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湖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杭州的西湖,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可以说,对西湖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一直贯穿着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湖中三岛是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算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产物。(二)洞庭湖与潇湘文化“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

(一)西湖与唐风宋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赞美西湖的诗,他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西湖也因之博得“西子湖”的雅号。西湖最早叫武林水,又叫金牛湖、明圣湖、钱塘湖,到唐代因州城迁移,西湖的位置处于钱塘县西南,故称之为西湖。西湖古时是钱塘江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淤积而成湖。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南北长3.3千米,东西长2.8千米,面积约6.3平方千米。这里山清水秀,碧波万顷,风光绮丽,湖的周围是万紫千红的巨大花园,数以千计的花木品种,馥郁芬芳,争奇斗艳。初春,桃花满堤;盛夏,红荷吐艳;三秋,丹桂飘香;入冬,寒梅怒放。一年四季,花香扑鼻,景色万千。

西湖十景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杭州的西湖,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传说西湖本是天上的一颗明珠,由金龙和玉凤精心啄成。王母娘娘看见后想占为己有,一失手,珠子落入了人间,化作了天下无双的美景——西湖。

据我国著名地理气象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权威考证,西湖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秦始皇曾到过此地。传说秦始皇把船停泊在今天的宝石山下,缆绳就系在了一块临海的大悬岩上,后世称其为“秦皇缆船石”,石头有了故事,便有了生命的纹路,于是它见证了一个湖泊的形成。

上古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为江海间第一湾,群山环其三面如玦形。秦汉时,由海湾变成湖,渐成湖泊。此后千年,史载疏浚达上百次,重要疏浚达20余次,使西湖免遭由湖变沼泽,再成平路之灾,成为举世闻名之湖。唐时,湖达10.8平方公里,为现在湖面一倍大。至宋时,湖淤半面,苏东坡民工20万浚湖,筑苏堤。至明时,湖又半淤,杨孟瑛兴工浚湖,恢复湖景,并筑杨公堤。此后,西湖又经过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先后堆起湖心亭、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岛,现代西湖形成。清乾隆年间,杨公堤以西渐成沼泽。2002年岁末,经杭州市政府两年的研究,西湖湖西工程动工。历时300余天,一期工程完成,湖西初现300年前盛景。西湖湖面由原来的5.6万平方公里,增至6.3万平方公里,“一湖双塔三岛三堤”之西湖全景梦圆。

说到西湖,首先就会想到白居易。白居易是9世纪初到杭州的,那时他已经50周岁了,而且是被贬官。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他是到杭州来休息一下的,并不是来搞建设。但是他一到杭州,立刻发现西湖治理得不好,旱涝无法起作用。当时老百姓生活艰苦,白居易在杭州为官的三年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治理了西湖。他在西湖中建了一条白堤,但它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白堤。这个白堤在唐代时叫白沙堤。堤把西湖分成了上湖和下湖,堤内是上湖,堤外是下湖,主要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特别是在干旱的时候。白沙堤建成以后,白居易还专门写了《钱塘湖十记》一文,派人镌刻在西湖上,专门指教后来的人们应怎样放水,怎样开闸,怎样蓄水,怎样护堤。而且他还专门设了一个惩罚的条例:如果穷人破坏了西湖的堤岸,就罚他去种树;如果富人破坏了堤岸,就要到水里去捞水草。这一措施被后人称为唐代的一个绿色行动。可能也只有像白居易这样既是官员又是诗人的人才才能想出这样的措施。他把一些诗情、诗意寄托在了西湖上。

北宋时期,西湖有幸迎来了另一位让后人自豪不已的地方官——苏东坡,他在杭州历史上的地位,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可以与之媲美。而今西湖上的苏堤正是苏东坡发起西湖清淤后,由湖里挖出来的葑泥堆积而成的。苏堤长约数里,既达到了浚湖蓄水的目的,又沟通了湖之南北,方便了行人。而且那一时期正好遭遇灾害,老百姓生活艰难,苏东坡就依靠修筑长堤,以工代赈,使得百姓得以度过灾年。据说堤成之日,杭州人杀猪宰羊呈给苏东坡,他不敢独自享用,就让厨师将肉烧成小方块,大家共享。这就是传说中的杭州名菜“东坡肉”的由来。

可以说,对西湖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一直贯穿着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西湖的景观主要是由山、水以及堤、桥、岛构成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总体格局,历经数代,依然保持着它的完整性。今天的西湖除天然形成的孤山外,还有3个岛:湖心亭、小瀛洲和阮公墩,形成于15—18世纪,完全是由人工堆筑的,利用的是西湖的淤泥。湖中三岛的形成,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荡舟湖上,看着烟雨迷离中的小岛,在桨声橹影间,就能体会到西湖无边的风情。先人们为这个湖泊的发展做了许多的努力,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在完全依靠人力的年代,那样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完成的。湖中三岛是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算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产物。

800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际的日子,不胜酒力的苏东坡在雨后的西湖泛舟,微醉的他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这是一片人间奇景,多少文人骚客为它神往。

白居易咏颂西湖诗歌的数量堪称历史文人之最,比如他的非常著名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脍炙人口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离开杭州的时候,也留下了很多诗,其中有一首中的两句为“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是他体恤老百姓时咏诵的。

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大批文人聚集到西湖,将西湖的点睛之处重笔勾勒,而吟诗赋词更是继承了白居易、苏东坡之雅风,历代不绝。当时的金沙涧有一处酿酒工场,名“曲院”,以种植荷花著称,于是就有了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这一景。杭州人喜爱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将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作为荷花的生日,俗称“观荷节”。这天,除了白日里在西湖各处泛舟赏荷,饮酒吟诗,晚上还要在湖中放荷花灯,赏灯作乐,一派闲适风雅的景象。“西湖十景”包括了西湖山水四季不同的自然风貌,展示了宋代传统风景园林的神采,同时还灌注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对天人关系、山水环境的审美意趣,集中展现了西湖自然风光与人文相融合的精华。

(二)洞庭湖与潇湘文化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区总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每到春夏洪水季节,这里汪洋似海,横无际涯,面积达3.9万平方千米。洞庭湖在遥远的年代里,曾经和现在的江汉湖群相连,当时叫做“云梦泽”。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洞庭湖和江汉湖群分隔开来,自身也因泥沙的淤积湖面日益缩小,被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三部分及众多的小湖泊,枯水季节面积仅2800平方千米。洞庭湖浩瀚无边,气象万千,古有“洞庭天下水”之美誉,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www.chuimin.cn)

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耸立于岳阳古城西隅的山丘之上,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非常雄伟,是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楼之一,人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在三国时期曾是吴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这里水面开阔,风平浪静,岸上恰好有个山丘,确实是练兵阅兵的好场所,鲁肃在山丘上修了一座“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将西门城楼(原阅军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来改名“岳阳楼”。随后,岳阳的青山秀水和雄伟壮观的岳阳楼,吸引着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来此游览。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纷至沓来,登天下楼,观天下水,写下传闻天下的名篇。但岳阳楼名闻天下,却是因为北宋时期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岳阳),曾重修岳阳楼,并致书范仲淹为修葺新的岳阳楼作记,然后又请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刻字。于是,滕楼、范记、苏书和邵刻成了岳阳楼的“四绝”。自宋迄今,岳阳楼历时九百余载,屡遭水患,几次倾毁,几次重修,现在的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

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展现在眼前:白浪连天,风帆展翼,渔歌互答,汽笛长鸣;沿湖两岸,道道防洪大堤,坚如铜墙铁壁;条条防浪林带,宛如绿色长城

洞庭湖烟波浩渺,把游人的思绪带到那遥远的过去。当年屈原流放到沅、湘之间,行吟于洞庭湖畔,根据当地民间祭神乐歌创作了《湘君》《云中君》。《湘君》一诗表现了湘君思念湘夫人的惆怅之情,而《云中君》一诗着力表现了湘夫人对湘君的一往情深,而这实际上是借此寓自己对楚王的眷恋和对楚国的热爱。当听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感到希望全部破灭,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如今汨罗县玉笥山上建有屈原祠,玉笥山东5000米的汨罗江有屈原墓。

在屈原之后的800年间,再也没有人在诗中提到洞庭湖了,直到南朝诗人颜延之来到这里,写下了目前所知较早在岳阳楼上观洞庭湖的诗篇——《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中说:“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唐代诗人张说建南楼后,游岳阳楼者必登南楼,观巴陵胜状成为文人骚客的人生快事。唐代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有咏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篇。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经过岳阳,与友人夏十二登岳阳楼,写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上岳阳楼,远望城南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诗中一“尽”一“迥”一“开”,把洞庭湖辽阔的景色描摹的形象、生动而逼真。看到这开阔壮丽的湖山胜景,天上高飞的雁儿带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苦闷,爬上半山的月儿也好像是远山有意为诗人衔来的景致。诗人的心情为之振奋,他的思绪由人间飞到了天上,自己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是置身云间。

杜甫一生也多次游洞庭湖,写有不少描写洞庭湖壮丽气象的优秀辞章,有的表现了洞庭湖开阔的湖上景色,有的描写湖中小岛君山的独特风致。据清代李元度《杜墓考》记载,杜甫“游南岳后,秋,扁舟下荆州,竟以寓卒,年五十九,旅殡岳阳”。据说杜甫就死在岳阳城附近的艑山,今平江县城16千米处有杜甫墓。墓地坐北朝南,墓为圆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墓前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修的杜文贞祠,两进一天口,内有官厅、铁屏诗社等。祠门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诗圣遗阡”四字。宋朝徐屯田有诗叹曰:“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对屈原、杜甫,这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死于一地,葬于邻地,有无限感慨。

(三)太湖与吴越文化

茫茫太湖,横跨两省(江苏、浙江)三州(苏州、湖州常州),面积2225平方千米,是我国四大淡水湖泊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物产丰富,古迹众多。太湖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西南纳苕溪、荆溪诸水,东由浏河、吴淞江、黄浦江注入长江。湖中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岸的山峰和半岛,号称太湖72峰,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著名,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峦连绵、层次重叠的天然图画。优美的湖光山色,灿烂的人文景观,确定了太湖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地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人前来观光游览,凭吊古代历史人物的活动踪迹,感受古老的吴越文化的余风遗韵。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江苏与浙江两省的交界处,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太湖古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由于受到泥沙淤积和人工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已经没有如此宏大。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临湖州,西接宜兴,东临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338平方公里。太湖湖区不仅是全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金三角地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粮仓,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太湖的成因至今仍有争议。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陨石坑,即因陨石撞击留下一个坑,形成了湖泊。一种观点认为太湖是构造湖,是地质活动导致的凹陷形成的一个盆地。还有一种说法,太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是一个人工形成的湖。古书《禹贡》里面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太湖古时候就被称为“震泽”。三江指的是东江、娄江和吴淞江。所以也有这样的说法,古时候人工开凿运河,水汇聚到这个低洼的地方,形成了这个湖泊。目前大家都能接受的看法是:太湖是一个湖或海成湖,也就是因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到长江口之后,江水流速变缓,泥沙分叉后堆积,最后形成了海湾,封闭起来后形成了湖泊。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提起太湖,很多人自然就会想起一首动人的民歌《太湖美》。太湖的景色确实很美,姜夔有一句诗曰:“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沿着整个太湖组成了有山有水、如诗如画般美丽的太湖景色。太湖的最高峰是在湖中间的西山镇上的缥缈峰,海拔300多米。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整个湖景尽收眼底。周围有一些散落的村庄,植被茂密,万绿丛中,炊烟袅袅。烟云之气也是太湖的一大景色。每年春秋之际,夜幕降临,晚霞笼罩城镇,水气把整个村庄都笼罩起来了,美不胜收。不过最美之处还是在北边,鼋头渚是太湖的一个浓缩的风景。

鼋头渚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粹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中国大文豪郭沫若曾在此留下了“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的墨迹,精练的诗句,道出了古今游客的由衷感叹。

太湖不仅以自然景色取胜,更重要的是太湖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质。古时候太湖流域被称为吴越之地。正是太湖的一湖秀水,孕育了吴越文化。总体来讲,吴越文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它的方言。吴语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第二是饮食文化。太湖鱼虾较多,它的烹调方式以清蒸为主,比较清淡。第三是它的居住环境。太湖地区的人们都是逐水而居,沿着河道两侧是街道,街道的两侧修建民居。河道就是交通要道,河道里船来船往既是一种运输的通道,也是客流的一种通道,所以形成一个个非常特殊的水乡,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

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这里不仅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生活着留下许多传世之作的艺术家。