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林山水景观

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林山水景观

【摘要】: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标志,是自然界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自然景观,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山、水的布局奠定了园林景观环境的基本轮廓。写意假山是取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再现园林里的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石,有着更为广泛的用途。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标志,是自然界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自然景观,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山、水的布局奠定了园林景观环境的基本轮廓。一个被塑造了山水的园林,就是一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一)山水之山——园林的骨骼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自然界的山形形色色,土石相兼,有土山,石山、土抱石山,石掩土山。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再现。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常见的用于造园的有湖石、黄石、宣石,以及灵璧石、虎皮石等种类。每种石头都有自己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各有其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就造园来说,湖石的形体玲珑剔透,用它堆叠假山,情思绵绵;黄石则棱角分明,质地浑厚刚毅,用它堆叠假山,嵯峨棱角,峰峦起伏,给人一种朴实坚韧的感觉。所以要分峰用石,避免混杂。

叠石假山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写意假山,二是相形假山。

写意假山是取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再现园林里的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这类以某种真山的意境创作而成的山体,会给人一种亲切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品味的余地。如扬州个园假山:笋石(白果峰)配以翠竹,湖石假山用玉兰、梧桐掩映,黄石假山由松柏、枫树衬托,宣石假山用腊梅、天竺陪衬,构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特别是秋山,它坐落在园的东北角,每当夕阳西照,则格外显得秋色迷人。

相形假山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体动作而堆叠起来的景观,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苏州狮子林的假山。未进园门已见墙前几只狮子在舞,此为序幕,点出了园景主题。狮子林全园采用湖石做材料,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大胆泼辣地在园子的中心堆叠出一座重峦叠嶂的山体,几乎在每一个石峰上都有一只狮子在向游人卖弄姿态。数不清的山峰,看不完的狮子,说不尽的情趣,恍惚置身于狮子的世界。

山石之美既形于外也聚于内。山石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与其出于天然,古而有骨的内在特性有关。所谓的“古”是指山石的形体,虽千奇百怪,不可言说,但都是风吹浪激,日晒雨淋,历经多年而缓慢形成的,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可谓鬼斧神工,巧趣天成。而“骨”具有“风骨”、“骨气”、“骨力”、“骨骼”等意味,在园林美学里,以石为骨的审美内涵也是很丰富的。

山石还具有所谓的“瘦”、“透”、“漏”、“皱”、“丑”等品格。所谓的“瘦”,这是对石的总体形象的审美要求,即“壁立当空,孤峙无倚”,它好似亭亭玉立的淑女,高标自持的君子,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瑞云峰。关于“透”、“漏”,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作了这样的阐述“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其实,“透”是指通过,穿过之意,用于品石则是指石孔相通。“漏”是指窍、孔、穴,用于品石,主要强调石上有孔穴。而“皱”,在园林中即指石面上的凹凸和纹理,也是计成所说的“纹理纵横,笼络起隐”。“丑”则是相对美而言的。

假山峰石,在园林中都是作为主景,或是特置观赏的。这样的主景山石,并非园林山石的全部功能。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石,有着更为广泛的用途。在造园艺术上,除了构成主景,形成制高点借以控制全园或局部区域景色外,还起着分割空间、界定空间、屏障空间、点缀空间等作用,从而使园林景色能够达到山重水复、层次丰富、曲折幽深、小中见大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石造山技艺可以说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叠石造山之所以能从起源于中国古典园林并持续发展到“无园不石”的地步,与古代一脉相承的爱石、品石的文化风气有着密切联系,另外,奇山名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山石在中国园林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叠石造山也必然成为一门精彩的艺术。

(二)山水之水——园林的血液

自然水景不论是在晴空万里之下,还是在烟雨霏霏之中,都是美丽动人的。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能比山峦更给人以亲切感,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因素。水景可以丰富园林里的游乐活动,如采莲、垂钓、泛舟、流觞等。水体与山石花木建筑的巧妙配合,还能形成各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景观。(www.chuimin.cn)

中国古典园林里的理水方式,常把水源做成流泉、飞瀑景观以模拟自然。泉是地下涌出的水,瀑是断崖跌落的水。水源或为天然泉水,或为园外引水,或为人工水源。泉源的处理,一般都做成石窦之类的景观,望之深邃幽暗,似有泉涌。瀑布有线状、帘状、分流、跌落等形式,主要在于处理好峭壁、水口和递落叠石。

溪涧是泉瀑之水从山间流出的一种动态水景。溪涧宜多弯曲以增长流程,显示出源远流长,绵延不尽。多用自然石岸,以砾石为底,溪水宜浅,可数游鱼,又可涉水。两岸树木掩映,表现山水相依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溪涧景观,有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和杭州的“九溪十八涧”,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池塘湖泊是成片汇聚的水面。池塘形式简单,平面较方整,没有岛屿桥梁,岸线较平直而少叠石之类的修饰,水中植荷花、睡莲、荇、藻等观赏植物,或放养红鲤等观赏鱼类,再现林野荷塘、鱼池的景色。湖泊是一种广阔而集中的水面,但园林中的湖,一般比自然界的湖要小很多,多数是一个自然式的水池。水面宜有聚有散,聚散得体。岸线曲折,常做成港汊、水湾,使透视产生流域广阔、极目不尽的效果。湖中设岛屿,用桥梁、汀步连接,增加了景深和空间层次。水面与岸边的陆地极为接近,使之产生湖水拍岸、荡漾浩瀚之感。岸边常设石矶、滩头,配植以深柳疏芦,宛如水乡泽国的野趣情调。

不同的理水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水景,园林的理水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2)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3)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山水中的传统文化因子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3000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具有林壑之美,也就有了画意诗情。借山水以寄意,借山水以抒情,山水景观的美感作用足以称奇。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泽及万民的理想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的风格,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园林里的山水几乎都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中国古典园林的山大多用来比喻君主,因此,山就成了皇帝的精神拟态,成熟稳重彰显大气风范,同时也含有仁寿之意,自北宋以来,皇家园林的山几乎都以“万寿山”为名。园林中的水被赋予了人格的魅力,以其清清浊浊衡量道德修养之上下优劣,修于内,止于外;以其昼夜奔流不息作为时间的“意象”警示激励世人,珍于现在,惜于所有;也以其可动可静,动静皆宜体现养生的曼妙和精髓。

园林的筑山理水所创造的东方品格,本质上反映了人居环境与天地万物同生同存的哲学思想。山水意识是洁性、仁性、智性、灵性、柔性、宏性等美学气质、哲学气质、文学气质和艺术气质的综合体现。山水文化是在山的笼罩下,综合中国古典园林构筑艺术、中国山水绘画、中国山水诗词、中国风水理论等创造了一种结合中外理想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这种山水文化,也即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资源和以山水为主题的人文资源的统一体,是“千壑竞翠,万水争流”的秀水青山的理想生存环境的创造性的艺术展现,是人的生命价值在山水世界中与天地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