自古以来与亚欧地区联成一体,其地主要人种为白种人,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则是黑种人的世界。因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一直是世界历史的核心地区。虽然如今西亚北非与欧洲分属中东与西方两大不同的文明体系,但在历史上西亚北非的地中海沿岸与欧洲共同组成了古典时代的西方文明。......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